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华
(麦盖提县实验中学,新疆 喀什 844600)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关于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提出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脱贫攻坚。
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呼和浩特绕城高速、110国道在恼包村交汇,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的东出入口和自治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呼-包-鄂-集高铁和未来的呼-张-京高铁均从村南路过。在实践调研活动中,笔者发现恼包村住宅(45栋)、幼儿园、养老院、便民超市、文体活动中心等新村容建设一应俱全,还建立了物流中心、智能温室和供热站等服务和生产设施。水利设施明显改善,安全饮水得到保障,用电问题全面解决,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恼包村推进“四化两改”工程,即硬化、绿化、亮化、文化为“四化”;“两改”是改厕、改气。另外,集中污水处理、垃圾分类、集中供热也全部实现。满足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宜居安居的需要,实现了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原生垃圾“零填埋”,获得了“自治区卫生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等称号。
恼包村村委会先行启动“农村粮油供应站”,该村每年两次给村民无偿发放米面油等,“低保户、五保户”等双倍发,被誉为“呼市地区惠民示范亮点工程”。失地农民人均能领到1 000多元的养老保险。医疗方面让困难群众费用自付负担大大减轻。2013年,恼包村就启动了大病医治救助及残疾儿童补贴救助活动。同时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四医联动”医疗救助模式,形成“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一站式服务体系。开展“百企联百村”,有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村民除了流转土地的收入等收入外,还能就近在园区和村集体产业就业。村委会立足本村优势,通过产业发展、移民搬迁、生态补偿和社会兜底等渠道,最终实现了原有贫困56户141人的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通过实施惠民项目、成立公司,带动群众发展民宿旅游和农家乐。针对贫困户开发生态护林员、美丽乡村保洁员、道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首先创新社会治理,要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积极推动群众身边问题的解决,探索由党总支组织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合接待群众工作机制,每月面对面听取或者实地走访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诉求,推动问题解决,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恼包村获得了呼和浩特市“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等称号。其次,让农民有获得感,通过“村两委”积极搭桥牵线、提供工作机会,促使村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小至日常保洁,大至工程施工的各项事务,都让村民们自己出谋划策或者直接承担任务。“工匠精神”在这里得到弘扬,乡村建设成功地摆脱了以往政府项目“干部干,群众看”的恶性循环状况。严厉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认真开展整治扶贫领域腐败、整治“雁过拔毛”式腐败、扫黑除恶、推进基层“三务”公开等专项治理工作,严肃打击破坏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厚植党的执政基础,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1公里”。但也应注意,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中应有较高的目标定位,要走出目前投入单一、层次较低、功能不全、定位不准、信任缺失、量度不易、渠道缺乏、监督困难等困境。坚持和完善乡村的村民自治制度,依法规范和科学引导乡村治理,构建和完善乡村治理的法规体系,发挥法治与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规范作用,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乡村是有文化的,农民是有尊严的。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农民群众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重塑了农村文化自信。恼包村村风民俗多体现为蒙晋文化,底蕴深厚,家戏、社火、抬阁等反映该村历史的文化元素在村文化大院得到了很好展示。二人台、秧歌、晋剧以及道情、社火码头调、蒙汉调等非遗应有尽有。文化大院激活了乡村新风,民俗展览馆、村史展览馆及新农村成果馆一应俱全。这些集思想道德建设、传承传统文化、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正成为乡亲们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随着村里健全了村规民约,良好乡风也在逐渐形成。恼包村村民在参与活动中找回了久违的对自己乡土智慧、劳动成果的那种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2019年7月,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表演在恼包村村南广场举办《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演出暨“千村示范,万村行动”活动,为当地群众献上了精彩传统剧目演出。将代表性产品整合包装设计,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既可以传承民族地区非遗文化,又可以起到带动贫困地区文化产业扶贫的作用。
恼包村成为大中小学提供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为学生们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宣讲等乡村实践场所。同时对提升农民理论素养的培养,解决“三农”问题及农村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融合,使先进理论与科研创新得以落地农村、落地基层,使恼包村的发展建设和治理理念得到有力的指导和更大的提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师生在此开展了乡村振兴调研。这些项目都是为了让有知识的新一代切身感受新农村的变化,鼓励学生们尽早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必将有力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高校也必将助推恼包村建设最美乡村的目标早日实现,实现文化的传承接力。
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支部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协作统筹、精准发力。通过抓实“基层组织联建、党员队伍联管、干部人才联育、党建资源联用、乡村振兴联促”五项重点任务,构建市直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长效化机制。恼包村建立了精神文明创建长效制度,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纳入其中。村里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合理制定了红白事宴随礼、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和报备等相关规定,还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树立文明乡风,村民文明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各级新乡贤队伍为骨干,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搭建起“星级户+大礼堂+新乡贤”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恼包村党总支依托地理位置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牢固践行新发展理念,依托乡村旅游、土地流转、城发物流园就业、农业观光园就业等措施,全村人均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五星级文明户”“六净两整齐”“十星级卫生家庭”不断涌现。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培训工作与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相互结合,并且与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提升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相结合,把培训贯彻工作延伸到每一个村支部,覆盖到所有党员。坚持支部书记带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恼包村党的建设工作星级评定为十星级。早在2013年就被评为“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和“呼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2015年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等。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新实践,乡贤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新时代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必须覆盖的新领域。他们在外创业成功回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带领着全村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在发展本村农业、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质、改善村级经济状况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运用“乡贤+金融”模式,调动乡贤支持家乡发展。通过组织本村有助农情怀的在外新乡贤拿出部分闲散资金,通过“新乡贤资金互助合作”助农平台,为中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恼包村充分发挥依托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呼和塔拉会议中心等项目带动优势,以及恼包国际会展中心落地的有利契机,大力谋划休闲观光、酒店住宿、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营造以“青山绿水,魅力恼包”特色旅游小镇的品牌效力,努力拓展区域功能与市场吸引力,全力打造一个集生态宜居、特色旅游、民俗餐饮、生态养老、休闲商务、影视拍摄、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化、智能化、人文化的新型综合性特色宜居小镇。让村民真正感受到获得感、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努力把恼包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