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露露
(重庆市鱼洞中学校 重庆 401320)
在素质课改背景下,对高中的语文教学有了新要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思想观和道德品质的建设。思政工作的主体不只是思政教师,而是所有教育从业人员,最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因此语文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授课期间,需要深入贯彻思政教育目标,合理搜集相关的思政资源,并将其规范有序的贯彻和应用到语文课堂上,从而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掌握丰富的思政内容,让学生能够在道德观念和行为品质上进行有效规范。
随着素质课改在教育领域逐渐获得深化落实,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调整和转变,教师需要在注重高中生文化教育的同时,强调其思政品质的规范性建设。认识到思政教育渗透并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并制定具体的育人目标。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当中,所呈现的教育发展意义十分突出,能够助力高中教育事业向着素质课改方向实现深入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改善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保证课程中所包含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拓展语文课教学的覆盖面,让学生在掌握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促使学生端正自身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教师要注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在高中生的成长道路中,英雄所具有的榜样标榜作用十分突出[1]。语文教师在实际授课期间,将英雄的事例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英雄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形成正确的认识,建立正确的荣辱观。
在进行必修四第四单元的授课时,可以搜集与廉颇、蔺相如、苏武等人物有关的素材,就其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提炼,然后渗透给学生。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英雄为标榜,建立良好的品质素养。
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激励,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品质素养。让学生学习典型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反思,摒弃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建立良好的思政品格,助力学生的素质品格实现全面建设。
在发掘典型人物案例的过程中,教师需注重生活资源的发掘与整合,让学生能够形成更加直观和生动的认识。如围绕《热爱生命》组织教学期间,可以将生活中身残志坚的人物案例进行整合与呈现,加深学生情感领悟。
对于高中生来讲,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对祖国的山河形成良好的情感认识,能够对民族的自然环境产生独特的情感,在良好的自然环境熏陶下,产生敬畏之情,建立起良好的爱国意识。教师需以思政教育渗透为目标,在课程常规内容教学中,加强民族自然风光素材的搜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中领悟所包含的内在情感,使其精神品质得到熏陶。
在讲授《滕王阁序》期间,教师需关注自然资源有效发掘,展示现实生活中滕王阁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联想,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2],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明确具体的授课目标,认识到中华文化在学生思想观引领和建设中所具有的助推作用[3]。通过文化的整合与渗透,让学生能够懂得热爱祖国,并建立起良好的民族精神,彰显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进行课外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内涵,强化自身的爱国意识建设。
在进行《陈情表》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李密在尽孝方面所呈现的情操与品质进行自主分析,组织学习“乌鸦反哺”与“结草衔环”的故事,进行经典传颂,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下传承尽孝、报恩的美德。
语文教师需要更新育人思想,在开展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地欣赏名著,在此基础上组织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分析和掌握作者所渗透的思想观念,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自我思想意识和行为态度的有效规范。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文教学在思政教育有效实施方面具有突出的助力作用。在开展语文授课期间,教师本着思政教育有效渗透的原则,引导学生养成搜集实例的习惯,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实情感。
依前所述,思政教育在语文课教学中所呈现的助力作用十分突出,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让学生在掌握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够在具体的行为品质上实现有效规范和建设。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深入贯彻思政教育,并从不同层面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