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机
【摘要】德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借助科学有效的德育手段,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不仅有利于班级和谐氛围的构建,还能够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律、自爱、自强意识的养成。为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初中班主任要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5—0048—02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下,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树立学生良好行为规范放在班级管理工作的首位,并借由一系列德育手段,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为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以及道德涵养的提升提供更有利的保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班级活动,提升德育功能
1.巧用班会。班会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参与班会的过程中,能锻炼与人交往的技能,深入感受团队精神,能够在班会中有意识地形成主体思维和责任感,从而不断在集体中发挥创造性,实现能力的稳定提升[1]。因此,班主任应通过班会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信任,并获得相应的权利。班会的主题可由班主任设定,而前期的准备过程均可由学生完成。班主任可将学生分成几组,每个小组轮流负责班会的准备活动。在开展班会时,由于学生在各环节均可自主参与,为此,班主任可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真实的状态。而且通过班会活动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到学生的能力,并确定更具针对性的切入点,进而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生不但可以亲自参与,还可在其中形成真实的感受,不断锻炼和表现自身的能力和态度,从而在实践活动的激励下形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具体组织和规划活动时,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践内容应更为充实,应为学生设置更为具体的活动目标和要求。二是赋予实践过程一定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可通过观察和思考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既定的时间内接受正面的教育引导。三是尽量调动活动对象参与配合,从而全面实现活动目标,深入挖掘实践的教育价值,从而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比如,初中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社区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为例,班主任可与学生一同来到社区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后,以此为依据制定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与普及活动,在这次垃圾分类社区活动中,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对垃圾分类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如此,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与社区居民沟通的过程中,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也因此得到提升,定期组织这样的活动,能够从整体上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2]。
二、通过师生交往,提升德育功能
1.平等对话。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占有绝对的控制地位,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也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和优势。但是,当前我国教育行业更为倡导班主任以平等的身份和态度与学生交流,彻底转变以往的意识和态度,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沟通桥梁,以平等的对话模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动态。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意识和观点,如果班主任仍然以集权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提出要求,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因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尽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關系,应削弱对自身身份的意识,以学生朋友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或者学习中的困惑,从而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为学生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指导和帮助。
2.情感交流。首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注重应用情感交流的渠道与学生沟通。班主任与学生开展更为融洽的情感交流,能够对学生的行为选择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其次,班主任在与教师的相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出与他人交往的规律和技巧,从而形成道德性更高的意识和习惯,为此后交际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为此,班主任应格外重视应用情感交流渠道与学生沟通,准确把握师生情感关系的特征。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即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并不由个人喜好所决定,其中包含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是基于社会目标所形成的。最后,班主任也需要以更高的热情开展与学生的交流,不能因个人对学生的好恶来确定对学生的态度。同时,也需应用更为专业的情感管理策略来培养师生情感。班主任只有向学生表现出亲近、诚恳等态度,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喜爱[3]。
三、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德育功能
1.指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掌握各类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全面发展智力及品德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了促使学生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班主任应与科任教师之间建立更为频繁的交流和互动,在每次考试活动后均需开展学习状况分析的专题会议,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班主任联合各科任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掌握,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教育。班主任在实施指导的过程中,不仅需针对每个学生提升学习质量,还需从学科层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班主任应有效发挥自身的职业经验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同时也可邀请毕业生回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集中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2.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当前,我国对健康的定义不仅包括身体层面,还包括心理方面的健康。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班主任是学生学习期间的主要引导者,因此,班主任更应积极关怀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从而以积极的状态完成知识的获取。从社会层面来看,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与其自身有关,还会广泛影响到社会的文明发展,因为个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决定其与熟悉或者陌生人的交流程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价值,但目前对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评价不一。具体的标准不仅受时代或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还与习俗、地位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初中生所承担的学习压力本身就大,如果再与家长或者教师产生冲突,极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班主任应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并对其健康发展提供帮助。一是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讲座。讲座内容可分为健康情绪、意志品质的形成与培养,面对失败的心理调整,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等内容。二是在班级内营造更为轻松、和谐的氛围。班主任可有效发挥舆论作用,引导学生更为重视友谊的搭建,形成更具有凝聚力的班风,使学生能够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同时乐于带动后进生。三是提升班级管理手段的艺术性,着重维护学生的心理。注意对学生的隐私问题做好保密工作,同时运用民主的交流方式辅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其负面情绪。四是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身体素质还不够成熟,面对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往往会产生负面心理和情绪,尤其是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鱼龙混杂,共同充斥着中学生的思想世界,为此,班主任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疏导,避免学生走入思想的误区。初中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联系最密切的人,因此,在班级管理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乐观心态的形成[4]。
总之,班级德育工作不容忽视,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能够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助力,不仅能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社会参与意识。班主任要在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责任和权利,从而使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提高学生的德行。
参考文献
[1]金国苗.论班级德育的个性规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42-43.
[2]杨荧.自主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9(25):19-21.
[3]赵丽霞,曹瑞,麦清,郝琦.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6(09):51-53.
[4]张烨.回归与提升:班主任德育责任的时代要义[J].教学与管理,2007(19):29-31.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