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容 谢晓华 蒋灿凤 邓筱璇 谢新晖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数量逐渐增多[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表现为抑郁、狂躁交替发作,对其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功能均造成了严重影响,对患者家庭而言,是沉重的打击和负担,同时也威胁到社会秩序。针对该疾病,传统护理措施未针对患者的认知状况、社会关系等给予相应的干预,导致患者病情未能获得明显改善。社会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地位关系等,社会关系质量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情况,改善其社会关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认知行为疗法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对其关于事或人的错误态度与看法进行纠正,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行为。本文探讨了社会关系质量干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境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中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3];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因器质性病变造成的精神障碍;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因酗酒或服用某些药物造成的精神障碍[4]。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35~56岁,平均(45.62±8.75)岁;病程1~5年,平均(2.16±0.38)年。研究组:男23例,女28例;年龄36~56岁,平均(45.91±8.78)岁;病程1~6年,平均(2.25±0.4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和同意。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开展联谊会或座谈会;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以自身积极言行、心态影响患者;在户外为患者设立自由活动区域,以锻炼患者和外界环境接触的能力。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社会关系质量干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具体如下:(1)社会关系质量干预。①护理人员鼓励家属多向患者表达关心、鼓励、理解及支持,并注意措辞,确保患者感觉到被尊重及被重视,同时医护人员给予患者高度关怀及关注。②鼓励除患者家属外的朋友及同事等多探望患者,使患者获取更多的安慰及情感支持、关心。③组织各个家庭开展活动,由心理医师作为主持者,引导患者与家属进行自我介绍,初步建立关系,在活动中评估疾病对患者家庭产生的影响、了解家属对患者疾病认知情况,并强调家属及朋友等对患者疾病良好转归的重要性。(2)认知行为疗法。①介绍双相情感障碍神经生理机制,使患者意识到该疾病形成时间较长,并伴随脑部生化失衡,告知患者干预期间持续坚持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向患者详细讲解在双向情感障碍病发时,自身会产生哪些行为,例如过度兴奋、躁狂、话多,或者情感脆弱、容易生气等行为,以帮助患者理解自身行为的不适,学习如何与抑郁、焦虑共处,练习躯体扫描,并布置相关家庭作业。②学习其他方式的正念认知练习,包括正念观察想法、正念观呼吸、正念散步。③由心理治疗师引导暴露疗法,该疗法属于一种行为疗法,包括实景暴露和想象暴露,本次主要以开展想象暴露疗法为主;在治疗室内,由心理治疗师让患者想象着进入最恐怖、焦虑的情境中,通过反复有步骤的诱发刺激,并在患者产生害怕、不舒服等感受时,纠正其产生的错误认知,帮助患者去学会忍受、消除该类心理状态。④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指导患者阅读、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对患者的思维进行强化训练,两组均干预1个月。
比较两组心境状态、应对方式、患者满意度。
心境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狂躁量表(BRMS)进行评价,SDS量表共包括20个问题,总分80分,分界值为53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BRMS量表共包括13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从无症状到严重分别计为1、2、3、4、5分,总分越高表明狂躁病情越严重[5]。
应对方式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进行评价,SCSQ量表包括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2个维度,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积极应对评分越高表明应对能力越强,消极应对评分越高表明应对能力越弱[6]。
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一般满意,低于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3、6、9个月,两组SDS、BRM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境状态比较[分,(±s)]
表1 两组心境状态比较[分,(±s)]
?
干预后3、6、9个月,两组SCSQ消极应对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SCSQ积极应对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SCSQ消极应对评分、SCSQ积极应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分,(±s)]
表2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分,(±s)]
?
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例(%)]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家庭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等,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近年来逐渐提升,患者常常表现为狂躁、焦虑、睡眠障碍、食欲和性欲下降等,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均受到破坏,对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7]。药物干预能够对其病理机制加以改善,另外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病情良好转归也具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3、6、9个月,研究组SDS、BR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CSQ消极应对评分、SCSQ积极应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社会关系质量干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改善患者抑郁、狂躁心境状态和应对方式,提高患者满意度。传统护理措施已经无法满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需求。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新型心理干预方式,可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树立正确认知和行为,促使患者接受正确观念[8]。通过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并且通过指导患者阅读、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对患者的思维进行强化训练,促进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改善[9-11]。社会关系对人体的心理、精神状态具有密切影响,包括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地位关系等,通过鼓励家属多向患者表达关心,鼓励朋友多探望患者,可增进患者与家属、朋友之间的交流,使得患者获得更多的鼓励与情感支持,为患者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坚持康复治疗、更早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12]。
综上所述,社会关系质量干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狂躁心境状态和应对方式,从而有利于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