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外交官都上什么课

2021-12-30 15:41魏婧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外交英语课堂

魏婧

1955年,外交学院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经批准成立,由陈毅元帅担任首任院长。这座“小而精”的高校是“本科提前批次”院校,每年招生不过400人,却已走出500多位大使,被赞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课堂:外交范儿的最初邂逅

“戴项链,多长比较合适呢?穿西服,领子应该开到哪?”上午10时许,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周加李副教授,正在其“交流中的个人形象塑造”选修课上,娓娓阐释美丽着装的神奇“平衡点”、五把“金钥匙”。屏幕上不时出现的政要、明星示例图,以及与同学们的频频互动,让课堂欢笑连连。

这门选修课面向全院开放,颇受学生欢迎。总计16次课中,同学们会从服饰、色彩、发型、仪态,以及能力、举止、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对“形象”的全面认知。环顾四周,相较普通高校动辄上百人的大课堂,“小”是外交学院课堂给人的第一印象。学生人数少,师资力量足,即便是全院选修课,几十人的规模令人恍若重回高中课堂。

而另一间教室里的必修课“英语政论”,更是仅20余人的超级迷你班型。“陈毅元帅作为院长时,就提出外交学院学生英语必须要好,专业课加英语可以说是我们的一大特色。”英语系主任冉继军教授介绍,普通高校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一般是两套系统,但在外交学院,无论哪个专业,都是英语系的老师负责上英语课,而且一直上到大四。很多专业课也是纯英文授课,强度非常高。像外交部的著名翻译张璐就是国际法系出身,并不是英语系,但求学期间受过良好的英语训练,为翻译事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学习:没有一天能轻松“摸鱼”

“英语政论”课结束铃声响起,坐在最后一排的小陈和同桌齐娜尔长长舒了口气,开始收拾书包。下午,她们还要迎来被视作“恐怖难度”的口译课。“比如三个人扮演接机场景,我方代表迎接外国军事部长。两个人读口头对话,另一个人要马上开始翻译。”小陈揉揉头,“措辞都很官方,没有那么日常,有时候会突然卡住,好吓人!”

此前,张京因翻译前外交部长杨洁篪长达16分26秒的即兴发言,贡献了一场教科书般的表现。小陈表示,口译课上也有类似训练。一开始比较短,可以逐字逐句去对应,后面篇幅越来越长,特别难记。每天不是听就是背,完全没有大学“摸鱼”的轻松。齐娜尔作为少数民族学生,自认高中时英语水平算是佼佼者,但入校后依旧需要强迫自己坚持打卡背单词。“只有这样,上课才能看得懂、听得懂。”

图书馆最能体现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午餐刚过,便有不少暂时没课的同学,陆续赶来伏案学习。作为一个体量不算太大的高校图书馆,这里同样特色满满。联合国欧盟阅览室里的上万册资料和工具书阅览室里300多册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以及馆藏孤本的清代外交档案、民国外交档案等,足以见证外交学院的文献历史地位。最令不少高校学生艷羡的是,这里自习桌椅宽大舒适,数量充足,排队、占座等争抢手段统统不需要。

锤炼:“家国情怀”的格局与风骨

作为特色院校,外交学院无疑英语成绩亮眼——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平均分、专四专八考试的平均分始终稳居全国高校前列。然而,英语水平只是外交人才培养中的一部分。成为一名高级翻译不容易,在高压场合下,还有心理、反应等各方面的要求。

这些“软实力”无不凝聚在学院日常培养的一点一滴中。打从学生入校报到起,迎接他们和家长的便是大使、优秀外交官校友等的主题讲座。在校期间,学生还有机会走进外交部新闻发布厅旁听发布会。在各种大型主场外交活动中,更少不了外交学院学生的身影。

诸多活动下,学生眼界被迅速打开。由外交学院发起的多项原创赛事,则为在校生持续提供实践机会。1995年,外交学院首次将模拟联合国活动引入中国,目前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已经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的招牌活动。在“全国高校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上,学子们面对“中外记者”旁征博引,谈笑风生;在“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上,模拟谈判、场景扮演等环节,为学子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外交体验……

这样的“锤炼”之下,从外交学院走出的青年学子都拥有过硬的语言技能与全面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头等大事。“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是当年周恩来总理向外交人员提出的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作为外交学院的校训一脉相承,日复一日,学生已养成“家国情怀”的格局与风骨。

猜你喜欢
外交英语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读英语
外交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