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成“圣”

2021-12-30 14:07:02
宁波通讯 2021年13期
关键词:岂因祸福避趋之龙场天理

阳明先生说,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他在龙场石棺中,经历了生死后,体悟到的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圣人之道,何也?良知是也。

那何为良知?《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其良知也。王阳明先生于《大学问》中解释得更为清楚:“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可见,良知,乃与生俱来的最高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标准。

这良知体现在阳明先生自己身上,就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宁可得罪刘谨,也不肯沉默保身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义不容辞,就是在面对宸濠之乱时,冒着不遵圣旨、兵败被杀、族人牵连的种种危险,也要第一个出头独撑危局的责任担当,就是目睹清廉县丞龙韬退休后“清谨无以为生”却被乡人讥笑时的愤而立碑、激浊扬清,就是谪居贵州龙场,目睹吏目一家三口暴死异乡时深情流出的“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的以天下苍生为重的悲天悯人。

那该如何“致良知”?先生说,只要我们的心“无私欲之蔽”,心中那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便可如明镜般照见一切事物。

想起“国之脊梁”袁隆平。这位一生为全天下谋“稻粱”的科学家,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证明了立大志的可贵和为之奋斗终身的“知行合一”的高贵。想起他曾寄语青年:“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青年之佼佼者在抗疫抢险、抗灾卫国的生死考验面前,坚定回应“定当不负所望”;更有网友许下“做好眼前事,在被需要的时候体现出价值”之宏愿。令人欣喜,令人激动,这不正是圣人之道的彰显吗?

至此,耳畔响起先生之教诲:“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而无铜铅之杂也。……故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

猜你喜欢
岂因祸福避趋之龙场天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
新民周刊(2022年46期)2022-12-23 01:21:36
贵州水城龙场锐钛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矿产勘查(2020年8期)2020-12-25 02:46:36
林则徐家风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6
救死扶伤 徇国忘身 送别!前线烈士
科学大观园(2020年5期)2020-03-26 20:01:34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20
爱国
《王阴明 教条元龙场诸生》之改过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1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哲学分析(2017年2期)2017-05-02 08:31:38
阳明学
晚晴(2016年10期)2016-11-16 22: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