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农科学术论文中作者立场标记语的对比研究*

2021-12-30 05:27斯叶尔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语料库立场

斯叶尔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1 研究背景

传统观点认为,学术论文是对客观事实独立的研究报道,是中立的,不涉及个人主观立场。因而学术语言表现为客观、静态,其目的是陈述真理,它不依赖于人的特性而存在。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学术语篇实际上存在很强的“作者-读者”互动关系[1]。研究论文的社会现实性表明研究论文作为一种出版物不是处于理想静止状态的,而是一种作者参与的社会性言语行为[2]。作者不是单向地向读者陈述研究结果,传达学术信息,还需要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向读者推销自己的观点,对读者的学术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立场标记语是作者用以与读者开展人际协商和平衡研究重要性、原创性和合理性的修辞选择[3]。研究发现,学生在呈现适当的学术研究立场方面存在困难[4]。二语学习者如何在学术语篇中正确地表达立场成为教学难点。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外学者期刊学术论文为语料,对比分析中外学者在论文正文部分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点,旨在揭示中国二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分别如何在英语学术写作中表达立场,帮助中国学习者了解论文的写作规范和特点,为其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提供借鉴。

2 研究现状与理论框架

2.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的视角对学术论文中的立场标记语进行了研究。国外对于立场标记语的关注与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学术话语立场表达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立场标记语在学术期刊中使用的实证研究和学习者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研究。相关的对比研究发现,相比于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更倾向于使用情态动词表示立场。Crosthwaite&Cheung&Jiang对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报告中的立场标记语与专家的立场标记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些学生使用的立场标记语多于专家。在国内,就内容而言,对比汉语母语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立场标记语使用特征的论文较多。例如,刘成对比了中国硕士论文和英美期刊论文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与分布;钱家俊、穆从军研究了汉语期刊论文英译版、国际期刊中文作者论文和国际期刊英语母语作者论文的引言部分立场表达强度和方式的异同。此外,也有学者研究不同学科论文中作者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征,如应用语言学、机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环境学。然而,针对农科领域英语学术论文立场标记语的对比研究凤毛麟角。

此外,目前学者对学术论文立场标记语的研究大多选取摘要部分。Hyland认为,即使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这种相对客观的章节,作者立场也会以不同方式呈现,以体现作者为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主张所做出的努力。因此,本研究将分析中外学者在农科学术期刊论文的3个主要部分(引言、结果、讨论)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学习者立场标记语使用能力的认识。

2.2 研究框架

本文采用的立场分析框架建立在Hyland提出的学术互动模型中立场系统的基础上。Hyland基于240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语料探究学术论文写作中“作者-读者”互动关系,提出学术论文立场分析框架包括4种:态度标记语(attitude markers)、增强语 (boosters)、模糊限制语 (hedges)和自我指称(self-mention)。态度标记语指表达作者态度、情感的言辞,它能够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如desirable,amazing,important;增强语指作者表达肯定态度的言辞,如show,must,undoubtedly;模糊限制语指作者利用特定的词汇、语法或句型表达对某一命题或自身观点的不确定性,如probably,may,guess;自我指称则包含单数第一人称代词I和不包含读者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we等用于指代作者的第一人称代词,如I,me,we。该框架符合学术论文的语言特点,适合于本文的语料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对比分析母语为英语的外国学者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和母语为中文的中国学习者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手稿在引言、结果、讨论3个部分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点。具体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中外农科学术论文中的立场标记语分别是怎么分布的;二是中外农科学术论文引言、结果和讨论部分的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是否有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2 语料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自建两个学术论文语料库,即母语为英语的学者的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语料库(语料库1)和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手稿(语料库2),各30篇。语料库1的语料来自农科《土壤生物学与土壤肥力》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等核心期刊;语料库2的语料为华中地区某高校中国学生撰写的期刊论文手稿。为保证论文的可比性,所有论文的撰写或发表时间为2011—2017年,且全部为实证性研究论文,其宏观结构遵从“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的结构。语料库1的语料总量为108 150词,语料库2的语料总量为149 154词。中国学习者手稿中,引言共计31824词,结果共计61364词,讨论共计55966词;国际期刊语料中,引言共计26 093词,结果共计33 069词,讨论共计48 988词。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依据Hyland的立场标记语分类模式,对语料库1和语料库2进行了包括态度标记语、增强语、模糊限制语、自我指称4类立场标记语的标识与统计[5]。由于立场标记语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所处语境的影响,本研究同时采用手动逐条排查的方法对语料库中的立场标记语进行标注,首先筛选出不符合立场标记语功能的词条,以避免软件统计的机械和偏差,然后统计出4类立场标记语在论文3个部分的原始频次,进行千词标准化处理,并通过对数似然性工具报告中外学者语料之间4类立场标记语在论文3个部分的使用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中外学术论文中立场标记语使用的整体分布

从整体上看,中国学习者与外国专家使用立场标记语的频率都较高。表1统计了4种类型的立场标记语在语料库1和语料库2中出现的原始频数和千词标准频数。总体看来,外国专家比中国学习者更频繁地使用立场标记语。中外学者撰写的论文在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类型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从使用频率来看,由高至低依次为模糊限制语、增强语、自我指称、态度标记语。

表1 立场标记语总体使用情况

为保证结果的严谨性,本研究使用对数似然性检验对两个语料库中立场标记语的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整体而言,中外学者在立场标记语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来看,中外学者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国专家高于中国学习者,在增强语、态度标记语和自我指称的使用上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2 引言部分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

两个语料库引言部分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见第7页表2。

表2 引言部分立场标记语使用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中外学者在引言部分均使用了4类立场标记语,二者在模糊限制语和增强语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学习者使用频率低于外国专家。从标准频次看,外国专家使用自我指称多于中国学习者,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1)模糊限制语。作者在引言部分提出自己研究的动机与意义,引出主题。为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作者在很多情况下借助立场标记语来使自己的观点保持一定的模糊度和不确定性[6]。通过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作者可以温和地表明立场。如表2所示,中外学者均频繁使用模糊限制语,分别为每千词8.327次(中国学习者)和每千词10.002次(外国专家),远高于其余3类立场标记语。这说明无论是中国学习者还是外国专家,在阐述自己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时都选择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同时,外国专家的使用频率高于中国学习者。该结果支持刘应亮、陈洋的研究结果。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作者试图与潜在的持有反对态度的读者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以使其主张得到认同。

例1:Thus,2n megagametophyte ma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traploid formation in apomictic citrus genotypes.

在例1中,may表示2n巨型配子体在无融合生殖基因型的四倍体形成中也可能起重要作用。该模糊语的使用对这一结论保留余地,看似模糊,实则是一种更为客观的表达。

2)增强语。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介绍论文写作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概括相关领域前人研究的成果,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在学术论文中使用增强语不仅能够加强作者的感情,增强命题表达的强度,还可以与读者共享学术成果,获得认同,增强言外力量。无论是中国学习者还是外国专家,均在学术论文中使用了增强语来呈现研究结果,分别为每千词2.011次(中国学习者)和每千词4.177次(外国专家),且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后者使用频率远高于前者。该结果与姜晖、魏冉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得出,专家学者能更好地使用语言资源推销学术结果,在表达观点时更自信、直接、明了。如例2中,作者通过show一词表达了对该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充分肯定。

例2:Field experiments show that C.Minitans can control oilseed rape(Brassica napus)stem rot efficiently when conidia are applied to the aerial parts of plant during early flowering stage.

3)态度标记语。中国学习者和外国专家在学术论文引言中均较少使用态度标记语,分别为每千词2.388次和每千词2.261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态度标记语使用较少,说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文本中表达个人情感或进行主观判断,这种做法与学术写作的整体特征一致[7]。在例3中,作者指出更好地了解不同柑橘基因型2n配子的产生机理是很“重要”的,并在前面解释了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这一态度的表达为之后的进一步解释做了铺垫,能使读者更好地接受这一结论。

例3:Obviously,the mechanism of their formation in citrus seems to be related to genotypes.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g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2n gamete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citrus genotypes for further extensive polyploidy breeding.

4)自我指称。学术语篇中的自我指称既能表明作者的存在,又能实现与读者的互动。与中国学习者相比,外国专家在引言中更多地使用了自我指称,每千词2.644次。这说明中国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试图避免承担责任,同时,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学习者避免直接在学术语篇中呈现自己和表现自己的价值。此外,二语写作者在学习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时通常被教导要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来呈现自己,因为在学术语篇中,自我指称代词被认为是非正式的、主观的[8]。中国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this paper,thisstudy,thisresearch等作为主语。

例4: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much useful information to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graphic origin of rice in China.

4.3 结果部分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

两个语料库结果部分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见第8页表3。

表3 结果部分立场标记语使用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中外学者在论文的结果部分均使用了4类立场标记语。中国学习者在这一部分最频繁地使用了模糊限制语,其次是增强语、自我指称、态度标记语,此特征与外国专家一致。外国专家模糊限制语、增强语和态度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中国学习者。其中,模糊限制语、自我指称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1)模糊限制语。作者在学术论文的“结果”部分系统而详细地展示研究中发现的结果。在这一部分,外国专家和中国学习者均频繁使用模糊限制语,分别为每千词8.047次和每千词7.137次,外国专家显著高于中国学习者。这说明外国专家在表达观点时更谨慎,更偏向于采用一种可能被读者接受的方式来呈现学术成果,表达自己的主张。

例5:However,the positive values for the cox3 and trnC-ycf6 gene of O.sativa were more likely to indicate the conservativeness of cytoplasmic DNA rather than positiveselection.

在例5中,作者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likely更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结论,使结论不强加于人,留给读者协商的空间。

2)自我指称。在结果部分,作者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或新见解。中外学者在自我指称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中国学习者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外国专家,达到每千词2.737次。该发现与陈彧、秦有缘的研究结果相似。从原始频数来看,中国学习者在这一部分共使用了168次自我指称,其中第一人称复数we被使用了141次,第一人称单数I被使用0次。中国学习者对复数形式自我指称的喜好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人对集体主义的崇尚,认为集体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利于读者接受。

3)增强语。增强语是描述真理和避免推测表达的重要修辞方式[9]。在结果部分,中国学习者与外国专家均较多地使用了增强语,且在使用频率上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该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出入。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科研方面的进步,中国学习者的学术自信得到提高,更愿意运用话语资源去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在跨文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写作的能力,增加相关课程与指导,使学生在增强语的使用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

4)态度标记语。学术论文的结果部分仅呈现研究结果,内容真实客观,不涉及主观评价。态度标记语在中国学习者和外国专家论文的结果部分出现频率均较低,分别为每千词1.140次和每千词1.149次,几乎不存在差异。这说明无论是中国学习者还是外国专家,都倾向于使用尽可能客观的方式呈现学术结果,突出客观事实。

4.4 讨论部分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

两个语料库讨论部分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见表4。

表4 讨论部分立场标记语使用情况

表4 讨论部分立场标记语使用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中外学者在讨论部分均使用了4类立场标记语,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来说,无论是中国学习者还是外国专家,使用各类立场标记语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模糊限制语、增强语、自我指称、态度标记语。

1)模糊限制语。外国专家比中国学习者使用了更多的模糊限制语,共使用了830次,即每千词16.942次。讨论部分旨在阐明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及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2)增强语。在这一部分中,中国学习者使用增强语的频率(每千词7.361次)高于外国专家(每千词6.613次)。该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如HU&CAO指出,汉语作者比英语作者更多地使用增强语来表达对自己研究结果的信心。但这也表明中国学者未能很好地平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3)态度标记语。学术论文的讨论部分旨在揭示研究发现的意义、回应已有研究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评述本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使用态度标记语可以体现出作者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研究价值的态度。中国学习者在这一部分共使用了96次态度标记语,每千词2.287次;外国专家共使用了109次,每千词2.225次,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自我指称。无论是外国专家还是中国学习者,在这一部分中都较多地使用了自我指称,分别为每千词4.266次和每千词4.627次。在讨论部分使用自我指称,增强了对话性。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在单向传达研究结果,更是在与读者互动。

5 结束语

本研究自建语料库,依据Hyland学术论文立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中外学者在农科期刊学术论文引言、结果、讨论部分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中国学习者与外国专家均有较强的使用立场标记语的意识,在学术论文写作时频繁使用立场标记语,且在使用频率上呈现相同的规律,即模糊限制语>增强语>自我指称>态度标记语。在引言部分,中国学习者和外国专家在模糊限制语和增强语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使用频率远低于后者;在结果部分,中国学习者最频繁地使用了模糊限制语,其次是增强语、自我指称、态度标记语,此特征与外国专家一致;在讨论部分,中外学者均使用了4类立场标记语,且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掌握程度、语篇不同部分的功能和特点是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中国学习者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运用话语资源传达学术思想,与读者交流,使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希望中国学习者更谨慎、合理地使用立场标记语,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得到学界的认可。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语料库立场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扬 善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第9卷第1-6期学术论文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