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滢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十中学 辽宁沈阳 110044)
每个民族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和风貌。不知有多少人还能坚持我们血液中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如今民族传统的缺失甚为严重,生活中标志着民族传统的各种符号也在一天天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民族服饰文化就是一个佐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积淀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下面我所阐述的就是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些粗浅观点。
中国这个拥有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文化,其文化内涵无比丰富而深刻。然而,正如大部分传统文化所表现的那样,我们在水泥森林中更偏爱于流行,偏爱于潮流,那份关于传统的记忆在心中越埋越深,直到彻底遗忘……正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文物大多已不在中国一样,如果没有得到国人足够的重视,流失到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精粹会越来越多,研究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还需要到其他国家的博物馆。难道沉痛的历史悲剧还将重演?相信这是我们所有中国同胞不愿看到的。然而,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冲击,少数民族同胞逐渐汉化,日常穿着民族服饰的越来越少,只有在节庆、礼仪场合穿用自己的民族服装。而那些深知民族传统服饰巨大价值的中外商人们不断慕名而来,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从老乡手中得到这些民族服饰,再走私贩卖。当朴实的村民发现箱子底那些“没用”的衣服也可以卖钱时,这些记载着一个民族特性的精致服饰开始流失,珍贵的苗族服饰就这样大量地离开了故土,流失到海外去了!诸如此类的现象举不胜举,我们该怎么办?归根结底,是我们国人对民族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够,这种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全面培养,逐渐根深蒂固。但我国中小学课本中涉及民族服饰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且极不系统。所以通过中小学美术课、民俗课、历史课、地理课等渗透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内容,让孩子们通过了解民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历史和色彩之美等等知识,对了解民族服饰文化珍贵的价值,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文化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课堂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独有的原始风情、清幽古朴,迷人的土地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这种美一直流传百世。我国的56 个民族,每个民族服饰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民族服饰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是我国多元文化的大展示。而且不仅在外表上独特华丽,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体现了每个民族内在的深厚文化内涵。居住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多有防寒保暖及适应马上生活的功能,款式多为袍式。如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男女藏袍均习惯以粗纺厚毛呢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飘带,穿时结上。再如回族服饰除了戴无檐小白帽的特点外,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儿,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等等。而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气候炎热,服装款式风格多为衣裙式或衣裤式,式样繁多。例如傣族女性服饰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哈尼族的妇女服装以短、紧、小为特点。上衣长不过脐,用银币作纽扣,但从不扣上,以能露小腹和肚脐为美。在上衣的前胸部位钉六排银泡,正中缀一枚八角形大银片,犹如一朵盛开的白莲。下穿双折短裤,长不过膝,裹绣花绑腿。少女戴镶银泡的小圆帽,成婚生育后戴蓝布包头。整套服装不失现代女性健美的韵味。就是同一民族内部,因为支系的不同而具有服饰的差异。如苗族,仅是百苗图中记载就有上百种。其服装种类几乎是隔村不同,隔寨不同。再如布依族、苗族的蜡染、白族的扎染艺名扬世界。
少数民族服饰经过千百年的代代相传,已经将本民族的历史、信仰、审美等凝固在自己民族的服饰款式、图案、色彩之中,是穿在身上的历史书,蕴含着奋发向上,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收集少数民族历史故事,相互交流、学习,从而对民族服饰反映的民族精神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例如黑衣壮族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黑衣壮族的祖先得到神仙的指点,发现一种遍地生长的蓝靛不仅能够做药材,还能够制做成染料。染过这种染料的衣服就像是一种保护色,使族人们能够战胜外敌,世世代代得到黑色的庇佑,黑色也就传承着黑衣壮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如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长袍。元朝时,蒙古人占领中国。蒙古族的服饰,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都戴耳环。然而,到了元大德年间以后,元人和汉人之间的私人服饰也就各从其变了。当时的袍是宽大而且长的,常作为礼服用。元朝末年,因为贵族家庭以高丽男子和女子的装束为美,所以流行起了衣服、靴子、帽子模仿高丽族的样式。可见,每种民族服饰都有各自发展的历史渊源,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学生们学习少数民族服饰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是对色彩构成学习的最好范例。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多用明暗对比、有彩色与无彩色对比、冷暖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金银光泽与无光泽对比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常用类似色,邻近色做搭配排列,以此丰富层次,还依据色彩从暖到冷的排列形成,增强变化。少数民族服饰丰富的色彩构成,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人民丰富的色彩感知和审美意识。它们丝毫不亚于那些以色彩著称的世界名画作品,带给我们的内心认同感。少数民族服饰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王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魅力,难道不值得我们青少年学生好好静下心来研究、学习吗?这种学习又恰恰是最直观、最生动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单从中小学美术教材来说,设想在每册教材中都有一个少数民族服饰系列学习课程,例如满族的旗袍,蒙古族的摔跤服和绣花坎肩,赫哲族的鱼皮衣……我们的学生将在中学毕业时学习到至少24 个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内容。地理教材中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系列设计可以以民族分布地区为单元划分,例如东北地区单元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东南地区单元的土家族、壮族……
除了课堂学习交流,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少数民族演出,借助舞台魅力,深化少数民族文化传习。欣赏那些华美的服饰在节目上淋漓尽致的发挥,鼓励学生参观民族服饰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中除了得到美的艺术享受之外,还能体会我国优秀的各族服饰文化是如此各放异彩、绚丽多姿。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学习和提高认识,用实际行动把我国优秀的各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既实现对于民族祖先及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表达出振兴民族的责任[1-3]。
总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发展积淀的过程,我们应进一步挖掘,改进机制,使学校成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让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文化走进课堂,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如此,民族传统服饰定能回到人们心中,重新植根其上,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