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朝红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教学情境和感性教学内容对学习的重要性。要开展有效的学习,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才能为构建生态课堂铺平道路。
[展示喀斯特地貌图片]:徐霞客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请同学们结合以下图片思考:究竟什么样奇特的地貌让看遍祖国名川大山的徐霞客称赞不已?这种地貌的成因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徐霞客游记》中关于喀斯特地貌中的文字导入,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图片,给学生造成视觉冲击,使学生产生对情境中地理现象的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构建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需要为地理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才思巧智,将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开发成教学资源,利用这些材料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设计实验]:教师展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石类型石灰岩,现场模拟岩溶实验。实验器材:两个干净的塑料杯,一瓶水和一瓶食醋以及石灰岩碎片。往两个杯子里分别倒入等量的水和食醋,随后将石灰岩碎片放入两个杯子中。可以观察到:在放入食醋的杯子中,石灰岩碎片周围在不断地冒着小气泡,说明产生了化学反应,而放入水中的石灰岩碎片则无明显反应。
[总结]: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易被酸性溶液溶蚀。因此当水中含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与水化合形成碳酸,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充分利用可以获取到的生活用品,将其巧妙转换成教学资源,不仅使课堂氛围变得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掌握原理。
在教育生态学中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态位。以前人们更多地研究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的关系,现在则是更多地关注生态位分离与共存的关系[1]。因此,在生态课堂中,应该设计多种互动方式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生生合作探究或师生间的讨论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
[展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图]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小组派代表依次发言。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可以不仅加强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读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
[课堂活动2]:组织课堂辩论赛。
全班分为两派。正方认为“喀斯特峰丛山地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反方认为“喀斯特峰丛山地对经济发展有消极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认为正确的一方,正反双方轮流自愿发言,课堂讨论限时十分钟。
正方认为“喀斯特峰丛山地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原因首先是喀斯特峰丛地貌形态奇特,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经济方面大有可为。
反方认为“喀斯特峰丛山地对经济发展有消极作用”。原因是喀斯特地貌地表破碎,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其次,耕地面积较小,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发展;最后,石漠化严重,地质条件复杂,易发生地质灾害。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赛,学生可以辩证地看待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不同影响。辩论也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加强。
[课堂活动3]: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当地的居民、政府工作人员、开发商,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提升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你所选择的社会身份,谈谈你的感受。
居民:我认为喀斯特地貌区虽然风景优美,但是地形崎岖,出行不便,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所以我认为提升经济的第一步,就是改善喀斯特地貌区的交通状况。
政府工作人员: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经济效益。
开发商: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当地地貌资源发展旅游业,打造优质的旅游品牌。我认为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还可以吸引外来游客,促进经济消费,投资少、回报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公民责任感;在为发展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建言献策中,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检验。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保证了生态学观点中的平衡。
教育生态学为地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不仅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而且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得到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也将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