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思政课校际合作探究

2021-12-30 04:54定光莉
科学咨询 2021年23期
关键词:校际双一流一流

定光莉

(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思政课校际合作的必要性

学科建设离不开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方案指导“双一流”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体包括:2015年10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2月《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2018年8月8日, 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政策措施展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之间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普遍面临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任务。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提升,亟需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坚持改革驱动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校际合作是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时代的一种办学模式趋势。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下,不少地方建设了大学城,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增加,高校办学类型规模、层次、模式逐渐多样化。“双一流”建设中,高校是主体,合作办学有利于汇聚各方优势,为思政课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才添薪助势。高校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办学质量,改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和办学模式。高校合作按照功能与性质可划分为资源互补型、战略联盟型、对口支援型。[1]这有利于将思政课打造成特色学科。校际合作融高校内生动力、学术共同体动态性、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一体,可加快构建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

二、思政课建设校际合作的事项

合作办学从几个层次对合作各方高校提出了要求:一是要有合作办学的整体思路和规划布局,双方就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协商,做好信息对称和工作量对称,建立信任基础。学校、学院、学科领导班子对于合作办学应形成专门领导小组。二是出台合作办学的各项制度和要求,明确双方的投入和产出,建立起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建立全面的利益协调机制,就是要充分调节利益分配、利益约束、利益保障等,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2]三是操作层面的实施方案。

(一)整体规划布局

教育理念方面,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把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现实转化成果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课堂中去,使课程、资源、力量同向同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优势。在国家统一发展背景和要求下形成一致的、标准的思政课办学理念,例如,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方面统一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上面来。立足于学科的同步性和关联性开展教学和科研创新,教育内容跟上时代节奏和知识更新。

教育方式方面,可结合松散和实在。松散指学生的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对象多样化;实在指明确的培养目标、完整的培养体系、健全的培养手段、充实的培养内容。教育方式由单一走向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专业的社会发展状况和行业发展水平,与社会需求接轨。

合作的着眼点方面,可以是物质环境和设施基础、制度建设、人文环境。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景观人物方面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人文氛围有助于其形成包容、活泼、开放的心态和人格,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丰富的学科研讨小组、社团、讲座、研讨班、会议、学术活动给学生的相互认识和意见表达提供了更多机会,有利于形成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术氛围,使学生收获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制度建设方面

首先,建立定期、常态化的互访、回访和经验分享制度,双方互派学生和老师到合作方体验、磨合、交流,促进与外界的交流和思维的开拓。建立共享制度,包括教学实习基地共享、图书电子资源共享,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共同策划打造,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知识吸纳能力。营造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实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学习方法吸收不同方面的知识营养,结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养成学生的自主独立、创新突破的学习能力,符合“双一流”建设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目标。双方可建立学分互认互换制度,统一的奖惩制度。

其次,配套物质支持和经费投入制度。鉴于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可考虑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需求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情况而不是学校身份下拨经费专款专用,以积极筹备和实施学科建设的长短期规划,争取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的投入,以改善学科基础设施条件与学生培养环境。

最后,教师人事制度应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上升规律。科研制度应符合科研产出规律。人事制度支持给予教职人员发光发热、各展所长的机会。完善教职、挂职、客座等教师职称认定办法与制度,为教师提供与身份相配套的待遇,使马克思主义学科在人员数量、职称职数、教学活动经费、科研项目申报、聘任和考评等方面都有科学、清晰、明确、合理的制度作为支持。尤其是,校际合作会自然地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应根据教师所做的贡献相应地给予合理的报酬。

(三)操作层面

培养人才方面,高校应明确主体责任,把学校的整体建设和思政课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挖掘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多方协同;响应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应根据合作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规模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为了最大程度地指导和服务学生,合作高校可建立思政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硕博的联合培养方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调研、竞赛、社会服务等。本科生培养方面,可允许学生辅修第二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按国务院学位办印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可设多个专业和研究方向,保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的设置。按照学校层次、类别,不同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各有侧重,例如,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为主,适量发展本科教育;综合性大学以进行本科层次教育为主,适当承担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落实重点在课程设置上。

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建设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者。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升思政课质量,关键在教师。学校可借鉴名校师资队伍配置经验,分阶段努力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年龄学历职称层次合理、学源结构和知识结构完备科学、专业素质过硬、教学水平普遍认可的团队。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培养优秀师资尤其是杰出的青年人才,在师资队伍筹备方面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二是学校可互派师资上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建立合作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专家信息库,表明专家(包括学校、研究方向、已完成课题、正研究课题等)的特长领域,聘任对方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学生可针对性请教教师,教师可针对性指导学生,使学生从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思路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给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方面,合作备好思政课。思政课是一门时代性政治性非常强的学科,内容广博并不断更新。合作学校共同备课,分享教学技巧与师生互动经验,把握课程的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设置、改革和完善,探寻学生喜爱、受益、受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能充实教学内容且有利于打造精品课。合作学校可利用大数据、新兴教学软件和平台等工具整合和开放两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小学期、暑期班、在线共享课程等,实现师资、信息、课程的联动互通,学生可跨校选课;同时,设立教学研究机构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平台和人才支持。学生听不同教师的授课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并从专业水平领先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训练。

学术共同体建设方面,建立学术组织,可由一校或几校牵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协同创新中心,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平台,实现学科结构布局的优化协调和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合作学校可围绕地方战略和地方发展进行科研基地、智库建设,围绕重大课题深入一线,实地调研,集中攻关。有多项具体工作可做:第一,编撰教辅资料、打造合作科研,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第二,设立合作高校师资培训制度,资深教师或退休教师可被聘请为教学科研顾问,最大化和继续发挥优秀教师资源的作用;第三,开办名家讲座和举办学术论坛,分享交流学科最前沿的动态和最先进的思想;第四,编辑出版合刊,在高校学报的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类刊物建设,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交流宣传阵地。

三、成果评价

结合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评价校际合作的成果与成就。共创“双一流”成效考评方面,应核算“双一流”建设成果,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学科产出成果,三是是否形成重大影响。高校要发挥“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各类专家组织对合作过程的督导作用,对合作中暴露出问题的诊断,合作机制和产出的评价,并根据现有资源调整方案范围和力度。校际合作的深度、广度,建设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满意度,高校及学科专业在合作后的知名度、排名、评价等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评估教学配套设施、方案、质量,如专业排名、教学管理排名、教学活动数量时长、精品课程建设认定,优秀毕业论文数量,科研项目和成果数量质量。高校可设置多重指标,如学生成绩、学分有无提高,科研成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有无增加,学科群交叉融合水平是否提升,就业是否好转,是否形成成熟模式、整体效应和社会影响等。并且,高校要对取得的成果加以宣传报道,吸引更多招生。

综上,校际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宽松、开阔、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给老师提供了教学科研的互鉴平台,扩大了知识传播半径,对高校整体水平提高和思政课的层次提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校际双一流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体育专业学生多元化培养的校际联动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