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急诊患者浅静脉留置针堵管率中的应用

2021-12-31 02:36张素敏张娟邢伟萍臧舒婷
医药与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例数导管静脉

张素敏,张娟,邢伟萍,臧舒婷

(河南省人民医院 急诊科,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传统的静脉注射采用一次性注射针头,虽降低了疾病传染的可能,但对于需多次静脉注射的患者,会增加穿刺血管的次数,增加患者痛苦、不适[1-2]。静脉留置针可长期置于静脉中,以避免患者多次承受穿刺血管的痛苦,降低穿刺失败的可能,同时能够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了,以提高护理质量[3]。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逐渐升高,但留置针长时间置于静脉会给患者行动带来不便,且置留期间,护理不当会造成针头脱落、针刺部位感染、药物渗出等并发症,且管堵塞率较高[4]。常规的护理对于上述并发症的护理效果一般,因此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对于减少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 是一种新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分析危害因素,提前预防并降低风险[5]。本文旨在探讨失FMEA 在降低急诊患者浅静脉留置针堵管率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00 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200 例(8月至11月),男92 例,女108 例,年龄6 ~65 岁,平均(34.28±16.75) 岁;对照组200 例(4月至7月),男96 例,女104 例,年龄6 ~65岁,平均(32.61±15.47)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该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 患者均需进行静脉输液;(2) 患者均符合留置针使用标准,并于上肢使用静脉留置针;(3)连续输液治疗时间>3d;(4) 患者或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 患有血管疾病;(2) 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的;(3)患有严重皮肤病;(4)无法完成研究;(5)患者为易过敏性体质。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按照正常操作流程进行静脉穿刺,进行留置针放置,叮嘱患者置留期间注意事项。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FMEA 护理,具体措施:(1) 建立FMEA 小组:由主任医师、护师及若干护理人员组成,护士长担任组长,成立FMEA 小组,组内所有成员均进行FMEA 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并进行考核。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2)制定常规护理流程图:小组成员讨论并制定留置针护理流程图,输液→冲管→封管→夹管→健康教育。(3) 制定护理方案:对护理中的每个流程进行分析,找到每个流程中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失效原因,计算其风险系数(RPN),对RPN 值较高( >125) 的步骤进行调整,根据小组成员的临床经验,制订并实施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降低堵管率及并发症的方案[6]。(4) 健康教育:应采用短片、图画等方式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由小组成员针对护理注意事项,制定留置针护理手册,并进行分发,同时也应注意规范小组成员操作,包括冲管操作,正压封管方法及近心端夹管的位置及方法等。

1.3 观察指标

1.3.1 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导管堵塞情况

记录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统计护理期间患者发生导管堵塞的例数,并计算堵管率(堵管率=堵管例数/总例数×100%)。

1.3.2 留置安全质量风险优选指数(RPN)

对患者护理期间失效模式的RPN 值进行统计,模式包括:健康教育、冲管无效、封管无效及夹管不当,RPN 值范围:1 ~1 000。

1.3.3 焦虑情绪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量表) 对患者护理前,护理1 个月后的焦虑情绪进行评估,反应患者主观状况,量表共20 项,采用1 ~4 级评分法,满分为80 分,得分×1.25 为最终标准分。≥50 分表明患者存在焦虑情绪,分数越高即焦虑情绪越严重。

1.3.4 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穿刺点感染,渗液,脱管及静脉炎等,总发生率=( 并发症总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留置时间及导管堵塞情况比较

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70.76±7.51) h 高于对照组(48.91±5.34) h,观察组发生留置针堵管18 例,对照组37 例,观察组堵管率9.00% 低于对照组的18.5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留置时间及导管堵塞情况比较[± s ,n(%)]Table 1 Comparison of indwelling time and catheter block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s )

表1 两组患者留置时间及导管堵塞情况比较[± s ,n(%)]Table 1 Comparison of indwelling time and catheter block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s )

组别 例数 留置时间/h 留置针堵管率/%观察组 200 70.76±7.51 18(9.00)对照组 200 48.91±5.34 37(18.50)t/χ2 33.533 7.610 P<0.001 0.006

2.2 两组患者失效模式RPN 值比较

观察组健康教育、冲管无效、封管无效及夹管不当的四种失效模式RPN 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失效模式RPN值比较(± s ,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ailure mode RPN valu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s , points)

表2 两组患者失效模式RPN值比较(± s ,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ailure mode RPN valu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s , points)

组别 例数 健康教育 冲管无效 封管无效 夹管不当观察组 200 50.75±11.71 120.49±25.45 110.73±14.45 89.70±12.61对照组 200 145.28±36.26 401.05±23.34 339.87±31.34 235.35±31.74 t 35.084 114.900 93.899 60.311 P<0.001 <0.001 <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焦虑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 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焦虑情绪比较(± s ,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nxie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s , points)

表3 两组患者焦虑情绪比较(± s ,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anxie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s , points)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①P <0.05。

组别 例数 SA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200 55.83±7.25 45.28±6.26①对照组 200 56.07±7.38 48.29±6.84①t 0.328 4.591 P 0.743 <0.001

2.4 两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一个月后,观察组发生穿刺点感染、静脉炎各2 例,渗液4 例,脱管3 例,对照组发生穿刺点感染6 例,渗液9 例,脱管7 例以及静脉炎5 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0%,低于对照组的13.50%(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3 讨 论

静脉留置针是一种新型输液方式,与传统针头比较,留置针可长时间置于静脉内,需长期输液的患者,减少反复穿刺的次数,有效缓解患者疼痛[7-8]。目前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但置留期间的护理至关重要,若对留置针的护理不当,置留期间易出现导管堵塞、脱落、甚至感染等并发症[9]。留置针堵管,通常可分两种,一种为回血无法抽出,但能够继续输注液体,另一种则是既无法输注药物,又无法将回血抽,两种堵管均会导致留置针管堵塞,影响后续治疗。出降低堵管率能够确保治疗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治疗药物发挥作用。常规护理流程缺少规范性,部分护理流程操作不规范,缺乏对风险评估重视,FMEA 护理是通过对常规护理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较大风险的步骤进行调整,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重点在于风险的预防[10-11]。本研究分析FMEA 在降低急诊患者浅静脉留置针堵管率中的应用。

留置针堵管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医护人员进行冲管、封管时,未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封管液体较少;未按时抽出回血,导致针管堵塞等,为避免上述风险,本研究选用FMEA 进行完善护理,比较FMEA 护理与常规护理对静脉留置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健康教育、冲管无效、封管无效及夹管不当的四种失效模式RPN 值均低于对照组,表明FMEA 能够有效评估失效因子,提示研究组运用FMEA,对常规护理进行风险评估,同时采用RPN 评估失效因字,明确失效原因,并针对风险较高的环节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2]。另外,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0.76±7.51) h 高于对照组(48.91±5.34) h,观察组堵管率9.00%,低于对照组的18.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0%,低于对照组的13.50%,表明FMEA 能够延长留置针在静脉中的留置时间,有效降低留置针堵管率及置留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为:根据失效因子的RPN 值制定相应的措施,其中脉冲式冲管法能够使生理盐水形成漩涡,彻底的冲洗导管,减少管内的药物残留,避免导管堵塞;正压封管使管内液体充盈,封管夹置于延长管远端,能够避免血液倒流,堵塞导管,使堵管率降低[13-15]。堵管率和并发症的降低使导管流通顺畅,从而延长置留时间。样晓敏[16]等研究就结果显示,脉冲式封管方式及改良操作方法能降低老年患者在应用留置针过程中回血、渗血及静脉炎等均并发症的发生。葛玲芳等[17]的同样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模式,能够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输液管滑脱、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转院时间,与本研究结果相似。FMEA 通过找出放置留置针过程及后续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通过分析不断完善该过程,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的可能,从而降低潜在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本研究中堵管率就是不良影响的一种,不断完善可能造成留置针堵管的因素,从而降低堵管率的发生[18-19]。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同样表明,两组患者SAS 评分降低,且观察组S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FMEA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分析原因由于FMEA 经过不断完善,形成更加系统、有效的护理方式,能够从根源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发生,而该护理模式中,置留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宣讲,给患者普及留置针的相关注意事项,护理方法等,提高了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改善焦虑与不安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后患者焦虑情绪明显缓解[20]。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中存在部分年龄过小的患者,由于该部分患者活泼好动,且儿童血管较细,会造成部分导管脱落、渗液、堵塞等情况增加,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应扩大研究样本量,同时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为FMEA 对留置针独堵管的影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临床依据。

综上所述,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够降低急诊患者浅静脉留置针堵管率,延长留置时间,降低RPN 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例数导管静脉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臣心对比,影领基层”病例诊断大赛第一季第一期病例诊断点评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