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方法

2021-12-31 05:07叶江丽
内蒙古统计 2021年1期
关键词:结论审计工作人员

○文/叶江丽

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深入发展,如何有效避免审计风险成为审计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来看,主要是由审计主体、审计方法选择、审计客体、审计环境等方面所引起的。在深入分析审计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产生。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审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审计风险便是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尚无完全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 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等都对于审计风险作出了权威性的解释。审计风险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机关或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和意见,主要表现在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舞弊现象而审计人员在没有发现的基础上作出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二是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和意见给审计对象及其相关者造成一定的损害或损失;三是审计主体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本质上来讲,审计风险在于无意识地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和风险[1]。同时根据有关论述,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及报告风险等。

作为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且需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审计风险有其特殊性。一是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审计人员只能最大限度地限制审计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的存在。二是审计风险普遍存在于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具有普遍性,包括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判断风险及报告制作风险等等。三是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偶尔性,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但审计人员仍可以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审计主体方面

1.审计机构独立性差引发审计风险。从我国审计具体实践来看,不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由于当前我国政治体制安排特点和审计管理体制的限制都使其受到外部较大的压力、阻力,独立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审计的权威性,使其难以正常开展工作,从而引发审计风险。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例,内审机构作为内设机构涉足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得审计机关在薪酬福利、职务升迁等方面都与企业息息相关,独立性弱,极易产生审计风险。另外,审计机构自身的审计业务质量内控制度不健全也难以对审计质量起保证作用,间接地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引起的审计风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对审计事项所作的相关分析、综合和归纳都依赖于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的高低,也成为制约审计风险重要根据。审计人员业务综合素质的差别直接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的不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影响了审计行为的结论。我国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够合理,专业水平欠佳、审计技能滞后、工作经验不足等都使得审计人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随着审计工作内容的深入和所面临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对审计的客观把握能力低,导致审计风险尤其是检查风险的概率也随之提高。另外,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低,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也直接限制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2]。

(二)审计方法选择方面

由于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审计目标也不尽相同,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才能保障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审计方法的选择也会直接对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产生重要影响,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审计的实践来看,审计方法选择正确与否成为影响审计风险的关键,因审计程序和方法选择不当而造成审计周期长、成本增加、甚至出现顾此失彼、主次不分的状况时有发生,造成难以全面及时收集可靠的审计证据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判断,导致结论与实际不符,形成审计风险[3]。另外,在审计中广泛应用的抽样方法受操作人员水平、能力及经验的限制,加上这种方法本身也存在着遗漏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审计检查风险。随着被审计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也对于审计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识别被审单位是否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务造假以降低审计检查风险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审计客体方面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会计资料作为其审计对象,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特别是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即被审单位会计工作规范性的高低、会计制度健全与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等是审计风险形成的根本性原因。当前仍有一大部分被审单位为了某种需要或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虚报、瞒报、漏报财务状况,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导致审计人员在不实的审计证据基础上做出错判,产生与事实偏离的审计结论。其次,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或流于形式、或执行不力等,难以起到真正的内部监督作用,也无法得到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由此引发的控制风险也相对较高。

(四)审计环境方面

1.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滞后、缺失及有关规定不具可操作性,都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难以真正实现依法审计,只能依靠自身的经验和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及权威性,增加了审计风险。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刘劲哲、樊纲、张维迎认为:对于审计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处罚,及审计人员的失职和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我国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较弱,对审计信息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一是使得被审单位受整体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自身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完善,缺乏对审计的正确认识及忽略审计的积极作用,难以积极主动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回避审计,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4]。

3.市场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成分的日益多元化,被审单位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审计难度,也对审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审计对象和内容,一定程度上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及时全面充分的反映和评价以获得正确的审计结论,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随着审计在维护财经纪律、维持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增强审计风险意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以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已日益引导社会的关注。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面临的领域在不断拓宽,内容在不断加深,审计执法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审计面临的风险性也更加突出。同时,要将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放在事关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认真客观地做好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进而对症下药,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提高审计风险的防控水平。

一是多管齐下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具体包括改革我国审计体制,如政府审计实行司法型审计机构模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需独立于企业其他所有部门;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我国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并使其得到最大限度地保障等。同时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审计质量内控制度,实现审计质量管理控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水平,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其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并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以务实、负责、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开展审计工作[5];强化业务培训,深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审计风险的特点,提高判断分析能力和依法执法水平。三是做好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严格实施审前调查、重要性和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的审计程度;有效运用审计抽样方法,在减少审计工作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各审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对审计职权、地位、审计双方的权责等各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既提高审计的社会地位、保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加大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也使得审计处理处罚有依有据,有利于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加大违法违纪的机会成本,降低审计风险。五是强化整改力度,督促被审计单位改进完善内部控制,实现财务规范化管理以降低成审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六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重视和关注审计,提升人们的审计意识及对审计信息的需求和关注,增强审计机构和被审单位两者对于审计质量的高度重视,自觉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产生。

猜你喜欢
结论审计工作人员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结论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