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息勤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艺术是一种全方位发展的艺术体系,它的优良性能可以用来泡茶使用;它的优美造型可以供人观赏;它的内涵底蕴具有收藏价值。总而言之,一把优质的紫砂壶,集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陶瓷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和陶瓷工艺的博大精深。现在宜兴紫砂已经走过了六百多个年头,并且保持着持续的、稳定的、发展的势头,成为当代陶艺中的璀璨明珠。
随着科技的发展,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造型也五花八门,极大地迎合了市场和人们的需求,相比那些精美而昂贵的茶具,中国人更加偏爱用特殊的紫色陶土制成的茶壶,也就是紫砂,它盛产于太湖西岸的小镇宜兴,来自矿脉深处,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原汁原味,又古色古香。
当然,紫砂壶对文人的吸引力并不仅仅在于原料本身,还在于紫砂艺人们后天通过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在紫砂壶上留下的创作。从紫砂壶诞生开始,文人阶级们就热衷于在壶体上留下诗书字画,从而赋予了壶满满的灵感和文化气息。并且这种文化气息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相反,茶壶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这些文化标志反而历久弥新,让人感觉到难能可贵,倍感珍惜。
有人认为,中国第一批带有文化气息的紫砂器是那些有制作大师落款的陶器。正是因为诗书画带来的这种艺术气息,使得紫砂壶的内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框架、粗糙的泥质、泡茶的作用了,而是将这份文化性传承下去,也将这种浓缩着文化属性的制作工艺流传了下来,使得紫砂壶无论是在外在造型还是在内在气韵方面,都体现了紫砂的光辉艺术特性。
紫砂作品《三足圆竹壶》在造型方面继承了传统茶壶最常用的款式——圆器,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竹”这一极具文化色彩的植物形态,无论是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还是从主题内涵的角度上来说,作品都达到了造型与艺术结合的一个高度,其高雅的格调和优美的意境都在壶艺中体现出来。
紫砂壶的颜色种类很多,这和泥料中的氧化物成分有关,经过高温窑烧后可以变幻出不同的色泽。紫砂作品《三足圆竹壶》采用老青段制作而成,此泥料烧制后的色泽黄中带青,十分漂亮。这种雅丽的色泽和紫砂壶的壶韵很好地搭配在一起,彼此都助长了萦绕在壶身中的这份文化之味。紫砂壶正是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况味赢得了文人的青睐,并借助他们留在壶身中的杰作而成为艺术创作的绝佳载体。
紫砂作品《三足圆竹壶》依靠陶刻和捏塑这两种常见的装饰技法将文化韵味凝结在整器之上。陶刻是最能体现作品文化气息的手法,艺人以刀代笔,将诗词书画刻在壶表上,也将诗词书画带来的文化性刻进了壶艺之中。圆融的壶身上“凝翠”二字简洁清丽,不仅显示了创作的主题,也将整件作品的精华都浓缩在了一块。“凝翠”的字面意思是指翠绿的颜色很重,众所周知,竹子的颜色是碧绿青翠的,正好符合“凝翠”二字,且艺人采用的紫砂泥正好是泛青的色泽,也符合壶上刻字,因此,陶刻的苍古大字不仅有着金石篆刻的书香味,还透着一股翠绿的清香之感,让人读之好感立升。此外,作品还是一件名副其实的花器作品,因此花器壶常用的捏塑技艺在壶身上出现就再正常不过了。翩跹的竹叶、随风凌乱摇摆的竹枝、竹节清晰的枝干都成为了创作的元素,通过捏、塑、贴、堆、砌等手法完美地显现在壶身上。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看见壶上的竹元素,立即能刺激我们的大脑皮层,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顿时,一片翠绿的汪洋竹海就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一根连着一根,一片连着一片,挺拔修长的竹汇成了绿色的海洋,充斥着我们的心尖,让人浑身舒爽惬意,仿佛被大自然拥在怀中,清风是母亲那温柔的手,竹叶声是那低喃的细语,让人感受到那一份久违的温柔舒适。
作为一款实用性很强的茶壶,《三足圆竹壶》为全手工制作,造型优雅,做工非常细致,整体搭配和谐统一,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把玩价值。紫砂壶采用的泥料色泽就充满了古朴韵味,惹人喜爱。整个壶体巧妙地融入了竹元素,以大自然的形态和生机活力来激发紫砂壶的新神态,唤醒其内在的精气神。壶嘴、壶钮、壶把均是以一小节竹节弯曲而成,壶嘴比较短小,壶把弯曲成一个饱满的圆形,壶钮是自然形态的拱形,壶身扁圆,线条柔和,曲面优美,整体视觉上十分“圆”和“柔”,再加上自然元素的加入,更是显示出了一种活泼灵动的韵味。整器在艺人精妙的布局和设计制作下,显示出花器特有的神韵和美感。以竹为原型,以竹为壶器局部造型,整壶圆融饱满。扁圆可爱的壶身,乳丁足设计,随处可见的仿生设计,自然真切,显示出了紫砂壶独具的高雅艺术气质。
六百多年来,无数紫砂艺人在紫砂壶的工艺和造型上孜孜不倦,求发展,求创新,为紫砂壶艺开创了一条实用性和观赏性兼具的艺术道路。无数文人雅士也以紫砂壶为创作天地,将诗书画等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形式都融合进紫砂壶中,为紫砂壶的文化之路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现代紫砂,如《三足圆竹壶》这样,造型和文化结合的作品比比皆是,它们反映了宜兴紫砂这一路走来的辉煌历程,也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之路上,宜兴紫砂壶将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不断在时代变革、文化冲击中走出一条独属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