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叶冰雪(1997—),女,汉族,湖北襄阳人,艺术学硕士,单位: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方向:戏剧表演艺术研究。
邮寄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莲花路211号上海戏剧学院,邮政编码:200040
收件人:叶冰雪,电话:13972039581,电子邮箱:1456847884@qq.com
作为日本影坛的领军人物之一,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极具辨识度,饱含着其个人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他将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结合,运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关照社会现实和家庭问题,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的情感共鸣,他的电影中总是把普世价值隐于叙事之内,把生活真实藏于细节之中。[1]
是枝裕和家庭电影中关于父母亲形象的定位具有一定差异,父亲往往是缺失的或是不存在的,母亲却是在场的,陪伴孩子的成长,这种形象设置在日本现实家庭中多有原型,不仅与是枝裕和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也反映了日本社会发展历程中显露的某些困境与问题。这种定位下我们可以窥见枝裕和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意识的影响,以及日本社会中的家庭生活状况。
1.缺席的父亲
是枝裕和影中塑造了许多种缺席的父亲形象,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以不同的方式缺席,不同的“缺席”导致的影响也各有不同。电影《无人知晓》中由于父亲的缺失造成的经济上的困窘,使得孩子们也丧失了上学的机会,只能呆在小小的房间里渴望着上学、与其他同龄孩子玩耍的机会。而父亲的抛弃,也使得母亲格外没有安全感,不断的与男人约会成了母亲排遣心情的办法,这更加造成了孩子们的无人照管,最终造成了妹妹小雪的死亡悲剧,而其他孩子们的命运何去何从,也无从可知,可以说父亲的缺席,是造成这个家庭分崩离析的根源。
电影《奇迹》中父亲因为离异不能与航一生活在一起,航一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要一家人团聚,听闻在开往福冈的新干线与开往鹿儿岛懂的新干线交汇的时候,许下心中的愿望,奇迹就会降临。为此,两兄弟开始了去许愿的计划,虽然最终兄弟俩并没有找回往日的团聚,但是在分开生活的日子里,孩子逐渐适应了单亲的生活,虽然不能与父亲再见,但是航一在寻找奇迹的过程中也成长起来。
《海街日记》中父亲的出轨给女儿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大姐自小便一人承担起照顾两个妹妹的重任,在目睹了父母的婚姻悲剧后,大姐却恋上有妇之夫,她即痛恨自己父亲的出轨,然而自己却又做做了别人婚姻的第三者,迷恋像父亲一样具有成熟气质的男人,二姐像父亲一样温柔,不断为小男友花钱,追求快乐和自由,而三姐虽然对父亲的形象模糊,但是却像父亲一样喜欢钓鱼,甚至在内心还保有对父亲的崇拜,喜欢上具有冒险精神的体育用品店长。虽然父亲从未在电影里出现过,但是却对三姐妹的生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2.在场的母亲
与父亲的缺失不同,是枝裕和给予了母亲在场的机会。现代日本的家庭,毫无疑问是以母亲,而不是以父亲为中心的,母亲支配着一切。[2]每一步影片中,母亲的存在都给予了孩子们或多或少的慰藉。电影《无人知晓》中,母亲一人承担着四个孩子的抚养责任,在被几个男人伤害抛弃后,母亲也依然坚强面对困窘的生活,蜷缩在逼仄的房间里,母亲依然是四个孩子最温暖的依靠,教他们功课,带孩子做游戏,给女儿涂上自己的指甲油,母亲存在的日子就是孩子们最温暖的时光,母亲的存在给了孩子们最后的一丝慰藉。
电影《比海更深》中,更是塑造了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淑子,父亲去世,年迈的母亲独自一人在狭小的公寓里渡过晚年,默默承受丧夫的悲伤。此外,还要为子女的生活操心,儿子作为一个落魄的作家,沉迷赌博,婚姻失败,连孩子的抚养费都承担不起,还要靠当私家侦探谋生。但是母亲为了掩饰儿子的窘迫,为了挽回儿子的婚姻,对于儿子偷拿自己赡养费的事假装不知道,在暴风雨来临的夜晚,用尽办法使儿子良多与妻子孩子能多相处一会,虽然最后并未改变儿子婚姻破碎的事实,但是母亲为了孩子的苦心,昭然若是。
3.“缺席”与“在场”的原因剖析
是枝裕和热衷于在电影中塑造各类“缺席”的父亲形象,这不仅与是枝裕和本身的成长经历有关,也与日本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
首先是是枝裕和本人的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小时候的是枝裕和家庭并不富裕,和父母、姐姐一大家人挤在一间破落的小屋中生活,年幼的是枝裕和就饱尝生活艰辛,有着超越年龄的早熟和冷静。是枝裕和的父亲爱好赌博,这个特征他的电影中很多父亲形象上都有所体现,因而是枝裕和的成长中也缺少父亲给予的陪伴和安全感。自身生活经历使得是枝裕和对于父亲的认知有一种疏离,因而电影中的父亲多半是不在场的。相反是枝裕和对于母亲却有着不同于父亲的依恋,在母亲去世后,抱着“没能为母亲做点什么的悔意,创作了《步履不停》,以此纪念母亲。
对于父亲这种形象的塑造另一种原因来自于日本的社会现实。二战后的日本,先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主制使得日本原有的家庭观念开始瓦解,父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被削弱。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空前增强,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为了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只能外出工作,因而无暇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成长中父亲的缺席。这个时候的日本社会普遍呈现一种“无父”的特征。拉康曾提出著名的“父之名”学说,作为其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他“于20世纪末提出'父亲是一种隐喻的观点”,按照他的理论,父亲的概念并不代表真实的父亲,其将这种体现父亲象征的力量能指成为“父亲之名”。”[3]可见,父亲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在生理层面抚养一个孩子长大,还是一个强大的精神象征,只有负担其肉身和精神之父的双重责任,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父亲。
此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开放,使得人们的家庭意识有所削弱。两性关系变得比较随意。“未婚先孕”、“婚后出轨”的现象更加普遍。这也导致了一批孩子生下来就没有父亲,父亲长期的缺失使得国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是枝裕和正是身处于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与观念中,因而在他的创作中,对这种现象有着真切的反映,并通过这种“缺席”的父亲形象塑造,揭示家庭中的父子关系现状,引发人们对于“无父”社会的深入思考。
是枝裕和的电影作为一位作者导演,他独特的影响风格下塑造的父亲母亲形象不仅是个人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日本当代家庭社会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东方文化日式审美的继承发展。他独特的影像风格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质朴生动,如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物,却又充满人生哲学。
注释:
[1]王浩文,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父子关系书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第6页
[2]埃德温·赖肖尔.当今日本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179页
[3]范荣.父亲是一种隐喻——试析拉康的“父亲之名”在杜拉斯作品中的能指作用[J].外国文学研究,2006(5).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