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及其对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研究

2021-12-31 04:35:37王秋准欧阳国庆马波
南方论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传统

王秋准 欧阳国庆 马波

(广州软件学院 广东广州 510990)

习近平对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视,他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他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和时代价值,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途径等问题,给予了详细阐述,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使人们能更准确地把握和弘扬传统文化,对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指导作用。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

(一)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寄托。“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2],“如果它被遗弃了,就会切断精神命脉”[3]。世界上许多古代的文明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仍然能够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十分珍视。在历史的行进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得到孕育,成为了“精神命脉”的精华。它们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得中华儿女不管身处何方,都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印记。翻阅浩瀚的传统文化典籍,感悟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

(二)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基础。理论不能脱离文化基础独立出现,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诞生和发展理论。 习近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4]。改革开放后,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虽然形成于改革开放后的实践中,但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2.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软实力彰显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指标之一,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能力。习近平认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他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通过对其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思想源泉。习近平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本值得认真品味的书,凝结着先哲的智慧,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历史镜鉴,“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6]。既有国家动荡百姓生灵涂炭的反思教训,也有太平盛世居民安居乐业的成功经验。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体现了为国分忧,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为民的奉献精神。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引领社会发展、实现党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的思想。

4.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体现了他们对人类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探寻,回答了有关人类生存发展的众多问题。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行进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引领作用。它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超时空、超地域的特征,能为其他民族和国家提供解决发展难题的方案。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7]。战争、饥荒、发展等问题是当今世界性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世界秩序的构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这些方案的背后蕴藏的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仁爱思想、合和思想等。

(三)提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

1.“扬弃性继承”。思想文化和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在人们认知水平,以及时代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中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消极、糟粕的东西。这就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8]。做到去粗取精,使其不仅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并且不失其精华部分。对于那些糟粕性思想,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等,要坚决扔掉。对于积极合理的因素,如孝道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必须积极继承和发展。

2.“双创性发展”。习近平强调,为了实现传统文化能够始终充满活力,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9]。创造性转化,就是要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传统文化的过时的外部形式进行改造,保留它们的内在价值,使之能够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需求相适应。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根据中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其具有时代特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者相辅相成”[10]。只有把二者协调推进,才能使传统文化充满活力,更好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从理论方面回答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从实践方面回答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理论方面。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渊源”[11],系统阐释传统文化,提出许多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科学解释了我党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系统地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并给出了全面的回答,从而匡正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如习近平所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经受住历史风浪考验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将“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分运用到治国理政中,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习近平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好地解答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途径问题。

(二)实践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时代价值,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给予了全面回答。它也科学阐明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习近平指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获得充足的营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全民族综合素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指导推进作用。特别是在丰富人们对精神和文化要求,促进社会向善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古代圣贤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对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三、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引导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意义,有利于人们更准确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有效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引导作用。

(一)指引高校用正确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华文化受到了沉重打击。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上,国内一些人逐渐产生了厚此薄彼的错误认识,一些人将西方的文化尊崇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竭力向西方文化学习和模仿,以求趋同。五四运动时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传统文化受到了沉重打击。文革期间,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严重阻碍人民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因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盘西化”思潮兴起。直到新千年前后,由于经济发展的成就,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国学热开始出现。但商业化、庸俗性和娱乐化等问题掺杂其中,并没有起到很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长期以来,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角度,习近平系统阐明和科学解读传统文化,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指引高校以更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二)指引高校以更为有效的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强调,在弘扬传统文化时要做到继承性发展和“双创性”发展。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采用人们喜欢的形式,注重把传统文化无声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生活中随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思想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指导意义。

1.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发展和“双创性”发展,需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和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足本职,在“双创”思想指引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进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人们更好地接受。推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好融合,产生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为高校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效素材。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宏伟、博大精深,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宝贵的文化价值资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提供传统智慧和精神支撑。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平台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平台。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平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化育功能,使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着力完善其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更好地融合,思政教师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详细梳理,将那些体现中国人价值观念又与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相适应的思想精华融入思政课教学。

3.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将传统文化引入日常校园生活,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气息。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高校可将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应重视其他学习平台的搭建,以及学习渠道的拓宽,可在学报上增设有关传统文化的专栏,不定期邀请传统文化学者进行传统文化讲座。或拓展学生社团活动领域,引导它们用诗歌、话剧、舞蹈、摄影、书法等艺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

4.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特点,应充分利用网络来创新高校文化传播手段,建设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主流阵地。“对人们热衷的传播媒体形式进行研究,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人们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12]加强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引导和建设。充分利用抖音等新兴短视频平台。利用好校园主页、校报、广播台等校内主流媒体。

综上所述,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时代价值,以及其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形成了完整的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使人们能更准确地把握和弘扬传统文化,对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