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高兵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在骨科发生率较高,该骨折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患者常伴有腰背部疼痛、椎体急性活动障碍等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2]。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以手术为主,经皮椎体成形术为常用方法,通过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以缓解患者症状,治疗效果确切。但经临床实践发现,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较多,易发生骨水泥渗漏、中毒等情况,甚至引发出血、感染等症状,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3]。临床为提高手术效果,对注入的骨水泥不断优化,已有研究显示,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能够减少骨水泥渗漏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利于术后恢复[4-5]。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纳入标准:(1)均经CT、X线片等检查确诊;(2)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叩击痛、压痛等表现;(3)骨密度(BMD)<-2.5。排除标准:(1)凝血障碍;(2)脏器功能不全;(3)已损伤神经根;(4)存在手术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59~82岁,平均(70.08±6.57)岁;病程3~10 d,平均(6.21±1.19)d。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59~84岁,平均(70.52±6.81)岁;病程3~10 d,平均(6.36±1.22)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取俯卧位,实施局部麻醉,悬空腹部,利用特制的网格透视定位伤椎,适当调整透视机,对穿刺点进行选择,切开皮肤后进针,穿刺针需在透视机引导下刺入椎体,到达中线位置,测位投影仪接近椎体前中1/3处,拔出针芯,观察组注入高黏度骨水泥(德国Heraeus Medical GmbH),对照组注入常规骨水泥(江都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骨水泥在透视下注入,实时观察骨水泥注入量,胸椎以3~5 ml、腰椎以4~6 ml为宜,注入完成后拔出穿刺针,缝合包扎,嘱咐患者卧床12 h,之后可进行适当活动,在佩戴腰围的前提下下床行走,并逐步进行康复性锻炼。
比较两组腰椎功能、椎体高度、并发症、骨水泥渗漏情况。(1)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评价两组腰椎功能,腰椎功能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总分50分,评分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6]。(2)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测量两组椎体高度(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缘高度)。(3)并发症及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并发症(感染、神经功能障碍、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前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腰椎功能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腰椎功能对比[分,(±s)]
表1 两组腰椎功能对比[分,(±s)]
组别 术前 术后6个月 t值 P值对照组(n=45) 36.28±6.12 13.54±3.25 22.014 0.000观察组(n=45) 35.79±6.43 10.33±2.47 24.795 0.000 t值 0.370 5.275 P值 0.712 0.000
两组术前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高度较术前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体高度对比[mm,(±s)]
表2 两组椎体高度对比[mm,(±s)]
?
观察组并发症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4.44%、6.67%)均低于对照组(24.44%、2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与骨水泥渗漏情况对比[例(%)]
年龄增长会降低骨密度、骨质量,骨强度也随之降低,易增加骨折风险,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为常见骨折类型,患者常伴有明显疼痛,影响患者日常活动,降低生活质量,积极治疗尤为重要[7-8]。经皮椎体成形术,凭借损伤小、操作简单、安全等优势被广泛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通过注入骨水泥,达到硬化固定的效果,从而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恢复腰椎功能,治疗效果确切。但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发现,经皮椎体成形术所注入的骨水泥存在低黏度、高黏度之分,不同黏度的骨水泥所获得的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9]。
既往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多使用常规黏度骨水泥,虽也能缓解症状,但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频发,甚至引发感染、邻近椎体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使得预后较差[10]。因此如何预防骨水泥渗漏、减少并发症发生成为临床研究重点与难点。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处理骨水泥外渗的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其中选择合适的骨水泥材料尤为重要[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腰椎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椎体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注入常规黏度骨水泥远不如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效果好,高黏度骨水泥更利于恢复腰椎功能与椎体高度,降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分析其原因为,高黏度骨水泥为特殊的理化性质,属于新型灌注材料,具有黏度高、流动性低等特征,注入后能够瞬间高黏度,快速形成牙膏状,且聚合温度低,不易出现外漏,能够降低术后骨水泥渗漏、并发症发生风险[13]。另外,高黏度骨水泥具有较短的等待阶段,使用阶段长,操作简单,骨水泥能够顺利通过细的注射器,同时存在生物活性与骨传导性,注入后能够更好地与骨组织相融,使椎体强度增加[14]。高黏度骨水泥中往往带有二氧化锆,能够增强显影能力,便于术中术者观察,准确掌握骨水泥流向位置与注入量,合理控制注入量[15]。与常规黏度骨水泥相比,高黏度骨水泥更利于增强椎体强度与刚度,使椎体稳定,避免或减少骨折处活动与骨变形,更利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利于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促进腰椎功能、椎体高度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