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德昕
(内蒙古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一直备受经济学者们的关注。大多数学者都致力研究如何缩小贫富和收入水平,然而实际上随着人们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应地扩大,一方面原因是西方经济学的运行模式并不很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学者的观点,另一原因就是中国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不断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方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土、人口、自然资源、经济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发展经济学的知识导向就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1],以发达国家作为初始研究点,延伸至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制定出可行的发展战略作为从后进迈向前进的主推手。
笔者将试图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提供解释,发展经济学具有自己的方法论特点和阐释特色,并且发展经济学本身也处在发展和创新中,可以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不断修正,提出新的理论与政策[2]。由于发展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发展经济学更注重深度剖析与长期变化有关的制度、结构、创新等方面的独特看法,或者是,不断变化着的这些因素对经济变化和结构创新的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因此,笔者也将从这几个角度来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努力减轻贫富差距方面付出了巨大心血[3],并取得了伟大成就。对于这些可见的发展成果,依然存在不同学者拥有不同观点的现象,比如有的学者会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是大部分国家乃至发达国家也会有的状况,利用一般经济学的理论就可以对此进行阐释。也有学者支持要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对,与之相关的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研究也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系统,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在这个模式下进行。但是,与经济提高或者降低这种简单的量变相比较来说,经济发展则是一种本质上的变化质,它意味着新制度、新政策的涌现。
中国的贫富差距除了延续过去中国特有的乡村差别、地方差别和部门内部差别之外,当前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贫富差距问题愈发严重、经济领域的社会结构形势严峻、收入分配方式开始呈现代际固化的趋势。葛和平(2019)认为必须要找出贫富差距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及方式等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4];张展(2020)从公有制和所有制两个方面探究了中国贫富差距巨大的原因,提出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合力并存的措施[5]。当然也有国外学者Sokoloff (2000)分析研究了历史制度是如何持续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6],这对中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结构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按当前中国的发展规律看,计划经济进行总把控、市场经济进行辅助、再加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完善是必要且有效的举措[7]。Acemoglu(2002)强调了制度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政治制度对当代造成的影响,认为制度的落后会使得国家丧失之前存在的经济优势[8]。因此,国家在对贫富差距的问题上,可以从结构上慢慢调整改变,尽量减缓贫富差距呈现固化的趋势。
贫富差距问题不仅是中国,也是每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自此问题出现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奋力研究找出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政策。据世界银行曾发布的数据表明,即使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全国60%以上的财富仍然只存在5%的美国公民手中,剩下的40%左右的财富要由高达95%的人来掌握。与此同时,在中国据北京大学公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全国财富的1/3仅由中国1%的家庭占据,财产总量的1%左右却要由最底端25%的家庭占领[9]。实际上,去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通常采用国际上认证的指标:基尼系数。在理论上,基尼系数的最大值是1,代表着绝对的分配不均,最小数是0,代表着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代表着贫富差距也就越大。王雪莲(2020)采用CGSS2015年的家庭总收入数据计算出了全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10],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以及城镇和乡村的基尼系数,最后又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王勇章(2019)表示连续十几年来,由于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高于国际警戒线(0.4),贫富差距也是逐年明显,愈演愈烈的马太效应使得阶层逐渐固化,严重影响了生产率和社会的稳定发展[11]。这一点可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证实:200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9,2008年中国的基尼指数达到最高点0.491,2014年的基尼系数是0.469,2018年的基尼指数也大约在0.474,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都超过了国际0.4的警戒线。在正常情况下,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0.36之间。
Knauerhase(1974)早在之前就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制度和资本上的投资较为充足,就可以更有效地运用这些生产要素实现更高的收入水平[12]。Barro(1991)也补充道在一个制度不健全的国家,非有效的投资和缺乏经济保障的政策均会抑制经济的起伏,这一点可以通过比较跨国间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到验证。具体来说,当前中国贫富差距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多数富人[13]。制度、结构和权利的不平等首先是由初始要素的分配不均导致的,随即出现所谓“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阶级分层,上层阶级会利用自身优越性从影响制度改良与结构演变的过程中获取利益,由此导致阶层较低群体的经济机会,造成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美国经济学家阿德尔曼(Adel man)曾经批判性地提出“理论拼盘”的概念,即发展经济学家们在为发展中国家找到单一的理由时相对应的也能找到单一的解决方法。人推动经济向前或向后发展,而人产生的这种行为是由内在机理支配的[14]。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所认为的那样,多样的社会环境必然产生多种社会现象,随之出现多种经济问题,而通过社会变量的影响可以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做出阐释。也可以说,在思维层面要与经济主体的行为相匹配才行。这也意味着,经济学家们给出的贫富差距产生的逻辑原因是可以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当代国情探寻出的,也可以在发展经验中加以总结和凝练,运用发展经济学可以把现在的由贫变富的发展理论进一步拓展为由富变强的发展理论,从而有效地缓解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讲,对整个社会来说,收入分配一旦变得不均,就会引发社会内部矛盾和人民群众内部出现分歧,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稳定和安宁的社会将不复出现。因此,身负重任的政府未来不让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又考虑到“蛋糕有限”,政府只能够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取得平衡,当然这个平衡点需要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找到[15]。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的中国所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状况比发达国家可能会更为严重。所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问题也是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所要研究的成因之一。
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收入减少,社会分配处于不平等的状态,然后随着经济的逐渐增长不平等状态有多减轻,当经济增长处于最高水平后,社会分配就又回到之前的不平等水平。实际上这种理论假说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现实情况的得出来的,它紧接着又指出,中国在剖析发达国家以往的机制模式时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收入不平等加快了经济的增长,实际斐然,因此这称之为一种“错误的类比”。也就是说这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要经手政府和市场的积极干预,不能搞西方的一套自然而然的过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在国家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从而使得社会收入分配转向公正平等。即国家通过宏观有效调控进行监督,使得中国贫富差距的形式不再严峻,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难题,中国学者都利用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可观成效。进一步讲,在这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也是针对中国国情的现状对为解决中国贫富差距问题进行创新探索的过程。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分析过程中,实际的改革方法实践告诉人们,我们需要将市场与政府积极呼应,互补促进来看待贫富差距的实际情况[16]。只有对经济社会结构的成功转型才足以说明经济增长了,否则经济发展就只能是发展,也可能是经济的倒退。这给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带来了新的重要启示:扬弃旧的单纯的经济理论分析,把结构转型纳入改革措施,防止制度变迁等非经济因素外生化,全方位研究中国贫富差距问题。
发展意味着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可称之为发展。在发展经济学中格外关注结构变迁,进而也适用于在中国出现的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上,发展经济学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失衡,解析结构刚性的内在形成机理,致力于找出能够促进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变迁的可能路径[17]。因此,想要完整的通过完成结构转型来改善贫富差距问题,就要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制度创新应用于经济结构改革中去,激发潜力,实现将初始要素驱动力成功转变为创新驱动力,在实现结构性战略方面对缩小差距作出回应。
在这个新时代下,财富累积的速度和金钱对技术的促进效应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现在的状况说明这也是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18]。速水佑次郎和拉坦以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提出了一个诱导性创新模式和要素替代理论,强调技术进步的道路是由各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诱导的。技术创新的最大作用就是提高生产率,而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发展中国家创新体系之所以会发展滞后,继而出现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更大、经济低迷等问题,是因为缺乏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由此导致技术进步迟缓。技术进步又表示要通过更少的投入获得最大限度的产出,现代经济增长要素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贫富差距扩大问题上的贡献会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中,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是创新。谢元媛(2019)认为,创新以及创新者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创新需要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主要是完善的创新要素制度和竞争机制[19]。技术创新是一个整体复杂的运行过程,不是个别企业在自由竞争中就可以实现的,适时地建立一个国家创新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只能说技术的创新是衡量一个国家出现贫富差距的原因所在之一,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善,没有实现跨越发展,主要是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市场竞争制度,尤其是没有方略指引来奠定基础、打破封锁、建立体系。随着时代的推移与进步,中国正努力摆脱科技创新跟踪者的角色,以赶超者的姿态对如何跨越贫富之间的鸿沟提供方案,为世界创新中心贡献中国智慧。
回看近几十年中国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扩大与缩小都成了一种大众视野中的一个规律。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只能尽力缓解,而不可能去改变规律。一个重要的应对策略,还是要回到“创新”这条路上。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创新技术,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永不停息地为社会提供高薪就业岗位,从而让人们能够共同加入高收入人群。当然,这也只是建立在长期视角下的观点[20]。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未来中国财富分化的总体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发生变化,如何放慢贫富差距拉大的速度,如何避免弱势群体的处境进一步恶化,依然是一个可以深究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