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数字化拱棚栽培双孢蘑菇高产基质配方试验

2021-12-30 03:01:32陈祺黄奕洲陈国龙黄友访卢玉文吴登
食用菌 2021年6期
关键词:现蕾双孢培养料

陈祺 黄奕洲 陈国龙 黄友访 卢玉文 吴登

(1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南宁 530022;2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广西 玉林 537000)

双孢蘑菇属中低温、稳温结实性菌类,播种时要求日均温度为20~25℃为宜。双孢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物,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品种,除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外,还是一种地理分布广泛的植物生物质降解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堆料是栽培双孢蘑菇一个关键的阶段,保持料养分尤其是碳和氮平衡极其重要[1]。目前,各地栽培双孢蘑菇的培养料略有差异[2]。常用的传统堆料为马粪、草,不仅为堆料中微生物群提供了碳源和氮源,同时满足双孢蘑菇生长的营养需求[3]。小麦秸秆比黑麦、大麦和燕麦等秸秆,在大多数国家及地区更容易获取,且其在堆料过程中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的结构[4]。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以麦草、稻草、鸡粪附加豆粕栽培双孢蘑菇,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较易获得稻草、牛粪[5-6]。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引进简化数字化温控菇棚(棚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等全智能控制)栽培双孢蘑菇技术。笔者为了探索出既能发挥广西本地原料优势,又能取得较高效益的双孢蘑菇生产模式,进行了智能数字化拱棚栽培双孢蘑菇培养料配方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双孢蘑菇菌株:双孢蘑菇菌株W192,引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2)原材料:稻草是当地早稻稻草,牛粪等原料收购于广西玉林市当地农户及养殖户,要求原材料新鲜,无霉变,无污染。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广西兴业县城隍镇玉林市玉光食用菌有限公司双孢蘑菇基地。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配方(表1),每个配方3次重复,每个配方栽培面积为10 m2。

表1 试验配方培养料的组成单位:kg/m2

1.3 试验方法

1.3.1 菇棚搭建

智能数字化拱棚为拱形钢架结构,长33 m,宽7 m,拱高4 m;棚内为混凝土地面,棚壁采用双层塑料膜内夹玻璃纤维保温棉材料,拱棚一头留一个孔连接食用菌专用空调。镀锌管5层床架,宽1.1 m,底层离地面0.2 m,层间距离0.6 m,长30 m,通道宽1 m,一个拱棚内摆放3排床架,有效栽培面积共500 m2。棚门1扇,门宽1.2 m,高2 m,采用冷库保温门或厚10 cm的彩钢加芯板保温门。

1.3.2 培养料一次发酵

预湿:稻草和牛粪(新鲜干燥、无霉变、无病虫、无异味)提前2 d预湿。建堆:底层铺30 cm厚稻草,然后交替铺上牛粪(3~5 cm)、稻草,每层料高25 cm左右,10~12层,整个料堆高1.5 m以上。堆料时均匀加水,堆好后有少量水流出料堆为宜。翻堆:料温上升至70~75℃,并保持3~4 d,即可第一次翻堆,并分层加入尿素和过磷酸钙,浇足水,料含水量达70%左右,以料堆四周有少量水流出为宜,最后在料堆侧面中部每隔1 m用竹竿打一排透气孔。翻堆后堆温达75~80℃,并保持3 d,即可第二次翻堆,并分层撒入石膏,在料堆侧面同样每隔1 m打排透气孔。二次翻堆后2~3 d,即可第3次翻堆。第3次翻堆时分层加入混合均匀的石灰粉和碳酸钙。堆料时料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

图1 智能数字化拱棚内部

1.3.3 二次发酵

一次发酵结束后,趁热把培养料运进菇棚内铺在床架上,料层厚度为25 cm。铺料后关闭门窗,由培养料发酵产生热量自然升温,控制室温40~45℃,保持1~2 d。之后加热升温(巴氏消毒)阶段,即当室温40~45℃,培养料温度至55℃时,通入蒸汽把室温升至57℃,控制料温58~62℃,维持6~8 h,这期间不通风换气,以免料温下降。巴氏消毒结束后,停止通入蒸汽,控制室温40~45℃,料温46~53℃,维持4~6 d。控温发酵结束后,如果已经闻不到氨气味、料温下降至接近43℃时,应立即通风降温,在12 h内将料温降至30℃以下,再播种。

二次发酵用时视前发酵原料的腐熟程度而定。二次发酵结束后,培养料为棕褐色,腐熟均匀,富有弹性,轻拉秸秆即断,料含水量为60%~65%,pH7~7.5,无臭味异味,具有甜面包香味,料内长满白色的棉絮状嗜热性微生物菌落。

1.3.4 播种与菌丝培养

料温稳定在26℃以下时播种,用种量为麦粒菌种1~1.5瓶/m2。撒播菌种后轻抖料使部分菌种进入料内,压实打平料,关闭门窗发菌。播种后3 d为保湿保温管理期,4~7 d菌丝已萌发,开始定植吃料并深入料内,此时控制室内二氧化碳质量浓度为5 000 mg/kg,促使菌丝封面,防杂菌滋生。播种后8~10 d菌丝吃料并在料内纵横生长,此时控制二氧化碳质量浓度为3 000 mg/kg,空气相对湿度为75%,室温为24℃,促料内菌丝健壮生长。菌丝长到料底即可覆土。

1.3.5 覆土材料的制备与覆土方法

取无污染、无病虫的田土翻晒、打碎为直径1~1.5 cm的土粒,用石灰调土粒的pH 7.5左右备用。覆土前整平菌床面,若料面偏干,提前3 d喷适量pH8的石灰澄清液。覆土时将土粒均匀撒在菌床上,用木片刮平,覆土层厚3 cm。覆土后3 d内,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调节覆土水分,并控制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为90%左右。喷水时设定二氧化碳质量浓度为5 000 mg/kg,以换气为主,促菌丝爬上土面。三天后设定二氧化碳质量浓度为3 000 mg/kg,以利于菌丝爬土。

1.3.6 出菇管理期环境参数调控

智能数字化拱棚由食用菌专用数字化设备调控双孢蘑菇的生长环境的温、湿、气。出菇阶段:菇房温度控制在16℃、空气相对湿度为85%,二氧化碳质量浓度为2 000 mg/kg,每天视培养料水分适当补充雾化水,保障出菇阶段菇体生长所需水分。

1.3.7 测定指标及方法

每个配方随机选择3点(每点面积为1 m2),记录菌丝生长情况、覆土后现蕾时间及现蕾疏、密。取第1潮菇的子实体60朵,用游标卡尺测菇体高度、菌柄长度、菌盖直径、菌柄直径,称单菇重,统计产量。

1.3.8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8软件分析试验数据,评估不同配方间差异显著性(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配方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供试配方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发育、现蕾时间及疏、密等影响见表2。

表2 供试配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现蕾时间,蕾疏、密

由表2可以看出,菌丝生长最快为配方③,现蕾最早为配方③,现蕾最密的是配方③、配方⑤,表明加入牛粪明显能改善培养基的理化性状,有利于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现蕾。综合菌丝生长及现蕾结果,配方③的效果较好。

图2 配方③出菇场景

图3 配方①出菇场景

2.2 供试配方双孢蘑菇子实体经济性状比较

供试配方双孢蘑菇(第1潮)子实体经济性状见表3。

表3 供试配方双孢蘑菇(第1潮)子实体经济性状比较

由表3可知,配方③单位面积出菇数和单菇重最高,分别为195朵和35.2 g,最低为配方①,155朵和28.4 g。供试配方双孢蘑菇的子实体经济性状都比较好,配方③更优,菌盖直径为4.5 cm。

2.3 供试配方双孢蘑菇产量

试验共采收4潮菇,供试配方双孢蘑菇鲜菇产量见表4。

表4 供试配方双孢蘑菇产量比较

由表4可知,配方③鲜菇产量最高,且与其他配方差异显著;配方③的生物转化率也居供试配方之首。由此可见,配方③为数字化拱棚模式栽培双孢蘑菇较为适宜的配方。

3 小结

双孢蘑菇培养料加入牛粪可有效循环利用畜牧业废弃物,减少对环境污染,有效调节培养料中的碳氮比;牛粪中含有大量可降解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微生物,在料二次发酵过程中,可加快稻草降解为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双孢蘑菇菌丝吸收利用。试验为智能数字化拱棚栽培双孢蘑菇培养料配方的选用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现蕾双孢培养料
哪个是我
当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3:39:13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低温春化与光周期调控对普通白菜抽薹性状的影响
中国瓜菜(2021年5期)2021-07-19 04:14:52
草菇出菇为何怪
农家之友(2020年5期)2020-06-28 02:16:46
低温春化对乌塌菜抽薹开花的影响
中国瓜菜(2019年2期)2019-07-02 10:37:26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食用菌(2018年5期)2019-01-08 02:52:34
双孢蘑菇菌种质量检验规程探讨
现代食品(2018年4期)2018-02-18 15:50:01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科学种养(2017年8期)2017-08-10 20:46:40
不同光源对青梗菜现蕾和开花的影响
双孢蘑菇低温保鲜试验初报
食用菌(2017年3期)2017-05-24 06: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