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娟
(太原市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24)
“城市文明,文化先行”。山西太原是一座具有4 700多年历史,2 500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而太原市图书馆这座坐落在汾河岸畔的城市书房,它不仅是国家面向全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还承担着文献信息的管理和传播的工作,肩负着社会责任,更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2],而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基础设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如何搭建精神文化知识的平台,成为图书馆发展和转变所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2019年9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国图8位老专家回信中说“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希望图书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这是总书记首次就图书馆事业专门做出重要论述,也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总书记立足图书馆职能定位、结合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对图书馆今后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殷切期望,为做好新时代图书馆工作指明了方向[3]。
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开始实施,在第一条昭示立法宗旨“为了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4]其中“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就是文化自信理论在图书馆事业领域的指导和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图书馆事业实践的法定职能和法律义务[5],这一规定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第一条明确规定:图书馆具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使命[6],并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培育“增强文化自信”的职能。
两部法律明确了图书馆“坚定文化自信”的规定,说明图书馆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图书馆文化价值的体现,更是履行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义务。
很多人认为图书馆就是一个“收集、整理、保管、传递文献信息的一个载体”,一个存放文献资料,为人们提供资料查询、图书阅览的服务场所。图书馆的规则就是“借书则来,阅毕归还”,一个稳当、安逸、封闭、清闲并无忧无患的事业单位。在经费上全部由政府拨款;在管理上重藏轻用、思想保守;在服务上传统、呆板,整个图书馆行业就是一个人到暮年,慢生活慢节奏,养老的地方。
然而,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社会各部门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突变,昔日死气沉沉的图书馆界也被外界冲击着。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阅读形式的多种多样,手机、iPad、kindle等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很多人认为,电子阅读的方便快捷势必将取代纸质阅读,而终有一天,图书馆将不复存在。面对这样一个电子化、网络化的新时代,图书馆已到了一个非改不可的阶段,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进行转变。
那图书馆应如何转变和发展呢?笔者认为,这个图书馆一定要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办一座有“特色”的图书馆,而这个特色一定包含有馆舍建筑特色、馆内布局特色、馆藏文献特色、活动品牌特色和服务形式特色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特色图书馆”。而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特色图书馆才是经久不衰的特色呢?回答一定是文化特色。
图书馆应该不仅是文献信息的集散地,更是一个拥有历史文化的场所。太原市图书馆坐落在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岸畔,地理位置举足轻重。2014年太原市图书馆旧馆进行原址改扩建,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崔院士领衔设计,采用扩展、变形的设计手法和共享、绿色的设计理念,将包裹在新馆内的旧馆与新馆融为一体。新馆建筑外形风格独特、简洁优雅,采取南北走向、东西通透,既有自然采光,又有良好的通风;既可以欣赏到汾河美景,又可以凭栏远眺。远观图书馆外形犹如书架上互相靠拢的书本,又似沟壑起伏的黄土高坡地貌,寓意四库全书的厚重和历史文化的沉积,突出图书排列、层叠的建筑肌理,成为太原市一个新的拥有宜人园林景观空间的地标性文化建筑[7]。
图书馆建筑是一个时代精神内涵和文明特征的缩影,也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发展程度与高度的标志,更是社会文化的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图书馆建筑的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改变,馆内装饰中需要将精神与物质、实用与审美、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更需要将时代感和历史年代感并重,以达到提升图书馆整体社会形象、展现地域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3.1 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图书馆馆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将满足读者在馆内进行阅读、交流、自习、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馆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以及读者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尺寸关系和动静结合协调,合理配置馆配家具风格和陈设、区域采光与照明、馆内整体格调和色调的总体效果。
3.3.2 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 图书馆馆内设计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精神功能的要求。馆内设计的精神因素包括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通过环境来调节人们的情感,自然的融入整个图书馆阅读氛围当中。馆内不同的区域表达出不同构思和意境,发挥其在精神功能方面的作用达到使读者身在其中可以静下来、慢下来的效果。
3.3.3 符合地区的特点和民族的风格要求。 图书馆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标志建筑,由于所处的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各个民族的地区特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差异,所以馆内装饰设计也应当有所不同。以太原市图书馆为例,新馆内部装饰以“书宅大院,中式风格”为总基调,秉承中国书院和三晋院落风格品质,将城市空间、汾河景观引入阅读空间,用端庄雅致的阅览书架、桌椅和精致温馨的阅览灯具营造出典雅、静谧、休闲的空间氛围[8]。馆舍整体色调以北方城市的灰、白、青为基调,搭配古朴典雅的深棕色木制家具陈设,整体简洁大方,馆内特色馆藏区和文献展示区以山西的文献典籍、历史名人及地域特色命名等方式来弘扬山西文化,传承三晋文脉。
人类的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的,而只有图书馆是最广泛、最完整地保存记载着人类活动的知识和文化的典籍,也是历史长河中文化的积淀,这种积淀不仅仅体现为精神上的传统,更是实实在在的历史遗产。特色馆藏具有地方性、学科专业性、民族性、语言性以及特色数据库,它是图书馆在长期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过程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学科专业和地域特色的文献,是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中的核心馆藏,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和特色,也是这个信息时代图书馆参与竞争、交流合作、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太原市图书馆作为三晋文化历史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有义务和责任将三晋文化进行挖掘和保存。目前太原市图书馆馆藏国内外纸质文献资料总量145万册(件),其中,三晋文化地方文献3万余册;古籍近10万册(含善本近1万册),藏量位居省会城市前列;馆藏全国地方志6 000余册,全国县以上地方志的品种与数量在全国省会城市图书馆中名列第一。此外,“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民国时期文献总库·民国图书数据库”等珍贵的古籍数字文献数据库及海量共建共享资源,可为读者提供远程阅读。
2018年5月,在马克思200周年诞辰之际,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通俗化,太原市图书馆将文献整合、空间叠加,全国首创主题书房——“马克思书房”。马克思书房收藏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文献20 000余册,并开展一系列特色服务:定期举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系列研讨交流活动,马克思主义论坛;举办马克思书法、马克思生平以及马克思生活点滴等展览;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思想品德课外课堂,包括参观马克思书房、举办故事会、抄写诵读马克思经典语录等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课外教育活动,提供相关的文创产品,如“马克思明信片”“马克思书签”“马克思书包”、首日封等原创产品。太原市图书馆以马克思主义书房为阵地,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研究传播,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
在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就明确规定,全国所有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馆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2个以上服务品牌[9]。图书馆品牌化的概念首次被政府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把品牌概念引入图书馆领域,就是要在提升图书馆形象和服务的同时,区别于其他文献、信息机构,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和优势。对于图书馆来说,品牌即是特色。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及知识经济的时代,图书馆品牌建设成为城市文化新亮点。
对于图书馆来讲,品牌就是它的文化价值。品牌的塑造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统一的,需要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内涵,而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不仅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提升影响力、辐射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象征。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读者活动品牌,公共图书馆首先要有敏锐的眼光,看到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次要加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最后在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上发展活动品牌。以太原市图书馆的品牌活动——“书香雅集”为例,这个活动就是把特色空间与特色文献结合,以阅读创新活动为载体、以馆藏特色文献为支撑,在探索图书馆阅读推广空间建设过程中,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再造人文对话空间,整合本地资源,跨界融合社会力量,将小众的传统艺术再创新,开展“太图视界”“雅集大家谈”“指尖上的非遗”“零基础体验”“雅集沙龙”“太宝国学”“观四库,抄经典”等传统文化活动,形成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老少皆宜、互动性强的大众活动,用经典文化塑造图书馆精神内涵,使经典文化和馆内空间形成共鸣,迅速成了广大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殿堂[10]。该活动也获得了201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论文和业务案例一等奖。图书馆不能只将社会上的流行元素进行传播,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好、发扬好。随着“书香雅集”项目的推出,在太原市图书馆聚集了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固定群体,使市民在捧读诗书的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经典背后的魅力所在。
对于图书馆来说,读者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所有资源、信息以及软硬件的建设都要围绕着满足读者需求,以读者为中心,因此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提供独具特色、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将图书馆服务渗透到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图书馆的各项活动,提高图书馆服务品质的同时,形成图书馆独具特色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3.6.1 精准的阅读推广服务。 随着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往粗放型的阅读推广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读者需求,精准阅读推广成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点内容。图书馆基于用户数据构建的用户画像技术通过个体读者的阅读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身份之间的关联,对读者进行细分,挖掘读者的显性阅读需求和隐性阅读需求,针对不同读者提供个性化、智慧化的阅读服务。就线上而言,通过将用户画像与图书馆阅读资源画像进行自动关联匹配,实现个性化阅读资源的推荐和智能阅读指导的同时,并实时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在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的同时,将读者对图书馆使用的偶然性变为必然性,从而获得读者更加全面和精准的用户信息。就线下而言,图书馆可开展阅读推广的一对一阅读指导,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咨询需求。例如太原市图书馆开展的“星火故事会——儿童绘本阅读”,就是以高校志愿者为阅读推广主体,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为低幼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这种精准式、个性化的服务不仅能满足读者个体阅读需求,更能有效地激发个体读者的阅读欲望,在为图书馆阅读资源分析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的同时,也达到了最佳阅读推广效果。
3.6.2 精准宣传吸引新鲜读者。 在全媒体时代,要使图书馆别具吸引力,除了资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之外,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图书馆工作的宣传和推广也是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亿,占网民整体的94.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11]。新媒体全领域用户规模超过18亿,利用新多媒体来宣传推广图书馆服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面对这些庞大的用户群体,图书馆就不能采用主观视角的广撒网式宣传方法,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宣传,将阅读资源和有效信息推送到受众群体,减少无效资源的宣传信息对用户的打扰,最大限度地发挥宣传效果。
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全民阅读宣传推广的主要服务阵地,应坚定文化自信,打造特色图书馆,树立对地域文化的高度自信,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资源丰富、活动多样”的新时代公共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