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洁玉
(江西省南昌市立德朝阳中学 江西南昌 330100)
随着《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的颁布,各中小学纷纷将研学旅行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研学旅行的开展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范围,让孩子们可以在亲近自然、社会中完成学习、获得更深的感悟。文章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组织同学们开展了研学旅行方案,让学生们在实地考查、亲身感受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力是人们在实地考查、模拟地理活动中具备的一项能力。地理实践力强调实践,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过程便是他们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以水资源这节知识为载体,要求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能够根据调查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等地理思维能力。提升初中生的地理素养,其基础知识的夯实、地理技能的提升可以为学生的研学旅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加之一定的动机可以促使地理行为的形成,这一过程的开展便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国务院在2013年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学校要逐步推进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鼓舞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渠道。研学旅行是增强学生实践力的一个重要方法,研学旅行以真实环境为依托,以地理知识为主题,让学生在实际活动参与中强化认识,进而实现探究式学习。开展地理研学旅行对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以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实践力。研学旅行中需要同学们独立完成,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主生活能力。二是专业实践力。研学旅行中地理仪器、设备是考查地理事物的主要工具,要求学生运用地理工具完成自主操作、数据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三是合作探究能力。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基于地理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解决。所以研学旅行是师生、生生交流的有效途径,可以推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1]。
本地是一所历史文化名城,同时融合了丰厚的自然环境,所以研学旅行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基于此,我们根据地理教学需求,将地理资源划分为了如下几大类:一,历史和文化民俗。比如“历史博物馆”、有着丰富民俗文化的怡情山村,都保存完整,体现着本地区的建筑特色。二,自然环境的考查。比如植物种类多,集科研和旅游于一体的植物园;农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竹坝”实践基地。三,科技创新类。比如科技馆。研学旅行是立足本校特色、学生特点、地理教学需求组织的一场集体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视野。结合地理教学需求,我们以初二学生为教育对象,开始了一场为期三天两晚的研学活动,研学主题为探索本地区农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力。文章对其进行了如下的精心设计:
1、基地考查
研学旅行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的旅行活动,是基于教育目的安排的研学。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代表对本地区的各大研学基地开展了实地考查,最终以投票的方式明确了“竹坝”这一研究路线,“竹坝”研学基地有着丰厚的农耕、植物和水资源,基地的两条河流可以从水渠穿越而过,将水资源输送到农业模块。
2、制定旅行手册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目标由教师组设定,活动方案在师生的评选中最终确定,最后制成了下册子,发放给每一位参加研学旅行的教师和学生。
生活即教育。研学旅行作为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可以在学生的实践中获得成长。在开展研学旅行之前,同学们已经对书本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会带着问题进入到研学旅行中,进而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变,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研学旅行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初中地理教材有着丰富的实践内容,乡土地理作为地理教材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开展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本次研学旅行的开展从前期准备、研学旅途进行中、行动后的思考,都融入了文化知识。为了推进研学活动的开展,地理教师首先对地区环境开展了分析,并从学生地理学情出发,精心设计了乡土地理专题课,以希望通过此次的研学之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储备量。在研学中,同学们基于乡土地理专题,直接进入到了气候、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调查中,以强化他们的认知[2]。
研学旅行是一场以自然为依托、以旅行为手段的课外实践活动。初中生好奇心强、探究欲望重,所以本次研学之旅方案的设计以初中生身心、认知特点为基础,让同学们走进自然,在活动参与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趣味活动的设计,强化了学生的体验,而且在同学们的积极调查、数据分析中知道了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此次的研学之旅发散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实践力,而且将学生身上的潜能充分挖掘了出来,进而为他们日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地理实践力是连接理论和现实的一个有效支撑点,从学科认知能力过渡到地理实践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学旅行不单是理论向实践的发展,同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地理的参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