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奋斗中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使命

2021-12-31 05:26刘涛
青海环境 2021年3期
关键词:青海总书记文明

刘涛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这一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青海考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殷切期望。我们共同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一项重要举措,很有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发展

在奋斗的道路上,正确的思想指引必不可少。今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不断深化和勇于变革,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系统、最为全面、最为深邃、最为开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大成就。

从理念到思想,从理论到实践,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贯穿了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和整个工作生涯,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实践经验的凝练。

在陕西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这是带领群众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生动实践。

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敏锐地、前瞻性地意识到粗放式的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明确指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这是重要的思想解放,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总体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纠正了过去“重发展轻保护”“先发展后治理”的行为模式。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面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005年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是发展理念的大胆创新,打破了过去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

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下大力气解决一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五中全会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内涵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随后,党章中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生态文明也写入宪法修正案,上升为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在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被正式确立,这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进行了部署。今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对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了重大要求。

从“知青岁月”一直到党中央,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理念、论述,重视一以贯之、理念一以贯之、工作一以贯之、要求一以贯之,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和叮嘱带到哪里。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碰撞和思索中,习近平总书记吸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逐渐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实践基础,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系统完整,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律做出的系统理论设计,是体系严密的科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

我们要全面、准确、完整地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地、深入地、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全面理解把握其内涵、精髓、要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

新境界体现在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进行过准确的论断,他多次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刻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将其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些论述和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以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底线,以实施重大战略、推进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让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增强。要按照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安排,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要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保护修复等工作,为青海大地增添绿色。

新境界体现在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发展,绿水青山本身就是财富,同时生态优势也可以变成经济优势,从而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实现发展和保护的统一”。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理论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我们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自觉,扎扎实实落实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等党中央关注的重点任务;要认真履行“两个统一行使”职责,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决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要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现行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强化监督执法,让有效的保护成为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新境界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些重要论述,源自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源自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致力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伟大使命。

我们要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从群众身边最关切、感受最深刻的事情抓起,推进城市扬尘综合整治,狠抓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管理,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真抓实干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田园风光。

新境界体现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大国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我们一直主动承担同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并且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党中央做出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这一项伟大事业,就是我国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的巨大贡献。

我们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中“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又要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重大要求,学习好经验、好做法,积极筹备好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并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实施路径。要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和大规模国土绿化,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为推进我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海力量。

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厚望和重托,以昂扬姿态奋力承担职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两次到青海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全省上下都是深切的厚爱和巨大的鼓舞,既讲当下又讲长远,思想极为深刻,为我们领悟“国之大者”,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提振了信心、鼓舞了斗志。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首要的政治任务。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情而厚重,万万不可辜负。各部门党组(党委)要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学习贯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海的生态地位。2016年8月来青考察时就指出,“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今年6月8日,在青海湖仙女湾考察时指出,“青海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份量很重”。6月9日听取工作汇报时还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今天的青海,生态地位无可替代,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政治责任担当,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立省之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生态短板,推进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守好蓝天碧水和净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当好“中华水塔”的守护人,让习近平总书记放心,让党中央放心。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青海生态保护成效。在仙女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来,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一样,多年来的不断努力,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需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需要我们始终坚定生态自信、增强生态自觉、实现生态自强,从对人类、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自然历史观出发,科学谋划、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国家公园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多次强调,“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当前,我们已经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三江源、祁连山青海片区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大力推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衔接,做好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有关工作,加快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设园;要提前谋划,进一步深入研究设园后的体制机制、财权事权、机构编制等工作,更好地发挥国家公园体制优势,持续开展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还要积极推动青海湖和昆仑山两个国家公园建设的前期工作,主动工作,争取先机,更好地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青海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湖畔指出,“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在听取工作汇报时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必须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抓好资源节约保护工作,科学依法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强度,加大生态恢复治理力度,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要加强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准确评估资源、环境、生态的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的刚性约束。要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加快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进程,优化空间结构布局,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升国土空间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青海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们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双丰收,应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系统地保护、恢复、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增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原真性、完整性、稳定性。要处理好自然保护与开发活动的关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定位、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管控好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要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保护成果。

四、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学史崇德的政治要求体现到思想上、行动上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各部门党组(党委)要带头学、反复学、深入研讨,与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果。

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要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体现忠心。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员首要的政治品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坚定信念,坚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以坚忍执着的理想信念,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为党的理想信念顽强奋斗、不懈奋斗。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

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青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上下足功夫,始终坚持“在青海不谋生态保护就不能谋全局、谋长远、谋根本”的工作思路,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方面多思考、多研究、多谋划、多做贡献。要积极推进“青海在实现碳达峰方面的先行先试”,摸清碳排放“家底”,主动开展碳达峰行动,力争为全国大局做贡献。

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要坚持不懈站稳人民立场,体现公心。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是执政的根基”,要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不屈不挠,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要践行宗旨,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谋划落实工作全过程,真心实意地考虑群众的需求,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工程、国土绿化等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好做法,让牧民群众在保护美丽家园的同时获得实惠。要让人民群众在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要坚守纪律红线严守政治底线,体现戒心。共产党员要廉洁奉公,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享受,守纪律、讲规矩,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道德风范。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触“红线”不碰“底线”。要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把自己的言行规范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把自己的用权、生活、交往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要树牢“权责一致”的生态政绩观,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硬性约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高质量完成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履行好自身职责使命。要以“木里矿区非法采煤事件”为镜鉴,不断筑牢思想防线,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坚决执行省委各项规定,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努力把好政策关、权利关、人情关,努力带好队伍,让同志们踏踏实实工作、安安稳稳生活。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做好新时代青海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要以忠诚于党、忠诚于领袖的政治自觉,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重大要求,以对青海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担当一件一件推动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迈向新的胜利。

猜你喜欢
青海总书记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大美青海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
青海行七首(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