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两国民调看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变化及原因(2011~2020)

2021-12-30 11:16石可歆刘江永
日本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对华国民

石可歆 刘江永

2020 年11 月17 日,《第16 回中日关系舆论调查》在日本民间智库言论NPO 官网公布。其结果显示,日本民众对中国和中日关系的认识在2020 年发生进一步恶化,近九成人对中国有负面印象,超过八成人认为中日关系不好。在对“对方印象不好的理由”方面,钓鱼岛问题是日方对中国加深疑虑的首要原因。[1]不可否认的是,改善中日民间感情的难度在上升。而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2010 年以前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趋于平稳,但自2011 年起对中国有反感的人从约70%上升至约90%。同时也是自2011 年起,日本民众对中反感的第一位主因由此前的历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转变为钓鱼岛问题,且该因素在十年间始终位居前列。这说明从2011 年开始,钓鱼岛问题开始成为阻碍中日民众感情改善的又一大拦路石。[2]2011 年至2020 年作为中日民间感情动荡变化的十年,对于开展相关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3]

本文主要的研究资料为民意调查,其能够体现公众舆论非理性、可控的特点,较为真实地反映公众对特定话题的意见。大部分民意调查还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民意的变化过程。[4]本文力图通过对多种民意调查的数据研究,还原十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和中日关系的印象和看法,进一步为中国如何开展对日公共外交提供拙见。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共选取以下四个民意调查进行分析:

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民间智库言论NPO 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是中日舆论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民意调查。该调查自2005 年起开始在两国实施,至今已有16 年。在《调查》开展的十六年间,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能够大致还原日本国民对中国及两国关系各方面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的《调查》中还特别增加了新冠疫情与中美对峙的版块,充分反映了《调查》的与时俱进。[5]基于以上特性,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调查》作为研究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变化的主要研究资料。

日本内阁府为掌握日本民众意识的基本动向以及了解政策推行效果,每年都会实施很多不同种类的民意调查,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两个民意调查是《有关外交的舆论调查》(以下简称《外交调查》)以及《对国家与社会意识的调查》(以下简称《社会意识调查》)。《外交调查》主要调查日本民众对日本与其他国家或区域关系的看法,该调查每年实行一次,至今已实施18 年,有效样本量维持在1500 人上下,样本各年龄段数量相对平均,并且进一步区分了样本的年龄、性别、城乡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结果的影响。[6]《社会意识调查》涉及日本民众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对社会现状的认识等。该调查每年实行一次,至今已实施超过40 年,有效样本量维持在5000 人上下,样本各年龄段数量相对平均。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外交调查》和《社会意识调查》意图进一步展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民意的影响,弥补《调查》的不足。

Yahoo!JAPAN(以下简称雅虎日本)是由雅虎株式会社运营的一家门户网站,也是日本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由其开展的民意调查《大家的意见》专门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民意搜集,因其高度便利性成为日本国民参与度最高的民意调查之一。[7]但该调查并不会对用户的性别和年龄等人口学因素进行区分。在本研究中,日本网民的意见也构成还原日本民意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笔者也将日本雅虎的民意调查纳入研究范围。

一、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相关结果

如图1 所示,日本国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11 年至2014 年负面印象不断攀升,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总的来说中日关系不好”,其中2014 年作为《调查》开展以来日方对中国印象最不好的一年,共有83.4%的受访者认为中日关系不好。2015 年至2018 年这一阶段日本受访者对中日关系的负面印象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但2019 年起负面印象再度攀升。2020 年,尽管中日关系因新冠疫情期间的互帮互助而在客观上有所改善,但仍有54.1%的受访者对中日关系抱有负面看法。

图1.中日两国国民对当下中日关系的印象

如图2 所示,中日两国国民普遍认为中日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但整体趋势仍在缓慢下滑,十年间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日本受访者比例下降了20%左右。特别是2020 年较2019 年发生了8%的下滑,出现了近十年来该选项的极值64.2%。认为“中日关系不重要”的日本民众比例十年来较为平稳,维持在8%左右,最高一次同样出现在2014年。中方数据较之日方出现了较大的波动,2013 年钓鱼岛争端较为严重时共有24%的受访者认为中日关系不重要,笔者推测受访者可能认为外交手段无助于钓鱼岛问题的解决;2019 年正值中美贸易摩擦,有15.4%的受访者认为中日关系不重要,推测两国与美国的关系有可能影响到两国国民对中日关系重要性的判断。

图2.中日两国国民对中日关系是否重要的判断

对于日本来说,对美关系是其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也是开展与他国关系的基石。因此,在研究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的看法时,有必要给予其关注。总的来看,历年受访者对“对中关系与对美关系哪个更重要”以及“对中国和对美国哪一国更有好感”两题的选择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约50%的日本受访者认为两国关系同等重要,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对美关系更重要,极少数人认为对中关系更重要。每年都有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对美国比对中国更有好感,而选择对中国更有好感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从结果上来看,中日两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互帮互助并未提升日本对中国的亲近感,同时日本民众对美国有一定的信任基础,从情感上也更偏向美国,就算某一年选择“与美国更有亲近感”的比例下降了,这一部分亲近感也并不会转嫁给中国。

(二)日本内阁府民意调查相关结果

如下图所示,《外交调查》中对于中日关系的判断也历经“恶化—好转—再恶化”的变化,与《调查》趋势基本一致,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比例。《外交调查》中选择模糊选项(“不能一概而论”“不知道”)的比例较低,而《调查》则达到了30%到40%,因此《外交调查》对当今中日关系的明确表态更充分、判断更为负面。同时,由于《外交调查》加入了性别、年龄等区分变量,研究者得以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男性对中日关系的判断比女性更负面,不同年龄段对中日关系的判断基本一致。

图3.日本受访者“你如何看待现在的中日关系”

《外交调查》从 2015 年起加入了对未来日本与其他国家关系重要性的判断。受访者对未来中日及日美关系重要性的判断与《调查》也基本一致,七成人认为中日关系重要,九成人认为日美关系重要。与《调查》相比,《外交调查》对未来中日关系重要性的整体判断更加乐观,特别是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 周年的2018 年最为乐观。中美对立和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该比例也并未出现明显下降,且该比例在2020 年有小幅上升。从年龄段来看,18~29 岁年龄段比70 岁以上年龄段更看重中日关系的未来,2020 年约有87%的18~29 岁受访者认为应在未来进一步加强中日关系建设,高于各年龄段平均的78%。

二、日本民众对华感情的变化情况

(一)《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相关结果

日本国民了解中国的手段和方式决定了日本民众对华印象产生的来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多年来,日本国民少有与中国国民直接交流的经验,他们大多是通过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上的新闻节目来了解中国和中日关系的相关信息的。除了每年约有95%的人选择新闻媒体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本国的电视剧、资讯栏目、电影作品来获得信息,比例在30%左右。网络和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得到了日益凸显,比例从11%增长到19%。每年也有约10%到15%的人通过包括日本教科书在内的书籍和文学作品了解中国与中日关系。此外,还有部分国民从中国的动画、音乐、书籍和电视剧等中了解中国,但近年来占比都有所下降。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日本国民了解中国和中日关系的信息源较为单一(新闻媒体),且这些渠道多为日方提供,具有一定的人为操控的空间。日本国民很少主动通过中国提供的媒介服务以及新闻资讯来了解中国,因此对中国的认识较为片面和主观臆断。缺乏了解中国的意愿和兴趣,缺乏客观全面提供中日资讯的自国媒介,成为日本国民了解中国的两大局限。下面来看日本国民对华感情的变化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国民对华印象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与图1 所示国民对中日关系看法基本一致:第一阶段是2011 年至2014 年,2011年至2014 年中日钓鱼岛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发酵,两国国民情绪深受影响,选择对中国有不好印象的比例从78.3%攀升至93.0%;第二阶段是2015 至2019 年,该阶段日本国民对华负面印象呈平稳中缓降的趋势,但这种平稳仍是建立在对华印象高度负面的基础上的,即负面印象比例维持在84%到90%左右。不过这种平稳较之《调查》开展初期日本民众对华低负面印象的平稳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已经进入一种普遍负面的新局面;第三阶段是2019 年后,在中美关系交恶和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日本国民对华的负面印象再次呈现增长趋势,2020 年负面印象比例从2019 年的84.7%攀升至89.7%,值得中日两国警惕。“是否愿意到访对方国家”一题从另一角度再次印证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负面印象,2011 年至2012 年日本受访者中想去中国的和不想去中国的各占一半,2013 年选择后者的比例攀升到70%,此后数年都保持在这一数字上下。直到2020 年,这一比例小幅上升至78%。两国在民间层面的交流机会在持续减少,两国国民对对方国家的兴趣度也在持续降低,缺乏交流的频率与兴趣都不利于扭转对对方国家的负面印象以及错误认知。

(二)日本内阁府民意调查相关结果

在“你对中国的印象如何”一题中,答案趋势同样呈现出三个阶段:2011 年至2015 年的好感下降阶段,对中国有负面印象的受访者比例从78.3%升至88.8%,其中极值出现在2014 年,有93%的受访者对中国有负面印象;2016 年至2019 年的好感上升阶段,对中国有好感的受访者比例从8%上升至15%;以及2020 年后的好感复降阶段,仅有10%的人对中国有好感。在“你是否对中国感到亲近”一题中,答案也呈现出三个阶段:2011 年至2015 年的亲近感下降阶段,选择“感到不亲近/大体感到不亲近”的比例从71.4%上升至83.2%;2016 年至2019 年的亲近感回升阶段,选择“感到亲近/大体感到亲近”的比例从16.8%上升至22.7%;2020 年亲近感再度下降,其中日本年青群体对中国的亲近感下降明显,从2019 年的40.8%下降至2020 年的34.3%。从趋势上看,《外交调查》与前文中《调查》所示结果基本一致,但《外交调查》所呈现的对中日亲近感的判断略优于《调查》,后者“不亲近感”的比例基本维持在80%到90%的区间。《外交调查》还对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因素进行了区分,结果表明日本的年青人比老年人更亲近中国,18~29岁年龄段亲近中国的比例最高,70 岁以上年龄段亲近中国的比例最低。

三、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变化的原因及对涉华议题的认识

(一)《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相关结果

1.影响日本国民对华印象的因素

笔者总结了2010 年至2020 年日本国民对华反感原因的前五位。钓鱼岛(日方称“尖阁诸岛”)作为选项于2011 年第一次出现在“对中国反感的原因”一题的选项中,10 年中“钓鱼岛”选项共有7 年占据日本对华反感因素的首位,另3 年分居第2、第4 和第4名,这充分说明了该问题是使日本国民对华好感度骤降的导火线。其余影响因素按出现频率排列由大到小,为历史批判、国际规则、大国行动、资源开发、政治体制、媒体抨击、军事力以及食品安全。①“历史批判”代指的详细选项为“因为历史问题等对日本进行批判”,“国际规则”代指的详细选项为“因为他们的行为与国际规则不同”;“大国行动”代指的详细选项为“因为中国的行动看起来是霸权主义的”(2011-2016),“因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采取的大国行动很强硬,让人觉得不适应”(2017-2018),“因为中国在南海等地采取的行动过于强硬,让人觉得不适应”(2019、2020);“资源开发”代指的详细选项为“资源、能源、开发等行为都以自我为中心”;“政治体制”代指的详细选项为“因为对共产党一党统治的政治体制感到不适应”;“媒体抨击”代指的详细选项为“因为中国媒体操纵反日报道”(2014-2020),“军事力”代指的详细选项为“因为军事力量的增强与不透明”;食品安全”代指详的细选项为“因为对中国政府在食品问题的对应有疑问”。

而在2010 年至2020 年日本国民对华好感因素的前五位中,重点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9/10)、中华文化(9/10)、民间交流(9/10)、自然风光(6/10)、流行文化(5/10)等。①“自然风光”代指的详细选项为“对中国的观光景点和自然很关注”;“流行文化”代指的详细选项为“对中华料理和中国的新音乐和文学很关注”;“大国影响”代指的详细选项为“因为中国已经开始在国际社会上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中国制造”代指的详细选项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很便宜很有魅力”;“地震援助”代指的详细选项为“因为在东日本大地震中的援助行为”。其中“民间交流”是占据近年来首位最多次数的选项,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中国的留学生、观光客,日本国民得以重新审视部分媒体和网络的不实报道,与中国人建立起社会关系与情感纽带。“中华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也是日本国民经常选择的选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对日本民众所带来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表1.2010 年至2020 年日本受访者对华反感的原因前五位

2.日本国民对涉华不同议题的看法

(1)领土与军事威胁问题

《调查》中“妨碍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因”一题显示“中日围绕领土的对立(钓鱼岛问题)”选项被最多日本民众选择,有将近60%的日本国民认为“领土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最大的障碍。日本国民出于对中国军事能力与主张的忌惮,对中国“染指”日本国家利益的动态保持高度关注,希望能够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在“中日是否会因钓鱼岛引发军事纷争”一题中,两国民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方选择最多的选项为“将来会引发”以及“不会引发”,日方则是“不会引发”以及“不知道”。此外,关于领土纷争的解决方法,两国对“用和平手段解决的必要性”达成了一致,但区别在于中国国民更倾向于对日本“软硬兼施”,即在强化钓鱼岛周边实际控制的同时用外交手段让日方正视领土问题的存在,在钓鱼岛争端最严重的2011 年至2014 年,中国国民姿态比近几年更为强势。日本国民也有部分人认为应加强日方在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但整体更偏向于和平解决,例如寻求政府间谈判等,但其占比在逐渐下降。日方还比中方更倾向于寻求第三方介入,例如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并寻求国际法的裁决,表现出对中国军事能力的忌惮。

表2.2010 年至2020 年日本受访者对华好感的原因前五位

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感知高于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威胁感知。尽管更多的日本国民倾向于认为未来中日不会发生军事冲突,却仍然将中国列为最能让其感受到军事威胁的国家,特别是在2011 年至2015 年以及2017 年至2020 年两个时间段内这种感知到的军事威胁呈递增趋势。

(2)历史问题

中日受访者对两国关系与历史问题的看法存在认识上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使得日本民众无法理解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长时间后产生了逆反心理。在回答“历史问题是否是当下中日关系的障碍”一题时,中方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历史问题是决定中日关系如何发展的大问题,同时两国大体上没有解决它”。而日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选项分布,每年选择“解决历史问题十分困难”的比例最高(约占三分之一),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不知道”,同时认为“历史问题不构成问题”的比例也比中方高。

日本国民对中日历史问题的态度总体来说是负面的。在中日受访者对于“历史问题如何解决”一题中,日本国民对解决问题的态度不算明朗。日方看法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各选项比例均在正常浮动范围内,但历年来选择“就算中日关系发展,也难以解决历史问题”的选项比例最高。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追究历史责任的意义在递减而难度在递增,因为目前社会的贡献者已经不再是对战争有深刻认识的一代人,“战争已经结束了,审判也已经接受了”,需要这一代人去解决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问题、承担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罪责,这对当下这代人不够公平。选择“历史问题不解决,中日关系难以发展”的人最少,不知道如何判断的人也占据了一定比例。而中方则表现出比日本强烈得多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意愿,这说明中方作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对历史问题普遍拥有更明确的态度和更直接的解决问题的诉求。

在“认为中日应该解决的历史问题”一题中,日本民众主要认为“中国的反日教育和教科书内容”“中国媒体关于日本的报道”“日本对侵略战争的认识”等问题阻碍了两国破除隔阂的脚步,总体来看表现出对中方反日宣传的强烈不满。

(3)经济贸易与世界秩序问题

在“你如何看待中日经济关系”一题中,每年有约三分之一的日本国民对两国建立双赢关系持悲观态度,另有三分之一不清楚应如何看待两国经济关系,与大部分中国受访者“认为两国能够建立双赢关系”的选择呈鲜明对比,说明日本国民仍然视中国经济增长为对日本的威胁和挑战。

两国人民对未来的中日贸易合作趋势也作出了不一样的判断,总体来看日本对未来的合作不抱乐观态度,不做判断和认为中日贸易合作会减少的比例普遍更高,但在2018 年认为贸易合作会增加的比例超过了持相反意见的比例,可能与两国建交40 周年的契机有关。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日本国民判断未来中日贸易走向的态度比较复杂,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贸易会增加,而另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贸易会减少。

对贸易趋势、贸易改革等问题的看法表现出日本国民保守的心态。在“对全球化的评价”一题中,作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中方比日方对全球化的评价更积极,给出明确意见的民众也更多,而日方连续两年都是表态不确定的选项占据第一位。同样,日方对WTO 改革的态度也比较模糊。

世界秩序方面,日本国民更希望能够维持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认为中国有意图打破现有秩序、危及日本现有地位。除2014 年外,日本民众选择美国作为带领世界的国家的比例都超过了50%,而认为“中国应该领导世界”的比例则常年维持在10%的水平上,属于少数意见。而中方对于俄罗斯的重视度明显高于日本,对美国的重视度明显低于日本。

日本国民仍渴望通过与美国的合作掌控大部分亚洲经济的话语权,这使其在面对中国的“橄榄枝”时更需谨慎。在“日本是否应该协助中国的经济构想”等“选边站”问题中,超半数的中国国民认为日本应该参与到中方的经济构想中,反对的人占少数,而能给出明确态度的日本国民更多选择了“不应该协助”,大部分人选择了“不知道”。事实上,诸如“一带一路”等经济构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经济获益,但出于对其他因素的考量,日本政府在题目设定时的2017 年仍处于徘徊阶段,这也体现在了民调结果中。

(4)社会文化问题

日本国民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存在偏差。在“对方国家社会和政治体制是什么”一题中,日本国民选择词汇的比例较高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体主义(一党独裁)”“军国主义”“大国主义”“霸权主义”,2011 年至2013 年选择“民族主义”的比例也较高。除去社会主义外,其余词汇如“军国主义”“霸权主义”等多与中国客观上所实行制度不相符。

日本国民对中国的负面事件印象更为深刻。笔者总结了2010 年至2015 年日本国民对中国认知事物的前五名(该题于2016 年废除),发现主要有“中华料理”“万里长城”“钓鱼岛问题”“大气污染”“反日情绪”“黄沙”等事物或事件影响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印象。“钓鱼岛问题”这一选项于2011 年首次出现,选择比例随着钓鱼岛争端的严重程度而上升,同年度中方选择该选项的比例也在上升。“反日情绪”并非2011 年出现的新选项,但却是在该年度首次出现在选项比例的前五位,因为当年日本媒体报道了大量中国国民攻击在华日本使馆的新闻。“大气污染”与“黄沙”是日本对中国雾霾问题的反映,其中“大气污染”取代了“中华料理”占据了2014 年和2015 年日本对华认知事物的第一名,由于日本媒体报道了大量有关“日本恶劣天气来源于中国”的新闻,大部分日本国民已形成“大气污染=中国”的思维定势。

日本人的中国人观也随着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恶化而变坏。在“在你如何评价对方国家的国民性”一题中,历年来日本国民对中国国民有如下的印象:中国人虽然勤勉,但却是好战的、顽固的、傲慢的、不守信用的、不懂得合作的以及遵奉利己主义的。[8]

(5)媒体报道问题

媒体报道是影响舆论的重要手段。根据《调查》显示,中日各有90%的受访者根据媒体报道来了解对方国家,因此媒体报道是否公正、是否客观、是否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中日受访者们的评价。2011 年至2014 年《调查》统计了中日民众对对方国家报道和言论自由的认识。其中历年约40%到50%的日本国民认为中国的报道和言论的自由是受限制的自由,不到4%的人认为中国实现了报道和言论自由,平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中国的信息完全被限制,

2015 年后《调查》转题目,设为评价“中日民众对本国媒体在促进两国关系中的贡献”。2015年后日本国民普遍对本国媒体在中日关系中起到的作用持暧昧态度,但认为媒体有做出贡献的总比例越来越少。反倒是认为“几乎没有贡献”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在2020 年达到了25.8%的极值,还有平均约10%的受访者认为日方媒体反而激化了中日矛盾。

报道的公正度是评判一国是否通过媒体引导和煽动舆论嫌疑的重要维度之一。在“认为本国媒体报道是否公正”一题中,历年来日本民众选择“媒体没有客观报道”的比例始终高于“媒体在进行客观报道”,而且两者间差距逐年扩大,而选择“不清楚报道是否公正”的比例也保持上升趋势。这说明大部分中国国民对本国媒体报道持深信不疑的态度,而日本国民则对本国媒体报道更加审慎和批判。

2012 年后《调查》新加“网络舆论能否适当反映民意”一题,旨在调查中日两国网络舆情及其反映真实民意的程度。日本民众大多对网络舆论在民意中的作用持暧昧态度,历年来认为“能够大体上反映”以及“不太能适当反映”的比例都维持在20%左右,且有下降趋势,还有10%左右的人认为网络舆论不能够反映真实民意。

(6)新冠疫情与中美对抗——2020 年《调查》新增议题

2020 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可能成为影响两国民意的新变量。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全球形势下,中国作为病毒发现国现阶段已取得了较大抗疫成果,同时积极向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提供了较为慷慨的国际援助,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中日两国人民的好感并未改善。在“如何评价中日韩各国应对新冠的举措”一题中,将近一半的日本国民认为中日韩应对新冠传染病的举措是比较适当的,另有约30%的人认为三国的应对不够好,还有11.5%的人认为非常不适当。进一步关注日本民众对中国抗疫措施的评价,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对中国的信赖无变化”,选择“信赖下降”的比例高于选择“信赖上升”的比例,另有5.6%的人未给出明确答案,这说明新冠疫情可能使日本民众对中国产生了新的警觉。但两国民众在“加强针对病毒的国际合作”上达成了一致意见,都认为应该加强疫苗的公平普及和防疫合作。

关于中美对立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有37%的日本国民认为应该尽可能小地降低中美对立的影响,促进中日的合作,但更多的日本国民未给出意见。对于中美贸易摩擦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超过40%的日本国民认为对中日关系有负面影响,超过一半的中国国民持同样看法。进一步关注两国人民对中美对立与世界秩序的看法,超过半数的日本国民认为中美对立应归因中美双方,23%认为中国是中美对立的原因,仅有4.4%认为是美国的原因。[9]

(二)日本内阁府民意调查相关结果

《调查》中有关社会文化的题目更多是针对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了解而设定的,但对日本的社会文化的洞察度不够,《社会调查》的内容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对日本国民在作答时表现出的消极暧昧态度进行剖析。

日本国民的爱国情感呈下降趋势。根据《社会调查》数据显示,爱国的日本国民多于不爱国的国民,多年来数据呈明显的阶梯状,30 岁以下年青人的爱国程度最低,其次是中年人,70 岁以上老年人的爱国情感最强烈。年青人选择“两边都不是(不清楚)”选项的比例最高。同时,年青人对爱国教育重要性的看法也最消极,70 岁以上老年人认为最有必要进行爱国教育,但综合来看认为“有必要进行爱国教育”的比例在持续下降。

日本年青一代表现出很强烈的“自我中心”特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度不如中、老年高。根据“你更倾向于实现社会志向还是个人志向”一题的结果显示,在18~29 岁受访者中,特别是在2014 年后,倾向于实现个人志向的比例逐渐要高于倾向于实现社会志向的受访者,在2020 年选择实现个人志向的比例增长至49.3%,而选择实现社会志向的比例下降至41.1%。

战后的日本将和平主义作为政策选择和战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利用日美同盟寻求庇护和国家稳定,对内灌输“顺利、稳妥、和平的社会”的理念。从“对现在世相的正负面印象”等题的答案可以看出日本国民自身认为社会虽然和平、安定,但却缺乏社会整体感,做事缺乏责任心,死气沉沉。

(三)雅虎日本《大家的意见》民意调查相关结果

笔者在《大家的意见》一栏中搜索“中国”,以本研究的时间起、止点为边界,筛选有效信息后共得到与中国相关民调33 个,共分属四个类别。其中与政治相关的投票有17 个,与体育相关的投票有11 个,与生活相关的投票有3 个,其他类别的投票有2 个。日本民众对中国相关内容的投票参与度很高,参与人数5 万以上的投票有11个,1 万以上的有30 个,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政治类别的内容。参与人数超20 万、达成现象级的投票名称为2014 年的“您会避免选择中国产食品吗”以及2015 年的“您认为日本应该怎样参与亚投行”。在“2010 年您最关注的新闻是什么”一题中,39.7%的人都选择了“中日钓鱼岛渔船撞击事件”;[10]在2012 年发起的“2012 年您最关注的新闻是什么”一题中,21.2%的人选择了“钓鱼岛国有化和中日韩岛屿外交”,[11]足见日本网民对中日领土争端问题特别是钓鱼岛事件的关注,这一点与《调查》所示结论一致。

从投票的设题来看,雅虎日本多选择了容易对中国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来发起投票,例如2015 年发起的“您认为中国的女性专用停车场体现了对女性的偏见/歧视吗”、2012 年发起的“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能消灭中国的腐败吗”、2020 年发起的“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宠物克隆售卖”等,其目的是强化中国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负面印象,便于在涉及日本国家利益的关键事件上凝聚有利于己的舆论。雅虎日本也会选择一些能够强化国民集体意识的事件来设题,例如中日在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方面的对抗。2016 年发起的“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日关系”、2015 年发起的“防卫费首次突破5 万亿日元,您认为适当规模是”、2010 年发起的“尖阁争端的视频是否应该完全公开”等与中日关系紧密相关的议题也是投票设题的一种。

从投票的结果来看,日本网民对中日关系持悲观态度,在2016 年发起的“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投票中,71.3%的人选择“两国关系在朝错误的方向前进”。[12]日本网民对中国的产品、对中国领导或参与的机构普遍缺乏信任。例如,在“您会避免选择中国产食品”一题中,92.6%的人选择“不会选择中国产食品”;在“您是否想要中国产折叠智能手机”一题中,73.5%的人选择“不想要”;在“您认为日本应该怎样配合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投行(AIIB)”一题中,61.2%的人认为“不应该参加亚投行”。[13]

日本网民对与中日领土争端和军事威胁相关投票的态度有一种抗拒与担忧并存的张力。抗拒源于日本网民不希望中国破坏亚洲的稳态、影响本国未来发展,担忧源于尽管两国存在矛盾,日本网民也不希望与中国发生武力冲突,因此对任何有可能造成军事紧张事态的动向都十分敏感。笔者同样注意到,日本网民对中国在领土争端和军事威胁领域的抗拒心理往往会迁移至其他领域并得到更强烈的外化,形成对华全方位的消极舆论。例如在中日“熊猫外交”的相关投票上,日本网民一反常态,表现出了强烈的对延期归还熊猫“香香”以及租借新熊猫的抗拒,日本网民有可能运用这种方式来回应他们对中国在其他领域“理不尽”(不讲理)行为的不满。

四、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看,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与对华印象大致成正比。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和对华感情的变化历经“2011~2014 年极速恶化期”“2015~2019 年平稳期”和“2020 年再次恶化期”三个阶段,十年间平均有超过85%的受访者对中国没有好感。其中以钓鱼岛事件为首的领土争端问题是日本对华舆论极速下降的导火索,中美关系走低以及新冠疫情是导致国民感情从平稳期再次下滑的原因。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也与对华感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对中日关系重要性的判断较为乐观,平均有超过六成的国民认为中日关系很重要,其中年青人比老年人对中日关系的判断更正面。[14]

在涉华五大议题中,领土与军事威胁问题最为敏感。根植于日本民众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国家单一的民族构成、民众对“失去秩序”的恐惧和排斥作为内因,通过日本媒体极具煽动性的“集中攻击”式报道得到响应,致使日本民众极易在钓鱼岛等涉及国家安全热点事件呈现出被媒介操控的表象,进而营造出政府所希望的“党同伐异”般的社会氛围。日本民众对于中国在军事方面的行为警惕性较高,认为中国对日本安全构成威胁,并认为应尽一切手段避免采用军事手段解决钓鱼岛问题,而中方对于解决钓鱼岛问题所表现出的强硬态度,恰好与日本民众所预期的相反。

历史问题是中日两国国民认识偏差最大的议题,也是十年来持续影响日本对华舆论的重要议题。总的来说,日本民众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在十年中未发生大的变化,与中国民众相比,日本国民对于历史问题的表态十分模糊,对于妥善解决历史问题的前景更为悲观。从民调中可得出造成此种情况的三点原因:一是日本国民特别是日本年青一代对于国家的关心程度在下降,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冷淡;二是受日本“集团主义”“羞耻感”“天皇崇拜”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日本国民只认为日本是在一场战争中落败,并不认为日本犯下了战争罪行;三是受日本政府和媒体的影响,中国有关历史问题的合理诉求被扭曲为一种别有用心的“政治施压”。中方作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对历史问题普遍拥有更明确的态度和更直接的解决问题的诉求,然而日本国民会将这种“明确”与“直接”解读为中国国民对日本的敌意,进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经济贸易与世界秩序问题也表现出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日本国民认为与中国更像是竞争而非合作的经贸关系,并倾向于不参与由中国主导的经济构想,他们于情于理都更希望通过与美国的合作重拾亚洲经济话语权,因此使得日本民众在面对中国抛出的“橄榄枝”时十分谨慎。同时日本舆论对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等趋势和事件的态度更加暧昧,对于尝试改变现状的经济模式不寄予厚望,体现了日本国民在事关民生的经济问题上力求安稳的心态。

日本传统文化和固有观念对日本舆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而当下日本社会风气也为舆论意见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日本国民对于中国国情认识存在较大偏差与滞后,反映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真实情况的无知。日本国民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记忆也大都是负面的,不仅有遗存已久的历史问题,更有诸如“黄沙”“大气污染”等时事;为数不多的正面看法也与“经济腾飞”等中国国力上涨所带给日本的正面利益相关,很少有来自中国文化或社会的优良习俗或传统被日本国民记住。日本国民更习惯被动地接受中国在媒体中塑造出的形象,很少主动了解中国。

日本国民对中国认知偏差的来源主要是日本媒体不实片面的报道。超过九成的日本国民通过新闻、电视报道来了解和认识中国,而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居多,力图将中国塑造成“危及日本国民日常安全的‘野心’国家”形象,目的是让日本国民“目不暇接”地接收到有关中国的负面信息,强化对华的负面印象。同时,日本国民大多对网络舆论在民意中的作用持暧昧态度,认为网络舆论不能真实反映民意的日本国民不在少数。这说明日本国民仍保有一定程度的信息自主权,并非完全被日本政府和日本媒体控制着对华认知的主动权。

新冠疫情中中国人民抗疫取得的巨大进展和对世界各国的慷慨援助并没有成为日本国民对华感情上升的契机,反而使得部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信赖度下降,更多的日本国民认为应该借此机会推动世界卫生组织(WHO)改革,展现出对单一国家领导抗疫的不信任。这背后隐藏着日本国民对中国借此机会施展全球领导力的担忧。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国民在针对民调提问进行回答时,展现出一种“无态度”的立场,即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被问到中日具体的问题时选择了“不清楚”,且这一比例远高于中国国民。笔者认为这与当下日本“不负责任”的世风相关。当下日本社会开始从推崇集体主义过渡为推崇个人主义,特别是年青人对实现个人志向而非社会志向的愿望愈发强烈,他们不愿意再被社会或是政府的选择过多牵扯,甚至是为政府的错误买单,具化到作答情况上,日本人也不愿意为自己的答案担负任何有可能带来的后果,他们宁愿选择“不清楚”来回避给出明确的答案。日本人对爱国教育的关注度也在逐渐下降,因此“不清楚”也有可能是对与自己无关之事的漠视。

综上所述,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实际期待是成为一个克制、隐忍的邻国,并以此来换取东亚相对和平和稳定的态势,进而利于日本发展。但在不同的议题中,中日两国民众的认知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对于对方国家的判断明显不符合对方国家的实际情况,导致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成了日本国民对华感情度持续下降的催化剂。传统里对“逾矩”的轻视,对等级和规则近乎苛刻的追求,让日本民众对中国这一现行世界秩序的“挑战者”抱有天生的敌意,而近年来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一系列表现恰好与日本国民的担忧一致,媒体“无孔不入”的宣传又使得担忧升级,导致既有负面印象得到了强化。

此外,本文使用的民意调查本身存在局限之处:

《中日关系舆论调查》存在以下几点局限,首先是对日本30 岁以下年龄段人群的意见反映不够充分,这从参与调查的各年龄段比例即可看出。以2020 年数据为例,参与调查的30 岁以下青少年比例仅有14.3%,但60 岁以上占比38.8%,中国方面30 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达到24.5%,50 岁以上仅占10.8%。[15]但根据《外交调查》的年龄段比例图,我们不难发现,30 岁以下人群是相对来说对中国负面印象最少、最希望中日关系改善的年龄群体。其次,言论NPO 官网可供下载的《调查》并没有像内阁府调查一样对年龄段和性别等受访者特征的因素进行区分,这就减少了其他利用《调查》进行研究的研究人员的分析角度。再次,《调查》与内阁府的《外交调查》相比对中国的印象更负面,这可能与《调查》的选项设置有关。例如,在“对中国产生负面印象的原因”一题中,日方问卷的题干在十年中几经变换,2011 年第一次出现时其表述为“对中国政府处理撞船事故冲突的对应有疑问”,但进入到2017 年至2020 年表述更改为“屡次侵犯尖阁诸岛周边的日本领海和领空”,“侵犯”等字眼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有影响受访者作出判断的嫌疑,相对应的中方问卷表述就较为温和且符合事实。除此以外,选项表述所造成的对被访者心理状态的诱导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

日本内阁府开展的《外交调查》以及《社会意识调查》也存在一些局限,这两种调查都并非针对本文议题而展开的调查,前者只有三道题涉及了中国相关内容,后者也只涉及日本民众对国内社会的感想,内容中并未提到中国,因此用这部分资料来为日本对华印象进行佐证存在一定的偏颇。

日本雅虎网站开展的《大家的意见》民意调查属于非官方性质的网络舆论调查,因此诸如重复计票、刷票等情况有可能存在。同时,雅虎常将民意调查附在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下方,民众的选择难免受到雅虎新闻论调的影响而有所偏颇。

从研究结论来看,中日之间的原则性问题较多,双方在历史、领土等议题上各执一词,且日本民众对华印象受日本媒体不实、片面报道的影响较大,这使得从这一角度改善日本民众对华印象的难度较大。中方可以选择“见招拆招”的方式,从事实出发,及时、准确地回应相关质疑。

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的报道方面,中方更多集中在批判日方的做法上,而较少有媒体特别是那些承担对外宣传任务的媒体去及时澄清日方散布的不实信息,避免日方利用中方报道进一步强化“野心中国”的形象。中方应当将“摆事实讲道理”放在第一位,不给错误信息进一步发酵的机会,针对日方的“碰瓷”行为形成常态化的反应机制。同时,中日双方应当加强高层互访,适当适时释放友好信号,重申双方达成的友好共识及取得的卓越经济成果。另一方面,在日华人以及在日留学生作为有着两国居住和学习经历、了解两国文化的群体,在日本民众眼中其言论的亲和度和可信度都强于中国政府和官媒。因此,这部分群体也可协助澄清与中国有关的不实新闻,为日本民众提供认识中国的一手资料,成为中日民间层面沟通的桥梁。

除了在中日两国的病灶处“下刀”以外,另一思路是从社会文化和媒体报道方面下手,增加直接了解中国的渠道,丰富日本民众对华印象。

我国应搭建流行文化输出平台,重构日本年青人对华印象。相较于二战后出生的“团块世代”,20 世纪90 年代后出生的“Z 世代”对中国的负面情感相对缓和一些。年青一代更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资讯的获得高度依赖社交媒体平台,这为重构中国形象提供了突破口。这就要求我国加快建设文化产业、扶持优质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宜社交媒体传播的原创内容,并通过开展与日方媒体平台的合作,构建输送软实力的渠道,增加日本民众了解中国的直接途径,丰富日本民众对华印象。

针对不同听众,转换讲故事的方式与内容。日本民众在文化、社会、思维乃至政治环境上都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用对内舆论宣传的方式去进行对外舆论宣传。我国要转换讲故事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差异性和针对性,用对方熟悉的、听得懂的话语方式和叙事逻辑进行表达。故事内容上应努力寻找中日受众的共性以及日本民众的特殊兴趣,明确什么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是他们不容易曲解和排斥的,淡化故事的“宣传味”“古董味”,讲述全面、完整、真实的中国故事。

中日两国本有着相近的文化起源,却在近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渐行渐远,乃至相背而行。如今,两国舆论又因核污水问题再起波澜,这不禁让笔者感叹,中日民间关系的改善依旧是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对华国民
扬州市与西班牙塞维利亚结对华校奥数云授课正式启动
本期导读
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销售总量同比减少44.8%
一直难忘
"国民健康监测"专栏导读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国民”与民意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