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花荣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环境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天气出现和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在提醒人类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努力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 “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环境教育既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有力抓手。威廉·詹姆士在他著名的 《心理学原则》中对习惯有着这样的阐释:“习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飞轮[1]。”人类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良好的教育,优质的教育可以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素养,对提升全民文明素养意义重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成长时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只有从小唤醒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行动中,在未来成为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有用之才。小学科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知识,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来看,小学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有着很多共通之处,抓住二者的共通之处,将环保意识、环保情感融入科学教育,在环境教育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对于提升青少年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如何抓住科学教学的内容与契机,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融入科学教学之中,需要不断探索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新方式,在培养青少年环境保护意识和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能力与行动力。
一是以过程为基础,全面提升青少年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索素养。小学阶段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科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知识。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实现了教学目标从传统的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到 “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转变[2]。从目标的角度来看,科学课程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课程内容,可以运用科学技能充分地理解自然环境,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关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课程中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 个板块都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比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共有环境内容32 课,56%的课程内容直接通过文字和图片形式来帮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伦理道德观。6.19%的内容虽然与环境教育无关,但为探究环境教育提供了知识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环境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要立足于课堂,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索的素养。
二是以实践为方法,大力提升青少年环境保护和科学探索的参与度和行动力。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依靠单纯的课堂讲授往往收效甚微,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采取探究式、体验式、实践式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环境保护的知、情、意、行、德统一发展。因此,将环境教育的方法与科学教育注重实验、注重过程和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早已经被引入许多国家的科学课程,学校要积极开展环保和科学探究活动,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引导学生开展温室气体效应模拟实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得出相应结果,进而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并设计活动让学生找到地球降温的方法。通过这种实验式和体验式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以点带面,用实验项目来带动开展多形式的活动。例如,针对节约用电,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告诉青少年节约1 kW·h 电,可以让1 个25 W 的灯泡点亮40 h,可以看10 h 的电视节目,可以让1 台家用电冰箱工作36 h。如果换一种方法,让青少年知道电是怎么产生的,发1 kW·h 电需要300 g 煤,全国每年原煤产量为36 亿t,但煤炭开采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产生大量的矸石山,污染环境,同时煤炭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扬尘污染。1 t 煤炭在储存、作业过程中每年会产生2 kg 的扬尘污染,每年36 亿t 的原煤产量将产生720 万t 的扬尘污染,而且煤炭发电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粉煤灰,对环境污染严重。通过这些具体数据,可以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节约1 kW·h 电就可以少开采300 g 煤炭,可减少煤矸石和粉煤灰对环境的污染,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减少污染,这样就把 “节约1 度电可以干什么”这个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概念,变成青少年自觉节约用电的行动,让节约用电的意识深入人心,提升环境教育效果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1)将环境教育和科学探索有机结合。将环境教育和科学探索有机结合,是提高青少年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中小学校应开发各种内容丰富、易于实践、环境教育和科学探索结合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2)提升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任务,是让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发挥应有价值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定时定点开展环境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培训,定期邀请相关专家为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纳入教师的绩效考评,建立奖励机制,对于表现良好、专业技能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3)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教育与科学探索仅靠学校的力量不足以发展壮大,需要整合各方优势,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政府可以为环境教育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学校、社区和科技馆是环境教育的重要依托,社会各界和非政府组织是有益的补充和辅助。因此,要推动多方协作,形成政府、学校、社区、非政府组织和科技馆五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模式。
4)加深环境教育实践深度。要注重环境污染产生的过程和治理技术的分析,从污染的源头入手,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通过主题性的实践活动,让青少年从内心知道环境保护和科技探索的重要性。例如,在进行节水宣传时,可以以“水循环”为主题,让广大青少年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了解水是怎么来的,怎么通过净水技术变成生活中使用的水,如何通过污水处理技术变成干净的水,流回到自然界,完成水的循环。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仅会让青少年了解到水的知识,也会通过各种小试验,让他们认识到水的珍贵和水处理技术的先进,从而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将节约用水从空洞的口号变成自觉的行动。
青少年阶段是培养积极意识与道德观、锻炼思维品质和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以科学探索为支点,以环境教育为内容,将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两者融合,不仅可以提升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索能力,还可以通过青少年 “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影响其父母及周边人群,进而提升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