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隆胜
(海南省华侨中学 海南 570206)
《神经调节》一章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该章内容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五节知识点,其中“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过,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理解。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特别是其中膜电位的变化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关系,以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属于本章内容的难点[1]。
本节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情智互助型课堂教学模式”展开教学[2]。
本节内容不多,但很抽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是本节的重点,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及其作用的区分是难点。在本节的教学中,需要将教材内容人物化、问题化,通过设置问题将课堂教学设计成探究任务型教学。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精美课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神经系统基本结构”、“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元结构”等图片,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学生观察图片,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再结合生活中合适的实例和现象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本节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较多,因此,可利用问题驱动,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循序渐进,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在整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以《出彩中国人》中的盲拧魔方视频导入,这种熟悉又新奇的魔方玩法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同学们玩过魔方吗?你们的记录是多少呢?想知道盲拧魔方是如何做到的吗?
在之前的教学中视频的作用只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的视频是情境创设的 开始,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以视频中盲拧魔方的动作抽象出的反射弧为依据,从微观到宏观,带领学生直观理解神经元、神经纤维和反射弧等一系列概念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线:反射→反射弧→(刺激)产生的兴奋→兴奋的传导。
本节的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以及其机理,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可采用“教师出示本节课关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师生补充或修正-考察与巩固”等环节链组织教学[3]。
以动画演示,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动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差别。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较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快。此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较快? 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分别是怎样传导的呢? 在学生困惑的情况下,教师组织进入本节课主题——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纤维之间的传递。
机体的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中枢控制的,躯体的运动、内脏的活动都受到答案以及大脑皮层下的脑干、脊髓等的共同控制。本节采用概念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讲解各级中枢示意图,使学生明确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通过PPT展示中枢神经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再通过展示资料(躯体运动分级调节和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进而使学生明确神经系统通过分级调节使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认识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进行了不同水平的调控,理解分级调节的意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科学家正努力探索的问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有关脑科学的科普读物,关注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以丰富课本内容。
《神经调节》一节内容抽象、复杂,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适当增补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及时而有效的突破教材的难点,突出重点,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整篇教学设计,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设计思想,从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策略设计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评价的设计重过程,鼓励创新,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