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臣
(吉林省通化县第七中学 吉林通化 134100)
通用技术作为培养设计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课程,和大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下,高中各学科教学内容、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同时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寄希望通过课程技术教学提升学生技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基于此目标的实现,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的融入生活资源[1]。
以生活为依托开展通用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保障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总之,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教学优势尽显,具体特点表现如下:
从本课程名称来看,通用技术课程最突出的特征便是设计性。在社会的发展下,设计在大家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家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设计都是通用技术课程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利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的名字“通用”体现了这门课程的普遍性。因此大家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与本课程的内容有关,因此通用技术课程便具备了实用性特征。因此,教师可以搜集生活资源开展教学,以训练学生,强化他们的生活感悟和体验。
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而产生的。人们生活水平之所以会不断的提升,是技术革新发展的结果。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强化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的创造性特征,通过有效方法的推动将课程的创造性价值发挥到最大。
实践性是通用技术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具备操作性特点。如若在实际教学中,一直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缺乏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最终只能“纸上得来终觉浅”,无法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但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作用于实践,则可以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将生活化资源引入到通用技术教学中来,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课堂交流与互动可以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可以将社会生活和大家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助力通用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2]。基于此,文章对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开展实践,以提升他们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开展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特点,通过对生活事物运用到的技术开展教学,以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教学粤教版知识点“模型和原型的制作”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展示学习用品的构造、制作过程,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在课堂交流中完成理论知识作用于实践的教学,相信在静态向动态转化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生活常见案例开展教学,通过立体化教学的开展,在显而易见的生活事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开展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挖掘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体会物体结构特征、属性,以在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同时,提升学生认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比如在“控制与设计”本节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学校的音乐铃声”这一案例,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指导学生做一台可以自动控制铃声的“闹钟”,相信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唤醒学生的探索欲望,可以最大的限度的激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以助力学生探索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
任务驱动作为实现学生有效探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任务驱动下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按照一定原则开展,以逐步的推进。尤其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将教学目标有序的融入任务中。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体验,还能激活课堂氛围,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生生的距离,为学生通用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做好坚实的铺垫。
另外,在高中通用技术学习中,教师还必须抓住本学科内涵特征,然后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行深入挖掘。同时,教师还要鼓舞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深挖生活中用到的通用技术,以让学生认识到通用技术的实用性,最终实现学生对通用技术的感知。
利用生活化资源开展通用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实践力,并让他们明白了技术和生活的联系,对培养学生观察力、生活实践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以助力学生更加全面的提升与发展。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学理念引导下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生活化资源的引入,并将其和通用技术内容结合起来,以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提升学生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并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文章的论述能够给相关工作者以参考和借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