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东 孙海霞 张 环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咸阳 712082)
随着我国三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知识更新频率的不断变化,各行各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仅应用学校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下,当代大学生必须形成综合性的能力、素质。
2020年,广大师生都开始投身“线上教学”实践,纷纷在多种平台及其组合应用的环境中开展线上教学,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习通、雨课堂、腾讯课堂、对分易、QQ、微信等[1]。线上教学强大的灵活性、跨时空性,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灵活、便捷。更为重要的是,线上教学活动能够克服疫情期间“师生异地”的问题,使学生在参与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律性和主动性。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备受青睐。
虽然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相对于中小学生已经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教师的引导工作在大学生线上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能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仍然需要担任设计者、组织者、资源提供者、指导者、监督评价者、激励者等重要角色[2-4]。
在现阶段的线上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只是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来替代传统的授课模式的话,是不能达到“课堂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实现教学改革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的。如何借助“线上教学”实践的东风,转变教学风格和传统理念,采用科学的教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是一个非常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自主学习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5]。因为研究者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所以,“自主学习”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从广义角度来讲,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能够推动学生独立分析、实践和思考的学习模式就是自主学习模式。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当代大学生仍然以院校课堂为学习的主要场地。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导及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学习发展需求自行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构建学习评价机制的方式称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丰富、灵活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中,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利用多种电子终端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近年来,自主学习应用研究着重围绕信息技术背景下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移动终端开展。
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模式及院校环境是影响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三项重要因素。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中,很多专业课程教师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一直采用理论知识灌输的方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知识应用能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不仅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提升,让专业课教师发挥教学引导的作用。
这种教学身份的转化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碎片化、多样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脉络,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整体性认知。其次,大学生在信息平台上开展自主学习,不可能一点就通、一学就会,势必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而网络自学平台往往缺乏疑问互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和重难点讲解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最后,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自律性仍然需要教师的培养与维持。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平台构建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有了基础教育阶段积累的学习经验,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和自我发展水平较之中小学生有明显提高,已经能够进行更好的自主学习。同时,高校的课程设置和作息安排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提供了更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但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受教师“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过深,往往学习较为被动,自主学习意识较淡薄。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仍过于依赖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其学习行为模式。如何推动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大学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课程主导者,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的资源提供者、指导者、监督评价者、激励者,有责任、有义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化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笔者从教师的视角,就“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两个维度谈一谈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些设想。
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对立的,也就无所谓谁才是“中心”。师生双方应该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为完成教学活动而努力。笔者认为,近年来,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创立并积极推广的“对分课堂”在课堂革命方面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课堂时间上的“对分”,即一半时间交给教师教学,另一半时间交给学生自学。
“对分课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教师课程讲述(Presentation)、学生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又被称为PAD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不设置学生预习环节是因为考虑到大学课程专业性强,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预习的效果也就会千差万别,不但不利于课堂教学,反而会加大达成教学目标的难度。此外,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课程相关问题。在这个前提下,教师的课程讲述与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框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也能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充分满足自主学习需求,把学习自主性需要上升为一种“权力”。而且,高校大学生在“对分课堂”模式中可以提高课程参与度,并在教师指导、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获得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技巧等隐性知识,实现大学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在当前的高校专业课程考核体系中,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判断标准一般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既取决于日常的知识积累,也取决于学生的临场发挥和教师的考试内容设计。这一评价模式的精确度不够。此外,有些学生认为部分专业课程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响,对这些内容的兴趣不大。同时,由于自身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时间不足,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想获得最佳成绩。有的学生想尽可能获得更高分数,有的则只要及格、通过就好。因此,笔者认为,课程考核应该强调“学习过程”的成绩,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使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评价及课程考核模式,保证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有一个能保障自己发展的学习规划,让学优生能够更进一步。因人而异的考核措施和精准评价规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力。
现在,在线学习平台基本都具备后台学习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如学习课件的数量及时长、讨论发帖的数量及跟帖数、作业完成情况等,并提供各部分数据在成绩中的占比设置。这样,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学生的“学习过程”成绩,并将其作为激励学生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实时查询自身成绩,了解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通过良性竞争,培养学生自主性和追求进步的心理,便于专业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多元化考核是一种弱化传统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的综合考核机制,既能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又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地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精准扶贫”。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兑换奖励分获得免试资格。奖励分可以由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线上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创新等方式获取。具体来说,这一措施的实质是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高低。学生如果能够在线上线下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分数,如积累至80分及以上的,即可获得期末考试免试资格。
2.通过兑换测试分获得免试资格。在实际的自主学习平台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不同的专业课程设计每学期8~10次不等的测试。比如,10次测试的总分为100分,如果学生能在测试中累计得到80分及以上,即可获得期末考试免试资格。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照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是否参加期末考试。如果学生选择参加期末考试,那么,教师就可以选择期末成绩和累计成绩中相对较高的一项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
这样多元化考核的设计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学生如果没有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内化、吸收知识,就很难获取奖励分数;如果不能主动完成日常的课程测试(即课后作业),那么,想要获得测试分数也比较困难。此外,线上教学平台的讨论区是一个师生、生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场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内容,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进行“精准扶贫式”的帮扶、指导。同时,基础好的学生可通过回答其他同学提的问题获得奖励分。这又将有助于形成生生互动的自主学习氛围。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点梳理的准确性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分课堂”的5个环节如何形成有机整体,时间、空间如何划分,“多元化考核”如何设计和实施,能否得到学校教务部门等的支持等方面的新探索,都需要广大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尝试和完善,形成适合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