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茜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在日常会话中,话轮是构成日常会话的基本单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会话的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一个接一个轮番交替说话,如:
(1)甲:你这是去买菜吗?
A1
乙:是啊。
A2
甲:我也想买点,一道走吧?
A3
乙:好啊,那一起走吧。
A4
上面这段对话,可以分为两组问答,A1和A2是第一组,A3和A4构是第二组。像A1和A2,A3和A4这样的对答,一般被称为相邻对(adjacency pair),其中的A1和A3被称为“引发语”(first part),A2和A4则称为“应答语”(second-pair part)。汉语口语里的话语标记可以出现在引发语的开端,也可以出现在应答语的开端。会话的开头在会话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如何开头,将影响到整个会话过程。引发语会话的开头不是随意的,要受到一些潜在的会话规则的制约,引发语前的话语标记其话语功能的实现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交际进程的发展。
方梅[1](2007)提出,语法是在运用中逐渐成型、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塑造了语法。在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除了在语篇上发挥应有的功能之外,在人际互动方面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胡壮麟[2](2005)指出,在会话过程中,说话人可以随时改变其“言语角色”(speech role),比如可能陈述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提问、下达命令、做出指示,或者表达出惊讶或者恐惧等情感,还可以表示怀疑等等。尽管这样的言语角色有多种类别,但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两个:一是给予(giving),二是求取(demangding)。基于言语角色的这两个任务,将引发语前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归纳为两大类:自身表达和人际互动。自身表达是指在说话人在传递信息时表达自身的态度、情感、立场和判断等;人际互动则是说话人注重交流过程中与听话人的互动,通过言语的表达试图影响对方的态度和行为,并且希望对方给予相应的反应或者采取行动。以下分析都将围绕这两大类展开。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日常生活中的会话。语料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话口语语料库,内容是亲属、朋友、同学之间的日常聊天,属于无准备的谈话,第二类是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对话转写。第三类是电视剧的台词转写。
首先,在自身表达方面,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或者立场之前往往会使用话语标记。
1.抱怨和不满
引发语开端的话语标记之后,往往是说话人不满情绪的发泄,例如:
(2)牛:毛病出在蕾丝身上,可根子还在上边儿。在她那设计师那儿。指导思想就不对啊。我们缺什么?缺的是榜样,你却造这么个玩意儿,跟我们有什么两样?啊?你想起我们干嘛?我们自个儿是怎么回事儿,自个儿还不清楚?瞅着自个儿都……
余:都别扭。就恨自个儿不争气,一生改不了的毛病。
牛:那是你。我可瞅着自个儿挺不错的。心里怎么想的不管,那面儿上还......
余:比谁咋呼得都凶。
牛:哎!我说,你这人怎么老接下茬儿,什么毛病!
余:你说,你说。(《编辑部的故事》)
这里例(2)使用了“我说”,大姐用来发泄不满,如果去掉了这个话语标记,虽不影响语义,但语气会显得生硬,情绪会加重,这样对方可能不会接受。由于表达的是负面情绪,可能会对另一方造成情感上的伤害,根据“礼貌原则”,说话人要采取一定的语用策略来缓解或降低这种可能的伤害,刘月华[3](1986)认为“我说”可以引出说话人的建议或看法,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李宗江[4](2010)认为,“我说”有提醒对方注意的语用功能。因此话语标记可以缓和气氛,让这种负面的情绪程度减轻,维持会话进程。
2.慌乱与尴尬
除了不满等负面情绪,人们在引发语开头使用话语标记,很可能是由于他当时正处于慌乱与尴尬中。如下例:
(3)李梦:哎哟,指导员,来,抽,抽,抽烟。
何洪涛:不抽。
薛林:屋里坐,屋里坐。
老魏:不是,指导员,那个,不是,那啥,那个,你今儿咋这有空想起看们来啦
(《士兵突击》)
说话人在引发语前还可以利用话语标记来帮助传达他面对某事时自己的立场。比如在情况对自己不利时,说话人往往借助话语标记来为自己申辩。例如:
(4)李梦:班长,我能不能有个请求呀,啊?
老马:说。
李梦:我卸两块砖行不行?
老马:别废话,给我背着。
老魏:不是,班长,你,你要我命算了,我是跑不动了。不是,这五公里早就过了吧?
老马:还得跑,继续跑!
(《士兵突击》)
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在陈述事实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情境、某人、某事做评价。人们在引发语的开端部分经常用话语标记来帮助表达自己的评价。如:
(5)D:他有的跟人家学,觉得说着好玩儿。
A:不是,这可能就是跟老祖儿他们在一块儿呆着的缘故。
B:我说他是不是就不像北京音吧,不像北京音吧 。
A:高梁碴子味儿。
(《北京话口语语料库》)
有一些话语标记的使用,与评价密不可分,看到这些话语标记,很多时候就能预测出其后紧跟的往往是评价的内容,比如“别说”、“真是”、“我告诉你”等等。
引发语开端的话语标记在人际互动功能方面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作为邀请信号,说话人利用话语标记发出希望听话人积极参与对话的意图,在本次话轮结束后希望听话人能给予言语或者行动的反馈。这种邀请信号表现为建议、希望对方认同、劝阻对方等等。
1.提出建议
人们在引发语中有时会给对方提出某项建议,对于说话人来说,最理想的反馈就是对方可以接受并且进一步地采取行动,使用话语标记作为开端语来缓和语气,可以变建议为商榷口气,这样更容易让听话人接受。
(6)何洪涛:我跟你说,这钱啊,不要到处乱放,啊。
许三多:那是我给你的食宿费。(《士兵突击》)
2.求得认同
李咸菊[5](2008)的研究指出,使用“是不是”也是为了遵循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在形式上表达一种与对方商议或进行求证的主观愿望,最终目的是希望得到听话人的尊重,同时也显示自己的礼节到位。
(7)莫:哎,你看这,我既没有行贿,你们也没有受贿啊,夏天吃几根冰棍儿总可以帮忙解决把,是不是啊?
余:也,也别算赞助,算试用吧。
莫:随便怎么说,反正呢,也不是我个人掏钱,搁在您的腰包里。
余:对对对。
莫:是不是,都是集体对集体,公家对公家,谁让咱们都是公家人呢?
李:你也别往里去,她这个......弱智。 (《编辑部的故事》)
例(7)中使用了“是不是”,实际上都同时承担反应和引发功能,说话人在开端运用这个话语标记,都是为了和会话的另一方建立起建立一个共同的交际背景,希望在信息的认同上达到一致。
3.劝阻或制止对方
有时说话人不单单满足于听话人的言语反馈,他更希望对方能在听完自己的话后相应地采取行动,在劝阻或制止对方做某事时,引发语前也会使用话语标记。如:
(8)双:我就是不想干了,不干了!
六:好好好,你把那刀给我。
双:(摘刀)还你,还你。
六:那衣服也是我的,鞋,都脱下来给我,现在就脱,脱!
展:好了好了,现在不是吵架的时候,让我说,这案子还有转机。
双、六:啥转机? 《武林外传》)
语言交流是一种认知过程,说话人必须保证所说的话与交际双方讨论的话题相关,并在话语信息传递的同时对自己的语用意图做出最佳关联的提示,为听话人正确理解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其走向正确的语境推理方向。从听话人角度来说,往往在听的同时积极寻找捕捉说话人给出的提示信号,获得最佳关联效果,准确无误地把握说话人的交际目的。
1.提示对方注意
在正式的话轮开始前,先用话语标记来吸引对方注意力,每个人说话时都渴望被尊重被重视,所以说话人利用话语标记,将听话人注意力吸引至自己的话轮上来,如:
(9)B:哎,你知道,我穿背心儿上学校,我们班同学说我什么?哎,你狂呀,自己都织毛背心了。
A:下面叫你大舅妈给你戴个项链。(《北京话口语语料库》)
2.提示后面有重要信息
当说话人想要听话人注意自己话语里的某个重要信息时,往往会使用“我告诉你”或“我跟你说”这两个话语标记,一般听话人听到后,就能预知后面紧跟着的一定是比较关键的信息,从而调动注意力等待后续内容。如:
(10)郭燕∶我跟你说外边的门还没有锁上呢。这儿随时都有人进来打劫的呀。
起明∶什么?打什么劫?赤身裸体的。到了美国就欠了一屁股债,谁劫我呀,我还想劫别人呢。(《北京人在纽约》)
3.提示交际进程的不同阶段
许家金[6](2005)提到,话轮控制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话语活动的走向。在访谈节目的语料中发现“好”这个话语标记被用作提示节目进程的不同阶段,主持人在节目中频繁地使用此标记,这与其交际目的有直接的关系。作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需要全盘把握和控制节目的节奏和走向,运用话语标记“好”可以提示嘉宾和现场观众节目运行的步骤,从而达到彼此之间很好的配合。
一般在访谈节目里,主持人用一个“好”引导开场语,提示节目正式拉开序幕,如:
(11)主持人:好,谢谢大家的掌声,也欢迎电视机前的各位,每周此刻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对话》。在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之前,我们不妨一起来关注这样的一组数字。(《对话》)
不光在访谈类节目里,其他场合也会看到“好”的这个用法,比如老师上课前会说:“好,现在开始上课。” 在平时的会话里,有时也用“好了”表示交际的开始,如:
(12)白:好了,我宣布,本次活动的代号为血手行动。
佟:很好,从明天开始,我们咋说,你就咋做。
邢:别明天了,就现在开始吧,有什么指示放马过来。(《武林外传》)
李晋霞[7](2005)的研究认为,“好”使得两个关系松散的流水句融合成为一个复句中的关系密切的前后分句,句子间的融合程度增高了。由此发现,交际过程进展中,说话人会用“好”字来引导新环节的开始。比如在访谈节目里,主持人会用这个话语标记来提醒与之对话的嘉宾节目进入已经设定好的下一个环节,如:
(13)主持人:所以刚才我们才看到,在烹饪麻辣龙虾过程当中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重组。
黄奇帆:但重组的时候一定要想好三个原则:一个,重组一定是有权力的人操刀,没有权力的人只能空想。
主持人:执行不到位。
黄奇帆:无法操作。第二,重组必须依法、依政策、依规章,不能搞阴谋诡计,胡搅蛮缠。第三,重组一定是让重组的几个方面共同受益。你只要做到这三个前提,你想清楚了,便捷条件,就有可能成功地重组。
主持人:好,那现在我们可以继续来打开您的这道大餐当中,看看另外的几道菜会是怎样的菜,来。
黄奇帆:就是重庆小吃。这个重庆小吃,就是指我们刚才说的重庆金融中心目标,……所有这些都算一道一道小吃,但这些小吃它最后形成的规模,我认为是不小的。(《对话》)
例(13)是从访谈节目中选取的,可以看到主持人比较适当地运用话语标记“好”来控制节目的节奏,适时将节目推进下一个单元,同时,这个话语标记实际上还有结束节目上一个环节的作用。
在访谈节目里,“好”不光用来引导开场语,还可以用来提示嘉宾和所有观众节目已经进入尾声,马上就要结束,如:
(14)主持人: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一定要平平安安的,好不好?
谈俊:谢谢,谢谢,谢谢你们。
主持人:好,再次谢谢你们,也谢谢李老师,谢谢陈老师,观众朋友谢谢你,再见。(《心理访谈》)
4.提示话题即将转换
在会话过程中,按照合作原则,一般交际双方都会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会话,如果要改变话题,考虑到对方的理解和接受,一般给出一定的提示信号,让对方有个时间缓冲,这样可以婉转自然地转移换题,避免唐突。经常用来提示转移话题的话语标记是“对了”,如
(15)B:是吗?哎,你今天下午是不是迟到了?
A:啊,我跟他说了我晚去一会儿,他让我晚去一会儿的,我去的时候儿他还说,“这么早就回来了?”
B:你们处长啊?
A:啊。
B:是吗?
A:我说,“我这不是已经晚了吗?”
B:对了,我今天给你买拉锁儿来了,给你缝上吧。上次买了一个还丢了。
A:我怎么不记得我穿这件衣服?(《北京话口语语料库》)
例(15)中,AB两人开始在谈论迟到的话题,说话人B在转换话题之前为避免突兀,用“对了”引出新话题,这样转换就显得自然不生硬。
有时也用“好了”来提示话题转移。彭玲楠[8](2005)指出,“好了”有表“结束”和“制止”的意义。“好了”有结束当前状态的功能,因此用它来提示话题转换是很自然的,如下例:
(16)史今:你鼓捣啥玩意儿呢?那玩意儿整不好崩了,崩眼睛里边儿,瞎了。(看到信号弹)哎呀,真漂亮,我有时候就觉着,每个人心里边都开朵花呢, 可漂亮了。八一节快到了啊,班长提前祝你节日快乐。
许三多:我也祝班长节日快乐。
史今:好了,以伍六一为排头,全体集合!
(演习开始)(《士兵突击》)
例(16)中,因为要部队迅速进入下一个状态“演习”,所以说话人史今用“好了”来提示话题转移,这样的转换既有提醒功能,又能让对方有个时间缓冲,避免唐突。
总之,从自身表达方面来看,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或者立场之前往往会使用话语标记。从人际互动方面来看,引发语前的话语标记发挥了两种信号的作用,一是邀请信号,说话人利用话语标记发出希望听话人积极参与对话的意图,在本次话轮结束后希望听话人能给予言语或者行动的反馈;二是提示信号,说话人通过话语标记的使用,在言语交际中适时给予对方提示,能引导听话人寻找话语的关联性,减少听话人的认知努力,从而使其注意到语流中重要信息的把握和判别,帮助准确理解语用意图和交际目的。和引发语相对,应答语前的话语标记在话语功能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