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学校劳动教育策略分析

2021-12-31 05:09张丽娟
关键词:中学生劳动大学生

张丽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实现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一体化贯通劳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拥有过硬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笃实力行、开拓进取、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劳动者,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能够在育人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树立劳动观念,锤炼劳动品质,传习劳动技能,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系统培养工程。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内涵建设,基于大中小学生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对其进行渐进式,螺旋上升式的劳动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作为配套文件,同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出了顶层设计。以上述文件为指导,在大中小各学段形成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不能仅停留在大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零散教育或劳动教育理论的阐发。更重要的是针对时代特征和不同学段、学校类别、学生特点,研究能够落地生根的劳动教育策略,构建扎实有效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机制。

一、小学生劳动意识启蒙策略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能力及认知水平,小学阶段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劳动光荣的意识,树立安全劳动的理念。在良好的劳动氛围中,以简单生动的教育形式和易于产生参与感的劳动活动,使小学生感知劳动的乐趣,掌握安全劳动的常识,进而引导小学生升华出劳动光荣、要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一)全方位创设热爱劳动的校园氛围

1.积极创设有利于培育校园劳动教育成果的硬件环境。小学校园的环境建设中若能将劳动教育元素巧妙植入,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观念培育作用。利用好校园的长廊、墙体、教室,操场、花园,既可以宣传劳动光荣的理念,营造人人都应热爱劳动的氛围,也可以为小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场所。例如,可以通过宣传栏传播小学生劳动安全知识,或者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在教室设立“班级劳动小能手”光荣榜;在走廊墙体悬挂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在校园中开辟旨在提升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植物角”、“手工园地”、“废旧物品DIY小组”等场地。悉心打造符合小学校园文化的校园劳动教育场域,在丰富小学生校园活动的同时寓教于乐,将劳动快乐、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传导给小学生。这符合小学生对生动、具体、新颖、动态的事物更感兴趣的心理特征。校园环境中直观的劳动宣传,能直接引导小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而开辟出的劳动实践场地,更是能够吸引小学生投入劳动活动,形成劳动行为,锻炼劳动能力。

2.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由于小学生更易感知接受直观事物,注意力不够稳定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要特别注重渗透性。以灵活丰富,形式变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较为“隐性”的劳动教育会增强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和劳动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如,在校园文娱活动中增加劳动教育因素,在学生的小品表演、美术创作题材和手抄报作品竞赛以及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中做出劳动光荣的价值引导。另外,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活动时,也要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使小学生校园劳动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阵地传导劳动观念

在小学劳动课程设置上,目前采用较多的是依托一些德育课程开展。在小学阶段德育主干课程是《道德与法治》,各地小学也会因地制宜采用一些地方性德育教材。充分发挥这些德育课程中的劳动教化作用,也是增强小学生劳动感知、强化其劳动观念的有效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中关注劳动教育的融入点,做出有效融合和合理延伸,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扩大信息输出量,同时也发挥了小学思政课劳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例如,在小学二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上册中设置了四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我们的节日”、“我们的班级”、“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生活的地方”。这四个单元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贯穿劳动教育,第一单元“我们的节日”中通过对“劳动节”的讲授,结合“周末巧安排”进行启发思考,布置周末家庭劳动作业,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中可以突出“我是班级值日生”的主题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培养集体荣誉感。第三四单元也可以从珍惜劳动果实和劳动创造美丽世界、关爱自然的角度切入开展劳动教育。

此外,其他课程中也可以适当体现劳动教育。如语文、美术、科学等课程中可结合自身学科特征渗透劳动教育。语文课中延伸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歌颂劳动精神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品德的形成,对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劳动教育的内容,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寓劳动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十分必要的。”【1】美术课中在注重陶冶小学生情操,提高美术鉴赏力的同时,歌颂劳动创造美、劳动最美丽的精神。科学课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态度、劳动规范意识和效率观念。

二、中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策略

中学阶段的学校劳动教育,应将侧重点放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参加日常劳动的主观热情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方面。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动手能力和主观意志较之小学阶段明显增强,充分利用中学生“成人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形成吃苦耐劳、勇于承担的良好品质对于青少年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渠道开展劳动实践,加强劳动技能培养

1.组织实施好劳动教育课程。“在传统理念当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习成绩的培养,而对于劳动教育方面较为忽视,这也使得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时候难以符合相关的规定,且投入的教育资源也不够充足。”【2】因此,更有必要悉心探究中学生劳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合理安排中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课内外占比,在引导中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同时,提高对中学生掌握必要劳动技能的要求。在劳动课程内容设计上,可以将日常生活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作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如,引导中学生掌握洗衣、打扫房间等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劳动、义务植树、福利院志愿服务等公益性劳动,通过实践树立自立意识,培养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在劳动课程开展的形式上,宜采用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与活动主导相结合,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相结合,集中式教育和分散式教育相结合,校园劳动与校外劳动相结合,科学统筹课内外时间。通过丰富的多样式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加强中学生家政劳动能力和社区服务劳动意识,调动其劳动的内生动力和内在需求。

2.联动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平台。学校在中学生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第一,学校与学生家庭间的劳动教育理念应尽可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才能更优。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增加,相较于劳动素养的培育家长更加关心学生成绩的提升。在校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的长远利益要和家长充分沟通,寻求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同时,家庭领域也是中学生劳动教育的良好场所,应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与家庭劳动、分担家务、体恤家长创造劳动果实的不易,感召中学生珍惜劳动果实,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第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作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保障,把劳动教育实践落到实处。学校可以通过协调周边企事业单位、社区、农场等,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既丰富了中学生劳动实践的途径,又初步培育了中学生的职业意识,历练了中学生的劳动技能。

(二)激发中学生主体作用,巩固和强化劳动习惯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初期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准成人”。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不断增加,开始占主导地位。其自我形象并不稳定,可塑性极强,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将外在的劳动教育内化为中学生的行动自觉,即达到教化的效果,就要潜心研究中学生心理特征及行为规律,激发其主动劳动、乐于劳动的内在动力。学校在中学生劳动教育中可以充分运用其“自我意识”来达到此目的。首先,可以用任务传导式教育安排中学生开展一些通过适当努力才能完成的劳动任务。如,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实践任务,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创造力,并在学生完成任务后通过赞赏、表彰、交流心得等方式强化其快乐劳动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自我肯定,树立自信,进而稳固其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认识,形成其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可以对中学生开启职业启蒙教育,通过参观活动获得初步的职业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安排中学生参与电工、布艺、陶艺等手工艺制作,也可尝试简单电器维修等活动。通过这些新鲜的职业体验,激发中学生的劳动兴趣,逐步培养其职业意识,巩固其劳动习惯。

三、大学生劳动品格锤炼策略

新时代高校的劳动教育,既是培养大学生劳动品质和劳动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更承载着砥砺大学生公共服务精神的教化功能。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培养出为人民服务的时代青年,是新时代完善高校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劳动教育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3】

(一)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渗透劳动教育

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要将未来的职业理想与自己的特长爱好结合得丝丝入扣并非易事,需要对自己有全方位的透彻分析和客观中肯的评价,更需要对社会职业有深入的认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要求、劳动心理要求有全面了解。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广泛重视,很多高校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也会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训练。大学的劳动教育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作为优质平台,将两者有机结合既增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性,又使得大学生劳动教育找到了良好的输出端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伦理、劳动品格,这些抽象的心理层面的教化能够使大学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判断,进而有助于大学生做出更加理性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学校层面来说,高校作为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的主阵地,结合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强化劳动教育成果,完善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

第一,在高校中广泛开始劳动教育类课程,如《劳动科学》、《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课程,从劳动起源、劳动本质、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劳动法律等方面系统讲授与劳动有关的学理知识,既不失大学教育的高度和深度,又将劳动理念以严谨的学理语言,深邃的学术思考呈现给大学生。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把劳动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大学生受众。对这类劳动教育课程的成绩考评既是大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体现,又属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考评范畴。第二,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可以通过对“毛泽东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分析呈现,讲述生产劳动对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人民通过劳动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无产阶级劳动光荣的精神风貌等生动的教学内容。也可通过对“习近平劳动观”的讲解,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勤劳勇敢、崇尚劳动的观念。在思政理论课实践课时中也可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考核力度。从而有效地在实践层面调动大学生投入现实劳动的积极性。这是衡量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否转化的劳动行为的指标之一,也是检验高校劳动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随着新时代“五育方针”在高校的贯彻,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强化劳动课程考评,扩大劳动实践在学生评价体系的比重,将劳动教育成果与评优、评奖体系对接,构建系统合理的德智体美劳评价系统,才能让大学生劳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落到实处。

(三)重视见习、实习、实训环节,增强劳动教育实效

见习、实习、实训是大学生接受知识、习得本领的重要第二课堂,也是其接受劳动教育的现实场所。“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价值体认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体、社会和组织等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4】高校为疏通大学生就业通道,与基层单位建立校企联系、校地联系都会在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安排见习、实习、实训环节。“无论是创新、创造还是创业,都是一个认识上升为实践、实践又反过来深化认识的过程,实践必然离不开劳动,只有经过劳动实践,“创意”才能实现其改造世界的价值。”【5】

大学生在校教育期间所习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见习、实习、实训环节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能,这是一个由知致行的升华过程,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劳动教育重要性认识的过程。经过实践的洗礼,将从生产实践中提炼的理论还原为生产实践,这一逻辑上升的认识循环,会加强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深化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大学生在见习、实习、实训中会接触并受教于除教育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劳动者。通过见习、实习、实训过程中传帮带的劳动示范和亲身指导,会促进大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也有益于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劳动教育的现实榜样。衔接好高校劳动教育和见习、实习、实训单位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劳动者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高校和见习、实习、实训单位间形成顺畅的双系统循环,其间贯彻渗透的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未来成就事业的宝贵财富,积淀的劳动理念、劳动能力是大学生蓄势待发,来日投身社会绽放光芒的重要能量。因此,高校的劳动教育设计与用人单位的劳动要求的匹配程度,也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劳动教育机制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否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劳动教育格局

劳动教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形成合力,共同塑造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教育工程,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覆盖大中小各个学段。首先,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不能是“各自为政”的闭环教育活动,在设计劳动教育方案、组织劳动教育 活动时,应遵循科学性的原则,深入探究不同学段、不同学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注重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合理衔接。劳动教育的内容选取、组织方式若简单重复,前期不考虑后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因而,在贯彻劳动教育总目标,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备基本劳动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大方针下,需有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大教育观。“大学阶段主要培养的是日后要直接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大、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安排是学生对劳动认识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应从小学阶段的体验劳动、中学阶段的认识劳动,走向大学阶段的理解劳动。”【6】

贯通研究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规律,细化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目标,根据不同规律和目标设置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注重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首尾衔接,形成由“小学阶段的劳动意识启蒙→中学阶段的劳动习惯养成→大学阶段的劳动品格锤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劳动教育态势。

(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队伍

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成果的有力保障。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周期长、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分散于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教育成果的长效性难以维持和检测等问题,都给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者增加了难度。如果没有一支相对稳定、业务能力较强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学校的劳动教育往往会呈现出游戏化、课本化、表面化的特点,即表面上学校的劳动课业已开设,也完成了课时,劳动实践活动也开展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展劳动教育课的教师从自身认识层面没有足够重视,存在着以说代劳、以教代劳、以画代劳的现象,劳动教育的质与量均不能得到保证。保证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充分重视劳动教育必修课的重要性,配足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专业教师。第二,广泛利用学校周边的人力资源,如当地的劳动模范、民间手工艺者、家长群体等,组成兼职劳动教育队伍。第三,对学校劳动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强化其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其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保证劳动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劳动教育成果与社会要求的贴合性。第四,发挥好班主任、辅导员、少先队、共青团、党组织和各学生社团的综合力量。

(三)建立协同实施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各学段校校合作,家校合作、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的综合作用过程。从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资源保障到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在家庭、社会的延伸,都要形成协同实施的机制。第一,在教育部门顶层设计层面科学制定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基本方针和理论依据会给各学段的学校劳动教育引领方向,指明道路。第二,政府层面通过统筹,合理运用各方教育资源,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有助于形成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保证学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第三,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需激活家庭这个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一方面与家长联动,紧密围绕家庭创建劳动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和家政劳动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家长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扬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第四,调动社会在学校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支持作用。挖掘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拓展实践场所、解决师资问题是优化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社区形成合作,引领学生参与实际劳动,经历初步的职业体验,投身社区公共事务可以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真实体验,在此过程中形成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与时代发展紧密契合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

当然,在学校劳动教育与各方协同实施时,需有层次、有计划地对大中学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别合理安排、精心设计、注重实效。

总之,劳动教育是知情意行综合统一的素质提升和能力养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创设和构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价值导向。通过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的理念,运用日常化、规范化、多样化的教育手段,锻炼大中小学生强健其体魄、习得劳动技能、提升创造能力、磨炼劳动意识、修养劳动品格,既弘扬了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又能为国家发展培养出具有自觉劳动意识、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劳动意向、劳动方法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中学生劳动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