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中杰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财经商贸学院 甘肃兰州 730300)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共性,即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品质与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的任务。同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其教育教学具有定向性、实用操作性及专业性的特点。因此,充分认识体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使高职院校在完成普通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开展职业体能训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体能的提高,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在高职体育课程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符合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根据社会对职业发展的需求而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各种专业和门类贴合度比较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专业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求人才具备足够的体能和精力,可以应付职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因此,职业体能的概念和内容应运而生。职业体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高职体育教学是学生体能训练的主要课程,是学生技能培养的关键。将职业体能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符合专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体能要求的力量、适应能力、速度、耐力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帮助他们储备足够的体能和精力,应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社会对高职学生要求比较高,除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以外,他们还需要有与职业技能相匹配的体能,以便有足够的体能完成日常工作,提升个人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职学生应积极提升个人的体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从而更好地融入具体的工作,快速适应压力较大的工作环境。同时,体能训练为学生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心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高职体育课程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体能,帮助学生获得职业发展中的优势。职业体能训练非常重要。从近些年企业招聘的情况来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广泛,对职业体能方面也有所涉及。有的理工科专业相关的岗位对学生体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在高职体育课程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适应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此外,在高职体育课程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可以进一步丰富体育运动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职业体能训练融入体育教学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进一步突出自身的特色。教师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同专业的需要,开发不同的校本资源。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学生职业体能训练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专业的学习需要,做好体能教学设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提升个人体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中的压力和对体能的要求。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来讲,体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想在高职体育课程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就应不断丰富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与学生职业相匹配的体能训练内容。高职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体能素质就有要求。但传统教学理念认为其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没有考虑到体育习惯和职业体能的需要。因此,高职体育课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丰富课程内容。首先,高职体育教师应切实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做好具体的课程优化和校本开发,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体育教学计划。比如,对文科类的专业,包括会计、设计等需要久坐的专业,教师应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对理工科的专业,包括汽修等需要一定的体能或对身体局部力量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教师应给予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训练,帮助学生尽可能提升个人体能[2]。其次,高职体育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形式[3]。将职业体能训练融入高职体育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确保课堂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将职业体能训练融入高职体育教学为传统体育教学带来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更多的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运动的质量。总之,在高职体育课堂上融入职业体能训练时,教师必须丰富传统体育课堂内容,重新设计现有的体育课堂,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做好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教师要在高职体育课程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就应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4],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因素,二是教师因素。教师应就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对职业训练持有何种态度、职业训练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了解高职学生对职业体能训练的态度和参与兴趣,了解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形式和内容的要求。这样的评价方式能整体呈现教学情况,为教师在高职体育课程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提供发展的思路。高职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有限。从现有的高职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均为高中生升学而来。而高中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体能锻炼比较少,体质比较差[5]。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体能运动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体能评价策略。同时,部分学生来自军队。他们的体能比较好,教师就应提高其体能训练指标和评价标准。在提高体能训练指标和标准前,教师要做好调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体能要求适当调整,如工科、理科的体能训练指标要高,而文科类的指标低一些,但旅游类专业的体能训练指标要高一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体能训练的价值,为各专业的体能评价奠定基础。另外,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评估教师对职业体能训练融入高职体育的积极性和教学设计的思路,了解教师在高职体育课程融入职业体能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否制定了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符的体能评价标准。教师在制定以职业体能为基础的体育评价标准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完善评价机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体能情况和职业体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确保学生的职业体能训练落到实处。体育教师是体能训练的发起者和指导者[6],在评价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体能的基础,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训练能力,帮助学生快速达到体能训练的目标,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体能训练中自己制定目标,推动自我发展,提升个人发展的能力。总之,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高职体育的教学特点,根据学生职业体能要求,合理调整和优化考核评价标准,既要考核学生常规的运动能力,也要考核学生的体育习惯和体能,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职业体能训练为高职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做好职业体能训练工作。根据职业体能训练的内容,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积极构建起基于体能的教学模式和特色高职教学体系。在编制校本教材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职业体能相关的知识理论重新设计和规划。高职体育教师应结合体能训练的实际情况,打破常规,寻找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篮球、排球、田径等运动,并融入反应力、耐力、力量、身体协调性等训练内容,突出体能训练的价值,帮助高职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体能。此外,教师要结合体育实训情况进行指导,利用周围常见的体育设施安排体能训练,帮助学生加强体育运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课外体育运动能力,使其学会利用周边的设施进行健身活动。高职学生的专业不同,体能训练的内容也应有所区别。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不同专业,合理选择体能训练的强度。一般来说,文科类的专业职业体能训练要求比较低,而理工类的专业职业体能训练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设置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强身健体的原则,做好不同专业的强身健体计划,实现特色高职教学体系的构建。体育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在特色职业体系构建过程中积极做好对各专业的调研工作,了解各专业的职业体能发展要求和企业招聘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尽快构建基于职业体能的特色高职体育教学体系。
职业体能训练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但从教师角度来看,体育如何与职业教育联系依然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点,也是教师教学思想转变的重点。高职体育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并不适应以职业发展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因此,教师在将职业体能训练融入高职体育课堂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做好自己和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对学生而言,他们需要认识到职业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了解高职体育课堂融入职业体能训练对自身发展的帮助。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学生在职业体能训练过程中,可以快速将职业体能的内容与自身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了解体能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工科类学生而言,未来的工作岗位大多带有体能上的要求,通过体能训练,他们可以快速提升自身能力,达到应聘企业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在高职体育课程中融入职业技能训练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体育教学思路和模式转变的重要契机。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模式与学生身体健康及职业发展结合,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目标,积极探索符合高职体育课程发展实际的职业体能训练教学模式。
在高职体育课程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非常重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做好课程教学研究,不断提升体育教学个人能力和水平,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好职业体能课程开发和设计,调整自身体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帮助高职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提升个人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