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羽
(成都市锦江区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学校 四川成都 610066)
初中数学知识难度比较大,对于数学基础扎实、接收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与轻松;但是对于基础差、接收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无法适应教学形势的新的发展变化,也很难有效改变数学学习差异比较大的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积极采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而分层教学法就是极好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多种教学资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提高教学有效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1]。那么,在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探索分层教学的模式呢?
学生的群体力量是非常关键的,而整体能力的提升也尤为重要,只有根据教学任务巧妙的设计分层目标,才能把握教学的灵魂,促使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研究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明确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向,科学化的进行安排和设计,有意识的发挥学生在分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地进行课程的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整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分层效果。如:针对A类学生,他们体现出来的往往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而针对C类学生,他们中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已经掌握了知识点的,只是在考试中不拿分,对于他们而言教学目标的设置决不可揠苗助长,而是应稳扎稳打,强调知识点的落实,保证把课堂上讲的东西弄懂弄透,并且提高做出的准确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例如,在讲授二次根式的乘除的习题课时,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A类学生:熟练运算,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加快运算速度,不在基础题上浪费时间;B类学生:同样类型的题不允许做错第二次;C类学生:提高做题的准确率,稳扎稳打。这样一来,目的明确,层次清晰,学生们都拥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学习有了梯度,指向性更加明确。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通过分层教学的模式来加以拓展,这样一来才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以发挥学生的优势。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研究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问题的设计,不断的探索分层教学的艺术性,并展现其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对不同层次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思维的引领下,得以全面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为学生成功的开启主动学习数学的大门[2]。比如,教师在八年级上册第十章“数据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现出一张条形统计图。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能够在统计图中观察到每个数据信息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并选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动用自己的智慧,将这项数据在总体数据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出来。随后,教师还要提问这类学生是否了解条形统计图以外的统计图类型,并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将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绘制。而对待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则需要降低提问的难度,仅要求学生将条形统计图的组成部分及每项数据代表的含义讲出即可。这样的提问方式才是具有实际价值的。学生能够通过在全班面前回答问题而增长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内心也会有一种自豪感。
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确保分层教学模式的高效落实,必须通过分层评价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要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到深度学习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分寸,研究出与之相关的具体策略,要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客观地看待每个学生的能力,认真的作出总结和归纳,要意识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水平。例如,在评价C层内的学生时,如果某个学生有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就需要给他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因为他们的基础原本就差,而他们取得了较好的进步,说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数学。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后,可激励他们取得更多的进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促进他们更喜欢学习数学。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法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可根据学生具体的特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进步,进而保证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分层教学准备工作,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使课堂教学方法应用更具有针对性,这也是提升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办法。在未来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分层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