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涓 胡 珊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校园欺凌在国外有很多相关题材的电影,尤其是美国和韩国,但在国内屈指可数,而《少年的你》却是为数不多中极为典型的一部,该影片比较成功,获得众多奖项,它细致入微地向观影者展现出校园欺凌的每一帧画面,从欺凌的苗头开始到最后造成的恶果,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校园欺凌与青春救赎的故事。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起先并不是校园欺凌的对象,然而仅仅出于一个善良的本意,却给自己招惹了无尽的“祸端”,这个蝴蝶效应让笔者印象很深刻:陈念因怜悯为死去的小蝶披了一件外套,下意识地保护了小蝶最后的尊严,就引来了以魏莱为首的霸凌三人组的注意。第一次挑衅陈念的场面特别辣眼,猩红的墨水像一滩鲜红的血,窝在陈念的座椅上,扎眼又讽刺,不仅模糊了陈念的视野,也震惊了我们的认知,认知里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年怎么能有这么恶毒的心思?在同班同学因她们欺凌死了后,不仅没有丝毫的难受和反思,竟然还能继续这样肆无忌惮的寻衅滋事?
施暴孩子的无良让我们感到惊诧,更让人无言的是班主任的态度。作为班主任,他的处理是有失水准的,他眼不盲但心瞎,他看到了,也制止了,还大吼了一声:“谁干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有追究调查,没有惩罚教育,没有正向引导,所有应有的一切,都被他这样草草地结束了。班主任的不作为,不仅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也激起了她们更大的胆量:“大家看!我们就是欺负人了,又怎么样?这就是班主任的处理,不过尔尔。下次我再做,甚至,就算我再深入一步,也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她们的心态。她们在一步一步试探,而我们在一步一步退让,于是更暴烈的欺凌来临了。从教室到楼梯,从体育馆到回家的小路,电影中的陈念屡次被攻击、被欺凌的画面让人心疼。尤其是那个漆黑的夜晚,那群残暴的少年对着瘦小羸弱的陈念拳打脚踢,把她打得体无完肤,还胡乱剃掉她的头发,甚至狠毒地扒光其衣服,拍下裸照。让人看着特别揪心,除了同情和怜悯,更多的是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校园欺凌根本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事。它已经成为了让我们无法忽视的话题,以及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做什么才能防治校园欺凌。
首先,让我们来弄清楚校园欺凌的具体内涵。校园欺凌的最初定义,是由挪威心理学家奥维斯(Dan Olweus)提出来的,他把欺凌行为的概念界定为:在某一时段内,一名或多名学生反复或持续地对某学生施加的负面行为,且这种行为具有长期性,造成受害人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适应或伤害。而在国内,校园欺凌的定义虽然多却不统一,通常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单方或群体蓄意或恶意通过单一或多种手段,比如语言攻击、肢体暴力、网络暴力等手段实施欺侮,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受到伤害、精神受到损害或者财产遭受损失等的事件,一般校园欺凌具有主体特定化、空间延展化、表现多样化等特征。
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的第一道阵线,而班主任作为“防治战场”的第一责任人,责无旁贷。今天我们就具体来探讨一下:在校园欺凌问题面前,班主任到底要有哪些作为。
防治工作一般都要防患于未然,防治校园欺凌当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首先从预防开始。
于细微处入手,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品格、脾气性格、学习态度、志向兴趣等,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学生可能更易遭受欺凌,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可能更易欺凌别人,故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非常重要;掌握原生家庭情况,做好家访工作。家庭背景也是重要方面,比如是否留守儿童、离异家庭,是否存在家庭暴力等这些细节问题更不容忽视。班主任不应以个人喜恶来臆断学生,而是以现实为基准客观记录,不偏不倚,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册,这种全面梳理不仅让我们对每个同学的了解更加透彻,还能让我们更容易察觉到重要信号,提高我们辨别异常行为发生的能力,让我们更快地发现问题的端倪所在。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的压力爆棚,却鲜有家长能够真正理解,甚至还有一些家长,把自身无法消解的压力变相地施压给孩子们。比如《少年的你》里魏莱的父亲,面对女儿高考失利,他的选择是一年不和孩子说话,这种“成绩至上”的不健康教育环境,如何能够灌溉出美好芬芳的花朵?作为班主任,即使我们不可以改变学生原生家庭的种种,但我们可以帮助她们消解、减少压力。用我们的耐心和爱心,真诚地去和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愿意倾诉的对象。其实班主任是最有话语力量的天使,特别是对那些年龄小的学生,甚至班主任一个温和的笑容,对他们都是莫大的鼓励,更何况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呢?
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特别是网络科技日新月异,想要获得信息易如反掌,每天在手机上点一点,全世界资讯尽呈眼底。但是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风险,各种负能量比如暴力色情、歪曲价值观的影视、言论和游戏等也在咫尺之间蛊惑着青少年,煽动着他们去模仿。而校园欺凌大多数就是发生在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孩子爱冲动好面子,很多时候施暴者欺凌别人,就是想在同辈面前寻找存在感,借以炫耀自己,通常会言语挑衅,甚至肢体暴力等。班主任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矛盾和端倪,提高敏感系数,在欺凌还未发生之前,就能察觉到异常所在,严加防范,避免酿成严重祸端。
班主任从日常中积极引导,努力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热情真诚,尊重他人”的良好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够增强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在良好班级氛围中遭受校园欺凌的可能性明显降低。校园欺凌发生时,如果周围的人跟着起哄,那么施暴者的虚荣心会增加,欺凌也会变本加厉,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够第一时间站出来说NO,制止或者劝停欺凌的发生,那么欺凌很多时候就会戛然而止。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可能不足以撼动那些欺凌势力,还可能会被反噬,但一个集体的正义之光可以照亮黑暗。那么,这就需要在班级中培养一股积极的强大的反欺凌团体力量。
当然,即使预防工作再到位,有时校园欺凌还是防不胜防,那么这时,班主任应该如何应对?
不要凭借臆想和揣度,尊重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比如《少年的你》中,谁也没有想到,那个外表甜美,老师眼里的三好学生,小女生魏莱竟然是最大的反派。所以,作为班主任不能戴有色眼镜,凭直觉判断;而且,班主任也不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认为校园欺凌事小,没什么大不了的。像建水县青龙小学的那两个男孩,在学校被人扒开裤子用开水烫,身体大面积被烫伤,可校长被采访时还在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都是闹着玩的”。血淋淋的事实已经摆在面前,都不愿意面对,让人痛心又无奈。所以,当班主任调查校园欺凌时,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严肃调查,并及时上报。
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规则》中明确规定: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学校及教师即可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确有必要的,可实施教育惩戒。班主任一旦确定欺凌事实的存在,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及时介入。首先根据欺凌的情节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如果情节较为轻微,可以进行当场教育惩戒,比如点明批评,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书面检讨、课后教导等方法,也可以用适当增加其班级公益服务任务来作为惩戒方式;如果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应该及时联系家长,进行专门的校规校纪、行为规则重点教育等。
校园欺凌已经发生,班主任应该尽职尽责、全程全力保护受害学生。首先,和受害孩子保持紧密沟通,并鼓励其有任何情况主动及时报告;其次,保证孩子接下来所处的环境安全稳定,考虑到班主任的实际情况,不可能时时陪在学生身边,可以在班级中组建安全护卫小组,不让被欺凌者单独行动,不管在校的任何时间、地点,让小组同学陪伴并实施保护;再次,家校联合,在校时由班主任负责,出了校门交给家长负责。这样无缝衔接,让施暴者无缝可钻(如果家长因特殊情况无法接送孩子,可以安排安全小组护卫接送,特别下自习的路上,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点)。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筑牢安全防护网,防止校园欺凌再发生。
教育部虽然明确了教师的惩戒权,但它是有限的,而且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的态势。校园欺凌越来越猖狂,施暴者的无情冷血让人发指,比如1月21日被报道的安徽明光13岁女孩,竟然在校园内被掌掴64次,后晕厥倒地,施暴者甚至还用金属管子捶打该女孩,结果金属管子被打折,真是胆大包天,令人瞠目结舌。像这种已经触犯到法律的校园欺凌,身为班主任应该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汇报,让法律来惩罚这些丧心病狂的人。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经将我国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从14周岁下调至12周岁,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犯罪都将受到惩处。
校园欺凌解决以后,耐心细致地呵护被欺凌的学生,谨记做教师的初心,实现教育的重要价值。
收尾工作中,首当其冲的是解决被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欺凌的学生在经受过语言攻击,或者肢体暴力之后,会进入心理创伤状态,或多或少心理都会留下痕迹,这种痕迹是轻是重,事后的安抚和疏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安排专职心理健康老师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来做这项工作,争取不让孩子的心灵留下心理阴影和创伤。有些欺凌事件要注重保护受害者的隐私,防止泄露学生个人及家庭信息,杜绝媒体过度渲染欺凌细节。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现在网络社交平台泛滥,需及时控制因事件而导致的网络舆情,提防校园欺凌扩散演变成“网络欺凌”,避免受害者再次被这些演化而来的二次风险刺激而造成双重伤害。
集体教育也很重要。首先捋清楚班级成员在此次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煽风点火成员、旁观成员,以及积极反欺凌成员。对于煽风点火成员,他们其实也是隐形的施暴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较缺乏移情的能力,在思想教育的同时,组织这类学生进行“校园欺凌”角色互换游戏,让其感同身受,了解校园欺凌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对于旁观成员,告诫他们实施校园欺凌的不正当性,同时鼓励他们以后在自身或同学遇到类似情况时第一时间向班主任汇报;对于积极反欺凌成员,要进行当众鼓励和表扬,并予以加分或其他实质性的奖励,让他们成为班级的骄傲和榜样,使班级中反欺凌联盟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班主任作为校园欺凌的直接处理人,在事件结束后,要进行原因分析: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该事件的发生。同时结合施暴者的性格特征、思想态度、日常习惯、同伴关系、原生家庭等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教训,为以后的防治工作积累经验。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那些施暴的孩子虽然让人痛恨,但究其背后,也有其深层的原因。比如《少年的你》中的罗婷,一直扮演着“霸凌三人组”中冲锋陷阵的“打手”角色。电影中罗父在得知女儿被停学后,二话不说,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一脚就将女儿踹倒,对其拳打脚踢,从罗婷熟稔的抱头姿势不难推测,她的家庭环境必然是悲催和暴力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事件冷却之后,进行专题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专题讨论会前,要准备充分,应该有详细的活动方案,但不纠结于形式,可以是集体或者分组讨论,也可以是老师讲述。不过,中间最好穿插安排学生观看一些校园欺凌的宣传视频,以此强调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敲响警钟;还可以让学生编排、参演一些现场模拟校园欺凌的情景剧等,让大家真实感受到具体场景。让同学们明白如果真的遇到校园欺凌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尽可能地保护自己以减少伤害。这种专题讨论,因为是之前现实中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案例,所以颇得同学们的关注,若加以正确、正向的引导,将会有出其不意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