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思国士,人去风范存。”不过五分钟,“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相继辞世。双星陨落,举国同悲,全民痛悼。当我们仰望浩瀚星空,缅怀两位科学巨匠的时候,应该怎样砥砺前行呢?
立报国之志。在自发前去送别袁隆平院士的人群中,有个7岁男孩说,以后要成为袁爷爷那样的人,当被问及“是哪种人”时,他说是心怀祖国的人!何其中肯!
两位国士幼年都曾遭遇国土沦陷、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人间惨剧,他们的心被深深刺痛,深知中国要想不受人欺侮,必须强大起来,因此,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宏大事业,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担负起国人“医食无忧”的重任。
袁隆平院士心装国家、命载世界,牢记周总理的嘱托,为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几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水稻研究中。
“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这是吴孟超院士75年行医历程的真实写照。他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他为患者精打细算,能用普通消炎药就不用高档抗生素,能用患者带来的胶片就不做二次检查,手术后坚持手工缝合伤口,为的是让患者省下几千块钱……
建旷世之功。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两位院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前人没走过的道路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袁隆平于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不断摸索前行,终于攻克曾经难住半个地球的问题。截至2020年,经农业农村部确认,他和团队研发的超级稻品种共有133个,并在2000年实现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7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2017年1100公斤,为实现千百年来百姓心中最朴素的愿望——吃饱饭,做出了足可彪炳史册的贡献。
吴孟超选择了在我国曾是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扎根,他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1960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1963年成功突破“中肝叶”手术禁区;1960年至1977年间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91.2%,震惊国际医学界……这无数个第一,无不见证着中国肝胆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探索,被提炼为“勇闯禁区、勇于创新、勇往直前、勇攀高峰”的吴孟超精神。
倾毕生之力。一个禾下有梦,耕云种月仓廪盈;一个悬壶济世,大医且济苍生命。两位院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虽盛誉在身,仍坚守使命、持之以恒、忘我付出,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致力于科学研究。
袁隆平毕生躬耕田野,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直到去世前,还启动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杂交水稻亩产量提高了,他又把重点转向海水稻;中国的事情卓有成效,他又在操心世界的事,十几年的光阴,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帮助非洲十六国水稻实现高产,其中马达加斯加水稻产量提高3倍。他还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憧憬着“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吴孟超说自己活了“两辈子”:为党工作了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他贵为医学泰斗,却不愿做庙堂中的神。2004年,一名患者肝脏上的肿瘤比篮球还大,被不少大医院拒诊,他却决定亲自主刀。有人担心他万一出事会毁了一世英名,可他说:“名誉算什么,我不就是个吴孟超吗?”“这世界不缺乏专家、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整整十小时,82岁高龄的吴老做完了整台手术……75年,他让1.6万名肝胆病患者走向重生,成为我国医疗和科研战线上一盏永不熄灭的无影灯。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袁隆平、吴孟超那样,拥有经天纬地之才、成就经国济世之功,但我们却可以怀着对科学巨匠的尊崇和景仰,牢记他们的嘱托,学习他们的精神,尽自己的本分,为经济社会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