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第三中学 安徽阜阳 236500)
教师的天职是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思想品德。只有这样,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才能昂首挺胸,无所畏惧。但是,随着教师教学模式的更新,很多学生出现了跟不上学习进度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水平变得越来越参差不齐,后进生的数量也渐渐变得多了起来,从而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笔者发现,由于当代信息爆炸,学生要想培养出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变得不是那么简单,很多学生刚升到初中,学习方法和听课技巧还没有转变,致使他们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逐渐变成了后进生。因此,初中教师在开始教学时,应该了解一下学生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将后进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出来,从而使其从后进生向学优生转变。
很多后进生并非不想学习,而是因为自身学习方式的不对,致使非常努力还是学习进展很慢。但是,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是“唯成绩论”者,即使学生再努力,他们也会选择性忽略,导致学生会经受来自课业、家长、教师的三方面压力。当前,很多初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欠缺,长时间的压力可能会让学生心生烦躁,逐渐丧失对语文学习的信心,甚至会破罐子破摔,从而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这时候,学校应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给初中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家长的重视,这样才能慰藉学生日渐空洞的心灵,从而让学生重拾信心。教师不但要解决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还要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方向,并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从而激发出他们身上的斗志。同时,教师还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积累学生的学习点滴,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及时的表扬,鼓励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使他们能感受到自身被关注、被认可。只有这样,后进生才能树立起成为学优生的信心。
兴趣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催化剂,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学习兴趣,才能提升大脑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进而将初中语文知识又快、又好地装进知识库中。村上春树曾说:“对没兴趣的事再怎么坚持也是徒劳,有些事不用坚持便可做得很好”,这也充分说明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要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对待后进生的语文学习。在开始授课时,教师可使用“分类指导”的教学原则,利用不同的刺激点,激发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作用并非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释迦牟尼曾说:“智慧并非给予,智慧在你心中”,同样的,学生并非没有学习兴趣,而是缺少一个有效的指引,教师应将自己看做探索者、启迪者,用自身经验,刺破那个包裹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气球。教师在教学时,对后进生要多些耐心,不要对他们抱有太高的期待,不然容易失望,进而降低自身的教学主动性。教师在对后进生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将教材内容稍作简化,让学生更好理解,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信息在脑海中图像化,进而方便学生记忆。
后进生也是学生,他们在内心深处也想学好知识,奈何学习方式不对,以至学无所成,还要受到各方压力,所以只能破罐子破摔了。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后进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但这只是一方面,教师还要改变其他人对后进生的异样眼光。有时候,别人心中的成见会像一座大山,紧紧地将后进生压在山下,即使后进生已经做出了改变,但别人的看法却很难改变,甚至还会冷嘲热讽。这时,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后进生消除心理障碍,多对他们微笑、鼓励,进而带动周围的学生改变对后进生的看法。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才能为后进生提供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笔者曾组织“结对子”活动,让学优生和后进生进行搭配,使他们通过较长时间的相处,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从而使他们成为朋友。这样不仅有利于后进生提升成绩,还能培养学优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通过以上的活动,能极大提升后进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1-3]。
综上所述,后进生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只有解决后进生的学习问题,教师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教师要珍惜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学生,并充分发挥自身园丁的作用,帮助学生遮风挡雨,提供雨露阳光,进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