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志敏 周 欢 余云龙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重庆 402260)
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 522.5万辆和2 531.1万辆,汽车保有量达2.81亿。庞大的规模使得汽车行业每年都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急需汽车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为此,我校与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采用“工学交替、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汽车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校方二级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并组织实施。
在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与需求,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1]。
专业教师利用上课时间、辅导员利用班会时间,在大一学生中大力宣传“工学交替、双元育人”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并做好思想准备。同时邀请上一届工学交替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现身说法,讲述工学交替的经历以及收获,让大一学生认识到工学交替对自我成长的积极意义。
企业安排人员到校介绍工学交替实施内容,解答学生疑问;校企统一组织学生完成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确定能否参与工学交替以及合理分配岗位。最后,学校召开家长会,由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共同签订工学交替跟岗实习协议书。
企业派大巴到校接学生到企业,安排好住宿后统一开展企业文化培训和车间作业安全培训;然后分车间、分工段进行岗位能力培训。
严格按照校企双方制订的工学交替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遵守企业制度及操作规范,完成生产任务;车间工段长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学校安排教师驻厂指导,每天到车间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到宿舍了解学生生活、心理状况。校企双方及时沟通,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学生在完成工学交替教学任务后,由车间课长和驻厂指导老师共同填写跟岗实习鉴定表实施评价考核,盖企业和学院公章后存入学生档案。同时,企业根据考核成绩为表现优秀的同学颁发“优秀实习生”“技术标兵”等荣誉证书以及相应的奖金。
通过工学交替,将课堂迁移至企业车间,充分利用企业设备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有效的弥补了学校汽车专业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学习到行业先进的技术、遇到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这些都是学校教学中所欠缺的但又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2]。
驻厂指导老师在工学交替期间每天都到车间了解学生状况,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及规范。这对老师增加企业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能力都起到非常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现在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没吃过什么苦,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到制造企业工作,这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通过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同学们培养了劳动精神,同时也了解企业,逐渐转变了就业观。2020届毕业生中,有117名同学在东风小康、金康、长安、弗迪等汽车及配件制造企业从事制造、质检、销售等工作,占比约28.6%,较往年大幅提升。
通过工学交替,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参加“巴渝工匠杯”第十三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汽车技术”赛项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得“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赛项三等奖。
通过工学交替,学生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本科的发展空间明显高于专科。因此,很多同学都决定参加专升本,经历了企业实习,他们都显得动力十足。最终,该届学生一共有34人通过了专升本考试,升学人数较上一年翻了几番[3]。
企业通过工学交替,有效缓解了招人难的问题,保证了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了企业效益。此外,由于工学交替的先入为主效应,在后续的毕业招聘中,2020届毕业生有61名同学在小康和金康就业,占比约15%。
通过工学交替,加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拓宽了校企合作内容。2020年,我院与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新型学徒制”和“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提升企业员工专业技能,也检验了我院教师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
综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采用“工学交替、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优化学校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和“三教”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降低企业人力成本,带动和提升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