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2021-12-30 13:36:45陈小勤
科学咨询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政动物

边 迅 陈小勤

(1.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桂林 541199)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引导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这一战略的实施,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起了育人的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同时,《纲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提出了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理学类专业课程,主要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如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杜绝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做到惊涛拍岸与润物无声的统一,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每一位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文化、历史等角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使每一门课都上出“思政味儿”,每一个老师都成为“思政人”,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1]。

“动物学”作为生物科学大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2],是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在大学第二学年开设。“动物学”从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等层面介绍动物的基本结构;在个体水平上讲述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在群体水平上,讲述动物的类群以及系统发育。同时,涉及各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对不同进化水平和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下文以王国秀等主编的《动物学》教材中无脊椎动物部分为例,探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解读教材,找准切入点

课程思政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系统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是对理论的深化与升华[3]。只有找到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并进行有机结合,就像盐溶于汤,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知识传承、价值认同和能力提升[4,5]。因此,要把握好思政内容的量,选择最恰当的切入点,而切入点的选择最好能与思政课相呼应,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呼应,与学生的德育要求相呼应[6]。

“动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内容隐含着许多唯物辩证法哲理,辩证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像其他学科一样都经历过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既隐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实践,也包含着国家民族盛衰兴亡,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7]。作为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让同学认识目前存在一些环境问题,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并结合所学专业加强实践应用。

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动物学知识。早在公元3000 多年,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养蚕,汉代《陌上桑》“罗浮山蚕桑,采桑城南隅。”可以为证。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更是有悠悠文明史,漫漫丝绸路。公元前2000 年就有了对蜉蝣和蚂蚁生态观察的记录;对海蜇资源的利用也比国外早1400 年左右。明朝以前,我国动物学知识及结合农医实践成就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绪论章节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让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8]。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我国还处于封建时期,鸦片战争后我国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物学发展极为缓慢和落后。例如,这一段时期外国学者在我国命名了大量的新种,为我国动物学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大量的模式标本和文献散落西方各国,给我国现代动物分类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9]。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取得成功,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决然回国报效祖国。例如在动物实验胚胎学领域,我国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流行了2000 多年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随着大力兴修水利,填平沟壑,根绝血吸虫的滋生地。毛主席以《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为赞。疟疾曾在云南等地区十分流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党和政府采取治病和灭蚊综合治理,有效控制了疟疾的流行。江静波团队以身试疟,证实了间日疟原虫长潜伏期在我国的存在,为我国疟疾研究史填补了一项空白,开创了疟疾研究史的新纪录。屠呦呦团队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坚持。上百次的实验,不断改进科学方案,最终发现了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此外,在其他相关章节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那些为该类群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并通过讲授、影音资料播放、实地参观访问等形式,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

新时代大学生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有人类关怀。动物细胞包括各种细胞器,相互联系,构成了细胞整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别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1]。这正如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三、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物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而不是静止不变的。生物发生律包括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两个密切关系的部分,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动物界经历了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不断进化发展。在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动物个体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受精卵—幼体—成体—衰老死亡的过程[11]。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两者是辩证统一,其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当个体发育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动物的进化。

动物进化史也是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出现旧矛盾的解决和新矛盾的产生[12]。而矛盾又包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起次要作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的主要矛盾初步解决,原来的次要矛盾又成为主要矛盾,以此循环往复。例如两侧对称、三胚层为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提供了条件,但为了适应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就要解决防止水分散失和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这一对主要矛盾。昆虫表皮具有蜡层,可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适应陆地生活;同时进化出了动物界最高效的呼气器官—气管。主要矛盾解决后,为了繁衍如何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又成为主要矛盾,动物的拟态、保护色、警戒色等特征,使它们适于生存表现出的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特征[13]。但适应后,又产生新的不适应,或者在这种条件下适应,在那种条件下不适应,经过长期漫长的过程,再达到适应。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如蛾类结茧固然有利于保护自身,但金小蜂正是借助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到棉红铃虫体内,使棉红铃虫成为金小蜂幼虫的食料。因此,蛾类结茧在大多数情况下适应于自身保护,而在特殊条件下就不能适应了[13]。

生物进化过程中也伴随着偶然性和必然性。如假体腔的出现使动物的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腔,加大了运动的自由度,为消化、排泄和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分化提供了空间;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对身体的物质循环有作用,对运动起着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假体腔动物在进化上虽比无体腔动物高级,但没有再进一步向前发展,是进化中的盲支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目标和计划,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蜘蛛的活动与纺织工人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让人间的许多建筑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类能够通过对自己的存在、活动内容、方式有所认识,且这种认识不断在发展变化。林奈通过肉眼观察将生物界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显微镜的广泛使用,霍格和赫克尔提出了三界分类系统;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又提出了四界系统,电镜技术的完善和广泛应用,促进了五界系统形成;随着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陈世骧又提出了三总界六界系统[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生物的认识不断加深过程,生物分界也越来越细;但无论两界还是六界系统,动物界和植物界都始终存在,只是对原有界限的重新定义。可见在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人的主观认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用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但对旧的事物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采用扬弃的方式[15]。人对自然客观事物的认识又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大量新种的发现,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水母在海中游动时美丽迷人的形态,犹如温文尔雅、雍容华贵的少妇,是一种理性认识;但在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即理性认识),却认识到了水母的另一面(如一只成年箱水母的触须上竟有几十亿个毒囊毒针,足以将20 人置于死地)。从视觉系统的发育来看,眼虫的眼点具有遮光性,乌贼有着无脊椎动物最为发达的视觉,昆虫复眼由多个小眼组成,无脊椎动物可能看到人类看不到的东西,但我们能够证明这种差异的存在。人类在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不仅有感性认识,还存在理性的思维,可对感性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原生动物单细胞构成,体型微小,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种类可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底栖有孔虫可为寻找石油矿藏提供重要依据。原生动物这种“小而不凡”的特性[16],正如我们有时一个小坚持可能会改变人生,一个小举动可能会温暖世界,一个小可以被计算,但不可以被小看。“海星的命运”和“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告诫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成功来自积累,失败也来自积累,任何事情都会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错不断的人,终究有一天会因为疏忽大意而酿下大错。

原生动物披发虫与白蚁共生,缺乏披发虫,白蚁因肠道中不能分解木质纤维饥饿而死;鳑鲏鱼与河蚌互利共惠,鳑鲏鱼受精卵在蚌体内发育,河蚌钩介幼虫寄生鱼体表完成发育及散布;蚂蚁“放牧”,蚜虫分泌蜜露供其食用,而蚂蚁为蚜虫保护[17];传粉昆虫在采蜜过程中顺便完成了植物传粉的使命,不仅使蜜蜂获得了充足的食物,还使植物得以传宗接代。又如,蜜蜂等社会性昆虫完美的分工合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故事等,这些自然界存的在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关系,无不在引导大学生合理处理人际关系,友善待人,互相谦让,团结互助,从中体会互惠,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

海绵动物的水沟系由单沟型的直管到双沟型的辐射管,再由辐射管进化发展到复沟型的鞭毛室。领细胞数目的增加,增大了进入海绵体内水的数量和流速,扩大了海绵动物摄食吸氧和排泄废物的面积,对维持它们的生命活动具重要意义。讲到海绵动物不禁想起了现实中的海绵,不仅具有高度的吸水性,而且可塑性良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不珍惜时间,时间会慢慢流逝。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一些大学生并没有适应大学阶段自主学习方式,在时间的管理能力方面出现参差不齐、整体偏低的状况。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观念,合理安排各项事物,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时间,办好各项事务,可以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让大学生既充实又高效。

吸虫、绦虫等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实现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更换寄主,而更换寄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寄主体内繁殖过多,就可能加速寄主死亡,寄主死亡也会导致寄生虫随之一起死亡;如果以更换寄主的方式,在终寄主和中间寄主之间过渡,便可使繁殖出来的后代能够分布到更多寄主体内,扩大其分布范围。这样减轻了对每个寄主的危害程度,同时还为寄生虫自身提供了更多生存机会。河蚌的外套膜能够分泌珍珠质,当外套膜受到沙粒等异物刺激后时,会分泌大量的珍珠质把沙粒包裹起来,沙粒经过长年累月珍珠质的包裹,形成光彩夺目的珍珠[18]。蜘蛛结网,风吹网破,它再结,再吹破,它还是结。那一次又一次的补网中,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顽强的精神!人生旅途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人生出彩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去实现。大凡成功人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着坚强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只有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人生价值才能够更好地实现。

蚯蚓成年累月、不舍昼夜地耕耘大地,改良土壤,一如既往地劳动使大地上涌起一季季绿波金浪棉海,为农业生产立下汉马功劳,赢得了“大地赤子”的美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赞誉过它:如果说,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之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了,并且还要被它继续耕耘。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蜂蝶是年轻人活力的象征,更是勤劳的比喻。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二首》中就用“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描述春日里蜂蝶之多让人应接不暇,它们甚至因春之欣喜,而做出了不畏人“乱入房”的举动[19]。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弘扬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有了真才实学,才能在未来适应各种岗位。

半索动物是从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看似无脊椎动物的结束,却又意味着脊椎动物的开始,终点其实也是起点,终点的意义就是证明了起点的存在。大学作为一个新的阶段、新征程,思维、意识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的梦想,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态价值观的缺失,使得人们在同自然相处过程中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在讲授各个动物类群时,可从我国乃至全球野生动物资源现状、濒危原因和采取的保护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入手,体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例如随着工业的发展,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加速了包括鞭毛虫在内的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赤潮的发生,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致使渔业减产,还影响人类健康。又如,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许多海洋生物的安身立命之所。珊瑚礁生态系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逐步达到自然的生态平衡状态。我国早在1990 年就将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批准设立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起源于古生代泥盆纪有“活化石”之称的东方鲎(又称马蹄蟹)肉质鲜嫩,可入中药,血液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因其应用价值极高,被大量地被捕捞,从而导致鲎正源源不断地流失,处境岌岌可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非洲大蜗牛(Achating fulica)、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等多种入侵生物物对我国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同时一些入侵种给我国的人民健康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曾经作为经济动物引进国内广泛养殖的福寿螺,很快扩散到自然环境中,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又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寄主,如果人食用未经煮熟的福寿螺,可引起寄生虫病。通过种种实例,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动物和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思考判断,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猪带绦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内,当人食用未煮熟的“米猪肉”时,易引起感染,可见定点屠宰、严格肉品检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有效的防治办法是不吃生食,然而炸肉串、烤肉串、铁板肉类被一些食客认为是美味可口的半生不熟的猪肉,告诫学生少吃甚至不吃。又如白玉蟾笔下描述的水蛭“尾宅才蜗大,身躯与蚓般。楚王吞不得,勒赐鹭鸶餐”,自然界中以鱼类和其他动物血为主。在整形外科和显微外科医生却发现利用吸血特性可以清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淤血,使静脉血管通畅,减少了组织的坏死发生,为静脉血管形成侧支循环赢得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再植或移植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的成功率。在讲解软体动物的特征时,可举例一则新闻报道:“买回蛏子,剥开全是细细透明的‘虫’”。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那些“虫子”其实是蛏子消化系统——晶杆,在蛏子进食时,晶杆带动肠胃蠕动,促进食物消化[18]。当蛏子饥饿或者死亡的时候,晶杆会慢慢自动溶解,这也就是说为何我们平常吃的蛏子没有这样的“虫子”。“吃得太好,动得太少”的生活方式让现代人越来越肥胖,直至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才不得已实行减肥计划,但很多减肥人士也因此走上了“迷途”。如2001 年的电影《瘦身男女》中,郑秀文饰演的肥婆为了减肥而吞食一条蛔虫的剧情让很多观众过目难忘。但这并非电影虚构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专业提供减肥蛔虫卵胶囊。吃蛔虫卵真的能减肥吗?大学生要应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树立正确导向,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论,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还可以通过介绍各种生物仿生学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动物知识的兴趣,探索生物界的奥秘。比如萤火虫发出的冷光不仅发光效率高,而且比较柔和,适合人类的眼睛,科学家研究其发光原理,研制出的人工冷光,解决了白炽灯发热引起的能源浪费问题。鲎的复眼有侧抑制现象,能使物体图像更加清晰,可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水母感受器中平衡石感受风暴前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机械波),根据其原理可提前15h 作出风暴来临的预报。海蜇、章鱼脉冲式喷射的推进方式,为喷气式飞机的设计,既能节省能源,又能最好地利用所产生的动力。仿昆虫的复眼原理制造的军事雷达和一次成像万张等[21]。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能力。在历史上中国是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为何2020 年年初暴发的蝗灾席卷东非和欧亚大陆,却止步于印度国境。从分类学角度来讲,这是两种不同的蝗虫,栖息环境和地理分布均有明显差别。在我国发生的是亚洲飞蝗,这次发生的沙漠蝗。我国中科院康乐院士指出,沙漠蝗很难入侵中国核心地带,因此威胁不大。又如,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常被用来形容教师等群体鞠躬尽瘁、敬岗爱业的奉献精神。然而从昆虫发育角度来讲,家蚕的发育为变态发育,成虫产卵,卵孵化为幼虫,幼虫吐丝结茧把自己包裹在里面变为不动的蛹,然后羽化为成虫。蚕吐完丝并没有死亡,而是变为不动的蛹,因此把这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符合自然规律。

七、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无脊椎动物学教学课堂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下,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原生代表动物——草履虫、扁形代表动物——涡虫、环节代表动物——蚯蚓等教学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集相关动物,并观察采集环境。然后在课堂上介绍相关动物研究成果、采集和培养方法,结合实际观察总结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这样做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的能力和兴趣。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同学们既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情。小组的汇报,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八、结束语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改变传统的“重术轻道”教学理念。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逐个研讨梳理,寻找思政元素切入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收集,构建案例库,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得到综合提高。

猜你喜欢
思政动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문학을 통한 과정사정(课程思政)교육 방안 연구
如何搞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3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超级动物城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动物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