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合
——以地貌的观察为例

2021-12-30 01:53:14武玲珍
科学咨询 2021年35期
关键词:德育素养教学

武玲珍

(重庆市鱼洞中学校 重庆 401320)

德育教育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下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品质与德性。在学科教育中加入德育,既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养成优良的道德素养,为国家培育合格的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要求是非常契合的。地理课标中明确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四章《地貌》,课标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2—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征。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人类的各种活动的发生总是基于一定的地貌,不仅被不同地貌特点所影响,也在地貌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地貌的观察》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人类生存发展和地貌的关系,对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和德育教育联系密切。

从备课环节到课堂教学,通过“教学目标,乡土地理,教学课堂”等多种途径,在地貌的观察学习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地理素养和德育素养的形成[1]。

一、以德育为前提,明确教学目标

在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他们互相联系,融为一体[2]。

《地貌的观察》,学习任务是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能够在野外实地观察和描述2~4种地貌,学会描述地貌观察的主要特点。教学重点包括地貌的类型,识别地貌的方法,如何在野外观察地貌,以及地貌观察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描述地貌观察的主要特点。这节课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在大家常见地貌景观中发现科学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树立尊重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理念。

二、以云篆为主题,突出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教学,是从微观角度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是学生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地理,带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通过认识家乡的地理变化,了解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感受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需要[3]。

《地貌的观察》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我选取的大家生活的城市——重庆,重庆是座山城,其市区主要分布在由数十条平行褶皱山岭组成的川东平行岭谷,而鱼洞中学校旁边的云篆山就是其中的一员。如果定位到重庆市的山地,范围还是很大,学生也不一定都了解,而云篆山就在学校旁边,也是学校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每年野外拉练的地方。以云篆山作为这堂课的结合点,展开《地貌的观察》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成才后用自己的力量为美丽家乡添砖加瓦。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体现。

三、把握课堂教学,贯穿德育思想

地理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比较直观的办法是在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的融入道德观念,实现二者并行的教学。这种方法可以使德育教育和地理学科教学深度结合,实现育人作用,提高学生德育水平[4]。

(一)贴近生活,让德育更近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所学内容亲切、形象,便于理解运用,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在导入新课时,为了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我选用了重庆山城成为网红的热门景点的视频,凿山而造、灯火辉煌的洪崖洞;横跨江河、头晕目眩的立交桥;穿楼而过、开往春天的轻轨;还有火辣诱人的山城火锅和美女。这些都是大家身边的,又感兴趣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高度是地貌观察的首要内容,分为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为了让同学们更感兴趣,在计算相对高度时,我采用了鱼洞中学校和云篆山山顶的高度来计算其相对高度,这样能让学生有真实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在牵强附会。我们在野外如何得知云篆山的高度呢?这个问题估计很少有学生想过,通过学生思考测量的方法,再引出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极大提高,对增强民族自信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立足实践,让德育更广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地理智能、地理技能及意志品质相融合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情景中,学生通过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分析、理解人地关系。

在野外考察中,我们发现地貌对人们从事的农业也是有影响的:坡度陡,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合发展林业;缓坡或平坦的地方,土层厚实,适合发展耕作业;地势低洼,水源充足,宜发展为鱼塘、种藕。而在重庆地区我们发现,有些坡度较陡的地区也种植了农作物,通过《地貌的观察》这节课,学生认识到坡度大于15°的地区,发展种植业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这样加强了学生对环境观的正确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德育是教育的基石。步入社会,学生不仅掌握需要的知识储备,还应当具有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人格品质。而新课改中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便是人地关系。这与德育教育是十分相符的。在地理教学中加入德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育合格的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德育素养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