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1-12-30 09:29李金东
科学咨询 2021年4期
关键词:成果科学探究

李金东

(深圳市龙华区书香小学 广东深圳 518109)

项目式教学模式主要是说,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用项目计划或若干个小的学习项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分析探讨、讨论、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会实现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但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本文就项目式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讨。

一、整合教材内容,开展适合学生的科学项目

在信息化时代,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有了一些创新和改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自信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能在一个小组项目中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学会包容。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内容,选择并设计出合适的学习项目,既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要给学生一定的启蒙[1]。

比如,学习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动物的一生”这一部分的时候,在“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这部分,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我的成长史”项目主题,让学生回家通过观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爸爸妈妈进行探讨交流,搜集资料、照片,在家长的帮助下,简单制作一个课件或一个电子相册,让家长发到班级群进行展示。一些同学做的是手抄报和剪贴报,把自己的照片剪下来,贴到上面,旁边附注了一些当时的情况。通过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大家都知道了蚕宝宝原来也是一点一点在父母的照顾下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再如,学习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2单元“空气与生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还设计了保护环境的项目主题,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想象,小明同学以“整理房间内的垃圾”为题,为自己的房间进行了一次大扫除,还有的同学“做一次小记者”,采访路人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还有学生当上了“科学家”,为解决生活中的空气污染想办法。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探索,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注重项目成果的展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了项目式的科学作业之后,老师也要专门拿出几十分钟甚至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项目成果,有的小组可能对问题的结论把握得并不清楚,所以教师可以在课上给时间让大家进行简单的探讨和总结,这样既能帮助小组成员掌握好问题的本质,又能锻炼全体同学的能力。学生在讲台展示实践活动成果时,教师要进行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成功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在科学项目式教学实施过后,教师也要重视项目成果的展示,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展示成果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成长[2]。

例如,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溶解”这1单元的知识时,我以盐放到水里为例,帮助学生完成将盐放在水里的项目报告。首先,在这个过程中,会探究盐在水中溶解快慢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比如,把相同的盐放到温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要快,同样的盐放到两杯同样温度的水中,搅拌的溶解得快,这样学生就能够总结出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水温和是否搅拌。之后,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拿了两个烧杯和一些盐,让探究这个问题的小组上台表演和说明。学生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每个人的小脸上都透着骄傲和自豪。之后我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评,让学生学会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通过他人的项目展现改进自己的项目结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让学生对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因素的认识更加深刻。从项目成果展示中能看出来,这一方法不但让学生拥有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科学教学活动中。

三、从学生的认知特征出发,明确项目型教学的目标

科学教师在展开项目式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大纲对科学教学的要求,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形成一些基本技能,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内容。在项目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细化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设计学生每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动力参与其中。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细化,这对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非常重要,能让学生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学习,这样能让学生快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和学习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3]。

例如,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单元“新的生命”这个单元的时候,我在讲解“种子的萌发”实验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了这次学习目标,让学生能通过对种子萌发的观察,探究植物生长和环境的关系,并能整理分析和推理这样的结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科学思维。种子的萌发需要时间,所以我在班级的各个角落都布置了不同情况的种子实验,学生每天都去观察。最后,有的种子发了芽,有的种子却没有,我们一起分析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这样进行项目式活动,并事先通知学生明确的目标,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核心素养。

四、增强研究性,营造合作探索的氛围

研究性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课程形态,同时也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会的一种学习模式,即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探讨,获得结论。在项目式学习中,这也是完成项目任务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状态参加项目活动,增强整个过程的研究性,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探究能力[4]。

我在每一次教学之前都会给学生发一篇导学案,里面既有学习任务,又有每一环节需要了解到的科学知识或科学实验,同时在导学案的最后会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关的素材。同时,我还组织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成果的环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评价的环节,营造了一种探究式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核心素养。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师进行项目式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整合教材内容,发展适合学生的科学项目,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氛围下提高自己的科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成果科学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验收成果
点击科学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科学大爆炸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