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

2021-12-30 01:53
科学咨询 2021年35期
关键词:法理学法学专业法治

王 聪

(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高校法学专业承担着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艰巨任务,相关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需要也极为迫切。法理学作为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课程,具有教授学生系统法学方法论、训练法律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法律职业道德和素养、塑造学生的法律人格等多种功能。该门课程纯理论知识较多,部分内容艰涩难懂,学生接受难度较大,这给课程思政的推进带来一定困难。

一、法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通过全国各高校四年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来看,应将“课程思政”定性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观。在这种课程观的指导之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以,深刻发掘法理学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将其完美融合进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是法理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一)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意义非凡

法理学一直以来被称为是有关正义的学说,是对“法应当是什么”以及“正确法”的探讨,是一门“法的一般理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量涉及正义、秩序、自由、道德等基本的价值因素,对法治等基本理论的详细讲述,都使得该门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多方面的德育功能。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理学课程将通过系统讲述法治与民主、德治等的区别、关系,讲述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等知识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为将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一分子而奋斗。

(二)法理学能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观

法理学课程中关于法的价值、法律方法、法与社会等多个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比如法律与道德关系部分,针对当下一些“见危不救”的现象展开讨论,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见危不救”是否应该入刑?为何不能让法律来规制该属道德层面的东西?进而让学生知道“法律是最低层面的道德”,法治社会更加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助。再比如讲述法与自由部分告诉学生,自由是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其边界的,正所谓“法典是人们自由的圣经”。

(三)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正义思维”至关重要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虽然“正义是张普罗透斯的脸”,但通过法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正义最低限度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共同或至少是现代社会应该遵守的。比如正义与平等存在起码的联系,裁判者起码的中立等。学生还能掌握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义与法律的关系以及法律对正义的作用。“法是善良与正义的艺术”,这句话恰好可以通过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来向学生阐释[1]。

二、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省属公办高校,师资数量较少,年龄层次偏低,课程思政经验不足,教学团队在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了比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一)法理学课程思政可供学习的经验和范例较少

自2016年12月我国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以来,四年多时间各地高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范例,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法学专业课程特别是法理学课程思政范例较少,且各学科之间学科差异太大,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理工学科教学范例,可供法学专业学习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是法学专业的示范课程建设,也多是部门法课程,而法理学因其在法学学科中的特殊地位,也不能过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

(二)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阻力较大

①法理学课程自身特点

法理学在法学专业学科课程中地位特殊,纯理论内容多,也更抽象更理性,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去理解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外,还得记忆大量枯燥的知识点,比如西方法理学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等。学习难度大,学生畏难情绪重。笔者所教授班级曾有一位学生期末考试申请缓考法理学,申请理由是“法理学难度太大,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焦虑成疾”。教师在扶额的同时,也很无奈。与难度大不相对称的是法理学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所占比重并不太大,分值远远难敌刑法、民法等部门法,大多数学生也不愿投入太多收获太少,因而更没有学习激情和动力。

②师资

教师自身对课程思政的正确理解和体会是法理学课程思政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而师资队伍的各方面问题也正是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主要拦路虎。首先是观念问题:部分教师未能正确认识法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必要性,在教学改革中存在些许抵触情绪,认为耽误了专业课教学时间。甚至认为教书和育人是分开进行的,我教我的专业课,育人是政治辅导员的事。主导思想跑偏,必然不可能真正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往往是应付了事;其次是方法问题: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从“业精”的角度来评判专业教师已经不够了。法理学的专业教师都是长期从事法学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士,专业知识应对教学毫无问题,但大多数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经验和方法,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磕磕碰碰,不得其法者并不在少数。

(三)法理学课程思政在“三度”上很难深入

深入挖掘法理学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是法理学课程思政要实现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课程思政要在“三度”上做文章,即政治高度、视野广度和融入力度。

但由于前文提到的各方面原因,在法理学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和专业元素未能有机融合,如同糖融入水,真正实现“1+1>2”的效果。部分教学案例生搬硬套社会热点,与专业内容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牵强附会。部分教师自己知识储备不够,谈及相关知识不能信手拈来,不仅不能教育学生,反而让学生反感,连带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都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一定要先在“三度”上理清方向,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上,先做到自己“明道”,再去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三、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革新

(一)课程思政素材探寻

法理学课程思政素材虽不能说是“随处可见,信手拈来”,但可以挖掘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教学过程中大致可以从法治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掘思政因子。

①法治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核心价值观)

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治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是要让学生认识并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学课程特别是法理学在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因为法理学现有知识结构是在西方法理学的研究基础上架构起来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的同时,要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西方法治理念的区别详加介绍。

比如讲述法治与德治、人治三者的内涵、关系时,告诉学生所谓依法治国,就是要努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正确处理好政治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与秩序、法与正义、法与自由、法与人权,这些知识点中都可以挖掘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内容。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已经走过了七十多年的不平凡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法治建设领域成绩斐然,这些成就中的思政素材也是信手拈来。

②法律文化教育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法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法律文化教育首先可以从法制史及中国法律传统思想文化中找寻素材。比如在法的本质部分,必然涉及“法”字的含义、辞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说文解字》对“灋”字“氵”“廌”“去”三个构成部分的含义的解释,让学生理解古人关于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传统认识,认识传统文化之美。同时也初步了解古人如何看待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对中华法治文明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③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优秀的法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职业道德教育素材寻找应该是伴随法理学课程教学始终的。榜样的力量很重要,从老一辈法学家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是让学生很容易接受的教学素材。在讲授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时让学生明白法律的理性离不开符合社会常情常理的价值判断,作为未来的法律人,不仅要是法律专家,也要是“社会学家”。还有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贯穿法理学课程教学始终的,这也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以思政素材为基础重新制定教学目标

为中国特色法治建设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是法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法律人才的职业素养不是仅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足够的。“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其中的“德”,包括高尚的职业伦理道德、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职业信仰等,要具备人性的良知,并能做到理性、客观和公正。在法理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在制定法理学的教学目标时,要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目的进行,将法律专业知识的教授与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结合起来。在课程德育目标设置上做文章,增强法科生对中国法治道路、法律文化的自信,坚定其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决心和理想信念。

(三)以思政教育为导向革新教学方法

不论是法理学专业知识还是思政教育内容的讲授过程,都有两个通病,一是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可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过程中,要在传统中融入新意,不为分析而分析。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是案例选取要符合课程思政的导向,选取典型、真实、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案例和热会热点事件。适当的案例可以让具体生动化抽象的理论,例如“孙小果案”在讲解法的实施、法律程序、法与正义时都可以使用;与“泸州小三继承案”相似的2021年的“深圳小三接受遗赠案”则可以在法与道德、法律原则的适用、法的作用等章节展开讨论。新鲜的社会热点事件和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放式的案例分析结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让学生更加关注国家、社会,了解中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

二是案例分析的方法,不必局限于公布案例,讨论结果,分析法律规则。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分组,然后把案例的基本情况和结果告知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结果为基础运用逆向思维将案例的细节完善。各小组会“描画”出不同的细节,最合理、最合法的小组获胜。完善案例的过程,也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课程思政教学引导。

此外,还可以开展专题教学法、以思政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知识点进行专题教学单元,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开放式讨论教学法,更适合法理学中一些思辨意味强的内容,可以和自主学习法结合起来使用。课前给学生一个主题,比如法与文化,给一段自学和准备的时间,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其他小组可以发问、展开讨论。其中的思政元素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效果必然强过灌输。

四、结束语

法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任重而道远,法理学课程教师应该结合该门课程和法科学生的特点,从思政元素的寻找入手,重新制定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法治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文化教育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良好的职业伦理素养,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法理学法学专业法治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理学的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
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学生作品选登
大数据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如何提升法学专业就业率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探讨*
法理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及其功能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