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儒
(东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东营 257091)
近年来,在教育工作中,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资源已成为“立德树人”教育资源中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逐步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依托专业课程深挖思政元素,还应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从地方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相融合,形成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地方红色文化发展的合力。基于此,本文尝试立足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现状,从课程思政角度入手,探索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掘东营市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德育功能,以期寻求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途径,进一步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这一育人根本任务。
山东省东营市是华东地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革命老区,现今,东营市的红色文化资源仍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红色文化的传人。尤其是广饶县大王镇的延集村和刘集村,这里的村民不仅积极入党,红心向党,而且成立了山东省内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为献礼党的一百周年,广饶县重建了《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围绕着刘集村珍藏的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国家一级文物——宣言起草、翻译、留存的艰苦过程,构建了综合性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同时,抗日战争以来,东营市形成了以“军垦”“农垦”为核心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不仅为华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援,还是鲁东南抗日战争的重要根据地。由此可见,东营市红色文化是东营文化的精髓,其传承的红色基因中富有无私奉献、爱党爱国的高尚品格,是无数东营人民用生命代价换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现代青年无疑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其蕴含的红色内涵亦能为东营地区发展“铸魂”“塑形”。
从东营市红色文化的价值上看,其具有德育价值、历史价值、政治价值,在东营市红色文化的传播实践中,能够实现其德育及意识形态功能[1]。一方面,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经过充分发掘与利用,与学校德育、美育相结合,能够成为东营市学校德育的载体和有效依托,有助于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实现,在坚定理想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东营市红色文化代表着历史的发展历程,其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表征。东营市红色文化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诠释着中国红色文化的民族特色内涵,具备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和示范等育人功能,起到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铸魂”作用,为推动东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必须德育先行,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式。通过在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期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0年、2021年,全国各高校开始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思政元素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高等职业教育也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开展,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的进度,着力追求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育人成效。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是协同实践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文化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与抓手。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于将人文素养与精神行之有效地内化为高职学生的价值追求。
地处东营市这一革命资源丰富的高职院校,无不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地方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融合,在推进地方区域特色文化发展的同时,更能推动多方协同育人,进而探索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特色并成效显著的育人体系,这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东营市拥有内涵与价值都丰富深刻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山东省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阵地,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与红色文化相一致的内容体系,集人物、事件、物态和精神于一体,简要概括为“人、事、物、魂”。东营红色文化资源区域特色鲜明,纵观东营市内所属的高等院校,主要包括东营职业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东营技师学院等中职、高职院校,这些高校无疑是东营市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从这些富有特色、具有差异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挖掘出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为东营市地方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多可能性。事实上,从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中可知,很多高校及教师并未开始将东营市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进行融合,甚至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现状急需改变,而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所谓“课程思政”,其根本在于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而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离不开专业课程本身,更需要创新现有课程思政的运行平台、有效载体,营造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浓厚氛围。
毫无疑问,课程思政是为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品德素养服务,这意味着课程思政建设应以专业为基石进行设计。课程思政离不开思政元素,而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素材。在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思政过程中,必须以专业为基石,从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中选取适当的素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思政素材与课程有机融合才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以东营职业学院为例,在设计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应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设计必须以会计专业为基石,将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宝贵精神价值、文化内蕴、爱国情怀、革命意识等等思政元素融入学生能力培养协同发展中去,最终实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课程是其建设的核心与载体。从理论视角设计具体课程,必须要深入课程之中去挖掘东营市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基因,实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评价的“四位”融合,以此提炼红色基因传承的思政内涵。例如,会计专业的课程经济法,提取法律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印记,并将其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目标。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已成为共识,教师可以借助云课堂、超星等平台,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功能,发挥平台在课堂教学育人中的突出作用,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浸润融合到平台之中,搭建红色文化传播平台,让红色文化“上网”开辟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将比较典型的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生喜爱的网络资源,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2]。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要与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有效活动无疑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东营市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社团、实践、社会活动,可以围绕现有东营市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景区、纪念馆组织道德养成等教育活动。例如,选取刘集旅游景区、《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中央刘集支部旧址、黄河口革命烈士陵园、广饶烈士陵园等作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参观实践中感受东营人民奋斗的成就和感人事迹,将民族情感转化为爱国行为,通过有力措施促进红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的传播。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东营红色文化的元素,整合校内外红色教育资源,以红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唤起学生的区域文化认同,使学生在各发展阶段都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增强教育的人文内涵,激励学生继承优秀红色传统文化。再者,学校团、党组织要成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地,借助红色文化培养领导干部和做好学校团、党建工作。
总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间,需要研究者们在未来教育实践中去摸索尝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