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瑛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青海西宁 810016)
高校是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场所,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平台。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只有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了解历史文化精髓,才可加强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中[1-3]。
大学生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人才,是21 世纪新型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这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还要全面发展,包含人文素质、道德素养,乃至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均需依靠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才可沿袭与传承。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对其思政教学的成败,会对人类文明进步以及国家的兴衰产生直接影响。故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学相融合,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可为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服务,又可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可谓事半功倍。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和谐社会主义思想,从传统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到现在的形神合一、协和万邦,均体现出和谐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理念。故此,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的精髓——和谐理念,不但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政教学的知识领域,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地发展与进步。特别针对目前深受各种各样文化潮流冲击到当代大学生而言,秉承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自身内心和谐发展进步的教学观念,塑造当代大学生优秀思想人格,将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稳固发展与时代不断进步。
目前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开始步入新时期,社会竞争逐渐激烈。因此,各大高校将教学重心转向培育社会应用型优质人才,传统文化在大学课程教育体制中占据比例极低。中国高等院校思政教学基本是根据公共选修课或是必选课的方式,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播形式落后、单一,讲解方式亦基本是由任职教师照本宣科,单一向学生灌输,使大学生被迫接受思政知识,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未能通过现实使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致使高等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产生“深入浅出”的状况,对大学生们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形成消极影响。此外,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现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且具有极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故此聚拢紧围地开始汲取与学习并极力推崇,这将给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带来巨大阻碍。
针对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喜爱新颖、前沿的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但当前高等院校中的思政教学,许多还局限在传统的说教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进行教学更是趋向形式化。这使原本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较差的大学生群体,再加上单一、乏味的灌输式的授课形式,更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故此,思政教学的目的和成效也就不尽如人意。另外,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安排学习活动的媒介时,未能全面考虑到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及针对性,只趋向于形式化,做表层工夫,忽略了大学生的真实感受,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进而对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性与热情产生约束,更难以达到思政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
众所周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对象,而辅导员则是主要思想政治团队。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均是对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实行管理,事必躬亲。故此,高校辅导员难以从事务管理型转换成教学引导型,进而由于事务性工作繁多以及自主学习主动性较低,导致辅导员自身缺少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精力与时间,致使理论专业知识不足,加之辅导员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造成高等院校辅导员自身思政理论知识水平较低,难以达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水平的要求,在实施思政教学工作时基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中国高等院校辅导员团队的整体水平与思政教学工作的标准依旧存有较大差距,如何提高辅导员团队思政教学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要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即是高等院校急需改善的问题。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与品德,应从大学生本身入手,全面发挥大学生个体创新性与自主性,使大学生能够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引导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责任。在思想态度方面,大学生需要转变以摒弃传统的错误理念,需要端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态度,将人文知识与科学理论知识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要全面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积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树立明确的思想信念,推动自身综合发展,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昌盛。在学习行动方面,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学习中,通过观赏教育影片、阅读各类经典书籍等多种方式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贯穿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唯有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才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大学不只是大学生学习理论文化知识的地方,亦担负着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责任。如若想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思政教学的指导作用,则需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的重视程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学相融合。首先,高等院校应设置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并将此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高效保障,任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视频、动画、PPT 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大学生,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推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并在此前提下逐渐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高等院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相关的课堂思政教学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全方位学习,使其真正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以及思辨能力。
加强我国传统文化教学,是培养现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从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之后,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诸多场合讲到我国传统文化,表达出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思想价值的认可和敬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并弘扬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寄予着近些年我国人民积极努力探索、历尽艰辛树立的理想与信念,亦担负着所有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大学生思政教学工作人员应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其他相关课程,向现代大学生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内涵,变更据用关爱与无私奉献作为主题的相关志愿服务,以发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意蕴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以平等、公平、公正作为主题的创新创业教学等多种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目前,各大高等院校应积极担负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责任,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加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树立文化自信,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渗透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现代大学生培育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者与实践者,以此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