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教育中“五术”医学人才的培养

2021-12-30 09:29
科学咨询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教育医患

杨 成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西医临床教研室 重庆 400016)

医学教育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医学教育需要培养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要求医学人才要有“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中医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要适应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的培养。

救死扶伤的道术要求医学人才要健康所乐,性命相托,为人类健康奋斗终生。救死扶伤是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医德的具体表现,是每位医护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若世间有最美的职业,那一定是医务工作者,在这次新冠疫情严厉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挺在一线,连续奋战,体现了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彰显了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意志品质,张扬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我们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代代相传,护佑着中国人的生命健康,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1]。中医的实力令人信服。在国外抗疫战斗中,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大爱无疆,中医人代表张伯礼院士团队将抗疫相关材料翻译成英文共享给韩国大田大学、日本神户东洋医疗学院及意大利罗马一家医院,将“中国方案”中的中医药经验介绍给世界。

心中有爱的仁术要求医学人才要有医德高尚、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职业操守。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应该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医德。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真挚的问候时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高医德,钻研医术,秉承医风,勇挑重担”。高尚的医德应该是医生的灵魂,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其他职业者相比,具有更特殊的重要性。因为,一方面在医疗问题上,医疗工作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多少有些神秘和不可知,病人虽然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医院,寻找自己信任的医生,同意或拒绝接受某种治疗等。但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医学知识不多,对某些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不了解,对一些手术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不了解,对经治医师在医疗他那种病的实际能力甚至医疗作风不了解,对自身的病变情况及其后果不很了解,都可能导致病人及其家属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在一些急重症情况下就更不用说了,往往病人和家属都已根本没有了商量和选择的余地,甚至病人已丧失了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医生治疗所用药物,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商品,但由于它和人的健康和生命紧密相关,因而被称为“特殊的商品”。乱用药、用假药不仅是谋财,也是害命!如此可以看出医德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的特殊性[2]。医疗工作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一切临床医务人员必须时刻自觉地以高尚的医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那就是全心全意地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我们在教学中要求作为一个临床中医师,单独工作的机会是很多的,时时处处都应该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要求自己。比如,对新入院的患者收集病史时是否做到了系统全面,重点深入;查体时是否认真细致,不漏掉任何重要体征;开医嘱时是否仔细考虑如何最有效地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医嘱不恰当时能否勇于改正;进行诊治处理时是否千方百计减轻病人痛苦和注意操作准确性;平日巡视病人时一丝不苟地注意病情改变,考虑对策,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遇到危重病人抢救时自觉积极参与;在做心肺复苏时,不装模作样图省劲,而是真正把每个动作都做得确实到位。这些都不仅是技术问题,它无时无刻不是对自己医德水平的检验。生命大于一切,治病救人,不忘本分,让医学人才真正深刻体会践行心中有爱的仁术。

知识扎实的学术要求医学人才学养深厚,敢于创新,破解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医生“济世活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普救苍生”,要完成这些使命必须有深厚的学养。在第一课堂上,积极学习并掌握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第二课堂上把在第一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应用到学术科研活动,在第三课堂上,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提升医学人文素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建立中起过重要奠基作用,对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做出过巨大贡献,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在医学教育中加大经典知识的教学,要求医学生要熟读背诵中医经典,方剂。进行中医经典,方剂知识比赛,辩论,让医学人才做到中医精华经典知识的学习传承。中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们更要有创新的意识,探索的精神[3]。教学上,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创新科研知识的构建传授,在每个专业都设立相关课程,培养医学人才的创新探索意识。另外,在中医教学中主动创新教学方式。2020年10月14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作了《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讲话,“推进学习革命,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形成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的高等教育云服务体系;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应用;形成‘互联网+医学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医学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我们要深刻理解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主动使用VR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中医VR虚拟仿真外科辩证换药实验。学生在中医外科换药学习中,处在虚拟的医院,外科换药室,借助跟踪球、头盔、感觉手套等现代技术不断练习,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中医外科学内外治法,中医外科辨证换药等基础知识。还可以在显示器上重复模拟中医外科诊疗操作,完成复杂的诊疗方案设计,寻找最佳诊疗方案。学习完成后又在虚拟仿真医院环境下进行考核操作。真正做到在创新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才学养,培养创新探索精神。

本领过硬的技术要求医学人才水平一流,方法娴熟,技术高超。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又是一种特殊技能的掌握者。古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手术刀”,其中手术刀就是指医生的医疗水平。在医学知识突飞猛进的今天,医生若不能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看不懂ETC,磁共振等医疗诊断手段,不理解介入治疗等先进方法在中医临床的应用,给病人的健康能带来福音吗?能适应医学现代领域吗?医生的学识水平与医疗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病人的健康与生命。医学知识和医术水平高者能迅速诊断出病情并对症下药,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延长病人生命。而医学知识和医术水平低者,不但不能及时准确诊断出病情和对症下药,甚至会经常性诊断错误,以致贻误病情,造成病人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比如,在临床一见病人有发热症状,就一味地用抗生素药物,殊不知有些病人发热根本不是细菌引起的,用抗生素根本没用,只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更有可能延误病情。所以,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必须对医术精益求精,用渊博的医学知识和过硬的医疗操作医术水平造福于患者。

方法科学的艺术要求医学人才有情有义,有亲情有温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俗话说“医者父母”心,一名医生应该对病人充满热情,处处关爱病人,能换位思考地去关心病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能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医疗服务[4]。医患关系是最和谐的社会关系,随着医院发展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医疗呈现繁荣景象。一方面“超前医疗消费”“高档病房,高档检查,高档药物”“人机化”严重,“经济化”突出;另一方面,病人中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风貌各不相同,其中绝大多数是普通的社会成员,也有在自己岗位上做出较大贡献受人尊敬的知名人物,但有时医生也会遇到个别表现不好、品位较低,甚至故意“找碴儿”刁难的人。上面两种情况使医患关系出现了新的情况,使医患关系成为了极其敏感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新情况,首先医务人员要自律,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做好向患方告知,与患方沟通的工作,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及时化解纠纷。其次,坚持医学人才荣辱观教育,缓解医患双方的对立情绪,树立医学事业的神圣感和崇高感。在医疗活动中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不但能使医疗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可以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这样才能使有情有义,有亲情有温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现实。

中医教育要适应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把中医药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让医学人才真正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健康奋斗终生,把医学教育这件人命关天的大事干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教育医患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