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里的红军食谱

2021-12-30 17:23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藏族同胞树皮青稞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若尔盖县,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和“云端天堂”美称,拥有辽阔地域和旖旎风光。但在8 0 多年前,这块绿洲却是人迹罕至、处处危机的沼泽泥潭,成为上万红军战士长眠之处,亦留下许多广为传颂的感人故事。

1934至1935年,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经由若尔盖县出川入甘,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面临极大挑战,而青稞、灰灰菜、马齿苋、猪毛菜等成为他们的日常吃食。但这远远不足以果腹,牛皮带、枪皮带、马鞍子、草根、树皮也都成为充饥救命的食物,有些红军战士甚至还会从粪便中寻找可食之物。而当时,若尔盖县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让广大红军战士铭记于心,藏族同胞把自己的全部粮食赠予红军之后,甚至还把第二年的种子都贡献了出来。也正是在这里,工农红军调整了行进的战略部署,首次实现历史性会师,得以继续北上。可以说,若尔盖地区为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无法体会当年红军长征到底有多艰苦,但可以通过这一组穿越时光的食物回顾,了解长征时期红军食物的特质,从中体会当年的艰辛不易。

谷物组 承载红军与藏族同胞的手足情义

谷物是红军食用较多的一类食物,红军食用过的谷物以青稞类、麦子类为主。青稞可以做成青稞面、青稞粉、青稞馒头等多种食品。长征队伍刚进入藏区时,部队里主要吃的是酥油糌粑,这是一种把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粉,用酥油拌和,盛在木碗里用手抓着吃的食物。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黏成了疙瘩,难以下咽,如果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只能咬着吃,既吃不饱还难以消化。为了节省,战士们数着麦粒一颗颗吃,尽量多吃一两天。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一路北上入川后,所带食物早已消耗殆尽。在与藏民友好沟通后,得到藏族同胞的出手相助,红军先用大洋与藏民换取谷物,后来还打“欠条”。这些谷物承载了一段红军与藏族同胞的手足情义,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

肉食组 红军过草地时难得的能量

1935年9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经若尔盖松潘草原北上入甘,因食物短缺,曾尝试食用皮带,但红军吃的皮带不是现在经过工业化加工制成的皮带,而是当年农牧民经过简单初加工的皮制品。食用方法多以火烤为主,成为红军战士过草地时补充能量的佳品。在皮带中,猪牛皮的营养价值最高,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但油鞣法制成的猪牛皮革混合汗渍后是否可口仍属可疑。所谓“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把忍受变为享受,正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

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红军的首长们还曾下令杀掉自己的坐骑,分给战士们吃,这才使他们有力气最终走出草地。进入四川藏民聚集区后,红军得到了藏族同胞的友好相助。除了之前提到的谷物外,藏區人民还给予红军一些牦牛肉干,这成了红军过草地时难得的能量。此外,若尔盖松潘草原上的鱼类资源也十分丰富,它们也是红军通过草地时难得的佳肴。

野果、菌类组 红色的救军粮

1935年8月底,红军穿过若尔盖松潘草原,经由四川北部山区进入甘肃。为了加快行军步伐,丢弃了很多重装备,包括做饭使用的行军锅。在森林密布的山区,红军以山中野果、菌类植物和薯类为主要食物。除仅有的几口锅可以生火煮食外,大部分人没条件吃上热食。战士们只能直接食用采摘下来的野果和挖出的蘑菇,由于饥饿过度,加上野生植物难以辨别,很多战士食用了有毒的野果、蘑菇,长眠于此。有种火棘果,又叫“救军粮”“红籽”,是最常见的野果,相较于树皮,算得上美味了。因为红军战士以火棘果充饥,后来当地的人们就把火棘果叫作“救军粮”。

野菜组 用生命试毒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有余,横跨11个省份,其间食用最多的食物就是野菜,吃过多达几十种。每到一个地方,红军都会“就地取材”,据老红军王承登生前回忆,1935年他背着25公斤重的行李,饿着肚子每天行军超过50公里,靠的就是吃野菜、树皮,才能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行走七天七夜。当天挖来的野菜和青草用洗脸盆熬成稀汤,做一顿“好饭”吃饱肚子。有时候不了解野菜的特性,吃了以后轻则肚子疼痛难忍,重则中毒昏迷,许多同志就再也没有醒来。即使是这样,“毒死总比饿死好”。

为保证战士们的安全,宣传队采集了许多野菜样品,向战士们宣传哪些有毒、哪些无毒。黄花草是红军过草地时主要吃的一种野菜,虽有毒性但无生命危险,也能解决草地野菜不多的问题。当时,战士们先将它放在水中煮沸,将水倒掉,再放清水煮,拌点炒面,吃起来有点苦味,吃后肚子有些胀,腿有些肿,但可以解决充饥的问题。为纪念这些黄花草的救命之恩,红军干事刘毅特地采了一些放在随身的小铁盒中保存,带出了草地。1975年10月,为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他把这两株珍藏的黄花草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草根、树皮组 坚韧的草根,生存的根本

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蒿草、乌拉苔、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整个吞没。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青稞炒面、肉干,寻认野菜,准备烧酒、辣椒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但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战士们饿得实在走不动路了,就找野菜吃,但人多、野菜少,野菜也吃光了怎么办?红一方面军在通过若尔盖草原时发现草根也可充饥,有的草根还带点甜味儿,就口口相传地向后面的战友们传话:草根也可以吃,是甜的。

由于草根等地面植物已被前方部队吃光,茫茫草地上隐约可见几棵树木,树枝也仅有一些非常小的树叶,有时这也成了红军主要的食物。由于树叶纤维素含量高,人体不能进行分解吸收,因此生病、受伤等落在后面的战士便开始食用树皮。树皮中含有淀粉和纤维等成分,食用后能够缓解饥饿感,但对肠胃的消化和吸收会产生负面作用。在有炊具的条件下,战士们可以生火将树皮煮后食用,但大多数人只能将又干又硬的树皮直接吃下。

//摘自《文明》2021年第7期,本刊有删节,是仙人掌耶/图

猜你喜欢
藏族同胞树皮青稞
“罗萨,扎西德勒!”
窗下的树皮小屋
这一次我又写到青稞
《沉思的藏族同胞》
咦,动物们都说爱树皮
窗下的树皮小屋
“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示范推广的成效与做法
请菩萨找零
神山 世代的轮回
瘦弱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