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潇文 崇田洁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地处于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的甘肃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态水平与旅游强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甘肃省地理呈狭长带,景点分布极为分散,按照传统的、围绕孤立景区进行开发的模式,容易导致旅游活动耗时长、旅游体验低,整体创造经济价值水平较低。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极具开采价值,其价值在于其类型的多样化、场景的多样化,能够真实反映游客的需求,已经成为旅游开发与决策中的重要依据。但利用大数据进行旅游开发的实践和研究较少。
因此,大数据挖掘能更好地指导、推动甘肃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实现全域旅游主干景观廊道开发。通过打造“节点”“线路”“域面”联合发展的综合目的地系统,从而扩大旅游活动空间,提升旅游体验,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一带一路”主干景观廊道的全域旅游开发思路可以改善甘肃省传统旅游资源丰度(密度)低的不利因素,有助于提升甘肃省旅游开发水平和发展层次;响应“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旅游实践需求,为甘肃省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在历史上有大量的人类迁移和物质流动交通线路,其中蕴含着自然与文化资源要素,是跨越时空的长廊,形成了独特而宝贵的“廊道”,日益受到国内外旅游研究与实践的重视。
国外研究较早,提出了“绿道”(Greenway)、“风景道”(Scenic byway)、“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等相关概念。 国内最早是在20世纪末开始进行本领域研究,并逐渐给予更多关注。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和CSSCI数据库,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成果在2010年后都有了较明显的增长,体现出本领域日益受到关注的特点。
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遗产廊道的开发与保护、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中;国外研究涉及范围更为广泛,包括:(1)绿道可持续发展方法(sustainable greenway approach);(2)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3)衡量模式(measuring pattern);(4)大都市范围的廊道建设(metropolitan scale);(5)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现实(Internet-based virtual experience)五大领域。
因此,尽管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对廊道的研究进行有益的探索,但在成果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显薄弱,需要更多的学术投入。
以相关词在CNKI进行组合检索,获得文献191篇,其中CSSCI检索24篇,多以逻辑演绎为主,分析甘肃省旅游开发情况;使用同义英文在WOS检索,只有1篇文献探讨“一带一路”下旅游对我国西部省份环境的影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单薄说明关于甘肃省本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图1 SCI和CSSCI本领域发文数量统计
图2 中英文关于廊道研究的关键词网络分析
大数据应用于旅游开发、人文地理的研究,多以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等方法,具体为:1.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张红,2000;马耀峰等,2010;白凯等,2012;Carlos等,2015);2.游客对旅游热点城市的感知分析(郭英芝等,2007;刘鸿盈等,2008;孙杨,2014;李娟等,2015)两个方面。
然而,关于大数据(或数字足迹)与廊道开发的融合研究成果极少(中文文献只有3篇,英文文献2篇),主要应用于旅游流空间分布分析,游客感知的部分缺乏应用,因此,此领域可作为今后旅游大数据挖掘的新应用方向。
综上所述,大数据挖掘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经验借鉴,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甘肃省全域旅游主干景观廊道开发的相关研究较少,包括:(1)应用大数据对甘肃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一带一路”主干景观廊道开发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2)应用大数据对游客对甘肃省的旅游感知进行分析,包括节点、线路、域面,以及空间所对应的情感、功能、资源等特征的分析;(3)在分析结果上,进行市场细分与具体的线路、产品、营销策略等方面设计。因此,今后需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行更多的学术投入,以更好地指导甘肃省旅游实践。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游客生成的各种互联网信息进行地点词汇、活动词汇、情绪词汇及其频次分析,分类分析围绕地点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与旅游情绪,从而明确游客的真实需求、兴趣、轨迹、偏好,利用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GIS技术,分析出甘肃省主干景观廊道的热点节点与热点线路,在此基础上构建域面,建立甘肃省跨市州全域旅游主干景观廊道网络。
根据大数据,应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与共词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甘肃省全域旅游中相关的资源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情感特征。随着人们向“随意性”“生活性”旅游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孤立景区开发模式已被时代淘汰,需要建立“大旅游”的全域旅游开发观,需要将甘肃省作为一个“大旅游”目的地进行网络化建设:除了识别核心景观及其资源的自然、人文特征以外,还需要分析游客在整个区域内的行为空间特征,以及这些空间所满足的审美、观光、休闲、朝圣、放松、娱乐等功能;此外,根据人们在游览中对目的地的评价分析出游客与空间的积极与消极态度,构建“情感地图”,利于后期的市场营销开展。
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以有效识别游客的不同属性与偏好,对游客行为、目的地偏好、目的地游客流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目的地、产品与游客的精准匹配,更有利于有效开展线路设计与产品设计。
甘肃省旅游开展的最大问题不是资源不足问题,而是市场营销和产品包装问题,因此,利用大数据可以有效地、全面地立体分析用户真实需求,识别旅游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决定消费者旅游需求与偏好的因素,实现行业人群垂直细分,从而实现旅游产品与用户更直接、精准、快速的匹配,从而解决目前甘肃省旅游资源市场营销短板问题。
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构建综合目的地形象系统,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全域旅游主干景观廊道发展。在“一带一路”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依据游客时空行为与偏好,建立围绕甘肃省主干景观廊道的目的地形象综合系统,精准把握旅游地文化、旅游、生态三大要素,进行目的地形象识别子系统、目的地品牌形象宣传子系统、旅游文化创意商品开发子系统、旅游公共信息导向子系统的构建,推动甘肃省主干景观廊道旅游的快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