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伤胶囊联合三草汤治疗蜂蜇伤的临床观察*

2021-12-30 07:10杨尾莲沈芳华史超洪娜珠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蜇伤症候胶囊

杨尾莲 沈芳华 史超 洪娜珠

据报道,大约有94.5%的人在一生中会被各种蜂类蜇伤,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蜂属节肢动物门,有毒刺能蜇人,已知的就有十万多种,常见的有蜜蜂、马蜂、土蜂、虎头蜂等,多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为山地及丘陵,且因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使福建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蜂蜇伤高发省份,蜂蜇伤在祖国医学属于“毒虫咬伤”的范畴,蜂蜇伤后出现蜇伤处疼痛(刺痛、胀痛或灼痛等)、瘙痒,蜇伤处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水疱、皮疹、局部皮肤坏死等,严重者数分钟及几小时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及各脏器功能损伤。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蜂蜇伤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本院对2020年2月-2021年8月的蜂蜇伤门诊患者给予蛇伤胶囊联合三草汤治疗,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8月本院60例蜂蜇伤门诊患者。蜂蜇伤的西医诊断标准:(1)有明确蜂蜇伤病史(明确蜂蜇伤或者虫体经医生鉴定为毒蜂);(2)患者被蜂蜇伤后局部出现局部灼热、瘙痒、刺痛、皮肤红肿、水疱、皮疹等局部症状。蜂蜇伤的中医诊断标准:符合火毒证的症候表现,如蜇伤处胀痛或刺痛、瘙痒,蜇伤处及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潮红,水疱、皮疹等皮肤改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心悸、胁痛、胸闷,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数或弦数或滑数。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1)就诊前已使用清热解毒泻火功效中草药治疗或已经经过系统常规治疗的蜂蜇伤患者。(2)被蜇伤前即有各脏器系统的疾病。(3)出现脏器功能衰竭、休克或DIC等严重并发症。(4)昏迷不能口服中草药。(5)处于妊娠、哺乳期妇女。(6)对本研究不能耐受或出现过敏。(7)未能积极配合检查、治疗、观察或资料不完整。将60例门诊患者将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0岁,平均(42.3±12.25)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60岁,平均(43.57±11.6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常规治疗。两组均对蜂蜇伤的皮肤局部进行去毒针、清洗伤口,如为蜜蜂蜇伤,则伤给予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注射以预防破伤风,口服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2)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蛇伤胶囊(生产厂家: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批准文号:闽药制字Z06106044,规格:0.37 g/粒)口服治疗:5粒/次,3次/d,饭后温开水送服,治疗7 d。(3)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草汤(鬼针草 60 g,白茅根 30 g,车前草 30 g)水煎,1剂/d,时时温服,代茶饮,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疗效。主要症状出现典型症状记为10分,较明显症状记为6分,较轻微的症状记为3分,未出现症状记为0分;伴随症状持续出现或比较严重的患者记为5分,伴随症状间断出现或时轻时重记为3分,伴随症状比较轻或偶尔出现记为1分,未出现伴随症状记为0分;舌象、脉象具有典型的特点记为6分,舌象、脉象比较明显记为4分,舌象、脉象勉强能够判断记为2分,舌象、脉象无法判断记为0分;计算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之差,然后计算治疗前后积分差值和治疗前症候积分的比值[2]。如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中医症候积分减少>90%,则为治愈;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显著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减少70%~90%,则为显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减少≥30%且<70%,则为有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则为无效[2]。(2)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为(3.84±1.10)d,早于对照组的(5.03±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4,P<0.05)。

3 讨论

本院作为福建省蛇伤救治中心,每年除了救治大量的毒蛇咬伤患者,也接诊各种毒虫咬伤患者,其中蜂蜇伤是临床上除毒蛇咬伤外第二常见的疾病。《说文解字》:“蜂,飞虫螫人者”,蜂大致分为胡蜂科和蜜蜂科,常见的有胡蜂(马蜂、黄蜂)、蜜蜂、土蜂、虎头蜂等,多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亚热带地区,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为山地及丘陵,因此是蜂蜇伤的高发省份之一。蜜蜂与胡蜂是日常生活及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蜂,因蜂的种类不同,蜂的毒液成分也有所不同,众所周知,胡蜂的毒液为碱性,蜜蜂的毒液为酸性,蜂毒的成分里有含一些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生物胺类、多肽类、激肽类、多肽类及各种酶类等。组胺、乙酰胆碱、儿茶酚胺是蜂毒中常见的生物胺类活性物质;磷脂酶A/B、透明质酸酶、蛋白酶、胆碱酯酶是目前蜂毒成分中多见的酶类[3-4]。蜂蜇伤后大多是因两种机制引起临床反应,一为过敏反应,据有关报道因蜂蜇伤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仅次于药源性过敏反应,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数分钟到几小时内都是蜂蜇伤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的高峰期[5-6]。另一种是在大量蜂毒毒素的直接作用下,引起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肝、肾损伤,肺损伤,心脏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直接毒性作用,并随着蜂蜇伤的次数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MODS,病情越危重,预后越差[7]。蜂蜇伤轻症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损害,而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各系统的症状,甚至死亡,临床上治疗大多以抗炎、抗过敏及对症治疗为主[8]。蜂毒的直接毒性也可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心肌损害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者可致死[9-11]。

蜂乃恶虫,《外科正宗》云:“恶虫乃各禀阴阳毒种而生”,蜂蜇伤在中医学属于“毒虫咬伤”火毒证的范畴,火为阳,阳气轻清,浮而高起,故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火性燔灼,故有局部有灼热感;火热之邪,蒸腾于内,迫津外泄,消烁津液,故临床可见一派津液耗伤之象;火与心气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火热之毒易扰乱心神、易生风动血,故临床可见神志表现及不同程度的血证。综上分析,火毒炽盛为蜂蜇伤的基本病机,乃实热证,根据中医学“实则泻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确定“清热泻火解毒”为其基本治法,采用“蛇伤胶囊合三草汤”治疗。蛇伤胶囊由山慈菇、京大戟、重楼、雄黄、冰片、大黄、黄连、芒硝、山豆根、白芷、土木香、朱砂等组成,治疗各种毒蛇咬伤、毒虫咬伤之实热证,方中山慈菇味辛、性寒,直下力峻、功擅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本草纲目》:“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蛇虫、狂犬伤”,为君药。京大戟、雄黄、重楼、冰片四药共为臣药,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止痛消肿之效。其余药味共为佐药,除辅助君臣清热解毒外,亦使邪毒从大便而出,兼以顾护脾胃。三草汤由鬼针草、白茅根、车前草组成,其中鬼针草味苦、甘淡、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功,白茅根味甘、性凉,其中空有节,可宣通脏腑、畅达经络,利周身之水兼治外感之热。张山雷说:“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于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又通利小水,泄热结之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可见其为利湿热而不伤阴,养津阴而不助湿的良药;车前草甘寒无毒,具有利水通淋之功效;三者合用可将实热从小便而解,使邪有出路。蛇伤胶囊与三草汤合用清热解毒泻火之力更甚,兼以养阴和胃,并使邪毒从二便而出,正合蜂蜇伤的基本病机[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为(3.84±1.10)d,早于对照组的(5.03±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蛇伤胶囊联合三草汤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但后期需进行动物实验来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样本量较少,且蜂的种类不一,后期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蜂蜇伤患者使用蛇伤胶囊、三草汤联合常规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症状消失时间。

猜你喜欢
蜇伤症候胶囊
更正说明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时光胶囊
毒蜂蜇伤的救治
不要小看蜂蜇伤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时光胶囊
黄蜂蜇伤致过敏性休克1例
黄蜂蜇伤的临床特征及综合治疗体会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