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历史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在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中,语用习得研究的受重视程度不如语音、语法等研究高,在语用知识的教学和语用能力的培养上也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准确使用,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语用能力自我发展的重视不够。况且对于能力培养和发展的研究,历时研究比非历时研究难度大,周期更长,所以比例更小。本文首先介绍了语用能力以及跨文化环境中的语用,然后回顾了二语语用习得的理论根据,分析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后从第二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培养的角度介绍了认为可行的教学原则、方法和针对留学生不同问题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课堂;语用能力;汉语二语习得
一、语用能力
在不同交际场合、语境等交际环境下,顺利、有效地达成某项或某几项交际目的,即被正确解码的言语交际能力,就是语用能力。它包括言语理解的准确性和言语表达的得体性,前者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下使用合理的言语表达形式来实现某种交际目的,后者指的是驾驭言语交际、语言运用的规律,能进行符合社会规约的得体言语交际。简单来说,语用能力就是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跨文化环境下的语用
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用能力是其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环境复杂多样,有国内、国外之分,有代表不同学生群体的班级之分,也有班级内各种学生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年龄、职业等差异之分。所以,任何这些因素的差异都会成为跨文化环境的产生条件。除此之外,在交际过程中,语用能力的表现会从侧面反映包括词汇运用、语法能力等其他语言能力的掌握程度。因此,无论是跨文化交际与否,语用能力都不可或缺。
三、汉语二语语用习得的理论依据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教学,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语用学两门学科的交叉。这两门学科就是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的理论支撑来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被使用的比如注意假说、言语技能习得理论、会话分析理论等;在这里使用到的语用学理论包括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以及语用原则等等。除此之外,汉语二语语用习得理论还包括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
人类的社会属性使其成为人类语言的根本属性,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自然也是社会化的。社会学理论、文化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以及交际能力理论、会话分析理论等理论体系都切实地关注了第二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语言是社会化的,那么语言学习的活动就也是社会化的活动。
四、语用教学必要且可行
语用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不是所有的语用特征都不能纳入教学环节,言语行为、语篇标记等标识性强的显性语用特征就具备教学可行性。语用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不如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方面高,其原因是受重视程度低。而语用教学是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因为对留学生而言,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能使用这门语言进行交际,做到“学而致用”。无论怎样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都是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更加实用的语言运用能力,徒有大量的语言知识其本身并不能达到言语交际的语用目标。
五、汉语二语语用教学的主要内容
语用知识同语音、文字、语法等语言知识相比,灵活性更强,不易归纳,不容易进行精确的诠释。而且,同语法知识一样,语用知识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语用规则也和显性语法不同,它不局限于词法和句法结构,更多的是与言语深层含义关联。除此之外,汉语语用现象复杂多样,如何将其融入第二语言教学非常关键,其中最主要的是言语行为和语篇组织。人际互动中,言语行为能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多种信息,比如职业、地位、社会阶层、心理距离等。这些信息大多是潜藏在言语表面的背后,需要听者根据具体语境对内容进行进一步解码而得到的。但是解码过程会因受听者语用能力的影响产生出现较大的差异,如果在理解上出现出入,那么就会影响交际效果和交际的进行。而语篇组织则大多表现为文字数量较多的日记、邮件、信件等文体,其中的教学内容就包括话语标记和言语组织等。
六、汉语二语的语用习得过程
(一)中介语的自觉形成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习得者会在学习进程的前期阶段用较短的时间自觉形成其中介语。透过对其自觉形成的中介语的观察和探究,我们可以发掘习得者的语言习得的进步,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听力以及语言知识等方面的各种语言能力,其中也包含语用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和记录汉语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表现的发展情况和习得方式,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
(二)语用行为产出的影响因素
整体上看,语用能力的形成与语言整体能力的形成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语用能力的形成受自身和语言环境两者共同的影响。习得者当前的汉语水平,所处的汉语学习环境,自身的母语背景以及不同习得者间个体差异都会对习得者能力的习得产生影响。所以要针对学生社会群体的异同来调整具体的教学措施,把教学建立在习得者的认知特点、语用能力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包括语言环境等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之上综合考量。
(三)充分的教学干预
言语行为、语篇组织等语用知识可以反映习得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及其背后文化之间的差异。单纯的汉语环境渲染并不能使习得者的汉语思维和表达意识深入到受到复杂语境影响的汉语话语的语用能力。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语用知识在学习中往往是学生的薄弱之处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部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动进行专门的、有计划的语用教学,对学生在语用方面的学习进行提醒和讲解。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难以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语用能力,有计划的课堂教学辅以强化操练能帮助学生在遇到实际运用的情况之前熟练掌握,这样的做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效率,能加速促进语用能力的习得进程。
七、汉语二语习得的语用教学与能力培养
相比于自然的语言环境,课堂语言学习环境也至关重要。尽管习得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充分接触目的语,但是在生活中使用语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语言满足交际的需求,解决沟通和交流的问题。而在课堂中使用语言一般会经过认真思考、组织而形成言语。因为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而且不带有强烈的解决交际目的的需要,所以通过课堂教学增加的学生与目的语接触的方式不同于生活中的接触。课堂中的语用教学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语用意识的。其好处在于将语用知识确定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课程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再孤立。
(一)语用意识与学习动机
在第二语言的课堂上,教师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讲解和课堂环节会根据课堂重点的推动而进行。而且学生会感知课堂内容的重点,把精力集中在教师明确指出或强调的部分,容易忽略其他内容或减轻对其他内容的重视程度。所以,在课堂中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高语用教学的课堂比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语用方面,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语用意识。有计划的教学效果更加凸显。
(二)语用能力表现
注重语用能力表现,不能满足和停留于书本和课堂上的知识输入,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语用言语的使用规则。重视语用规则,强化学生对语用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如何针对特定内容或特定对象、时间等情况下选择、使用已有的语用知识,重视语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遵章法,守规则,不能“自行其是”。
(三)语用主观能动性
汉语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语用知识时,也会利用中介语将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来理解和记忆。但是,语用并不限于语言本身以及已有的语用现象。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使用语用知识,甚至不要过于纠结使用结果的正确性,要创新性地创造。这种培养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内化的言语产出规律,而产出结果是否在特定语境下有效可以在课堂或其他环节上进行探讨和纠正。
(四)语用产出环境
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习得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母语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深刻且潜移默化,会使得学生在习得新的语言知识时不自觉地将两者进行对比。在全新的语言环境以及在同为汉语习得者的留学生群体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听到他人的示范,这示范有对,也有错。因此习得者在相互交流中会留意他人言语交际的语用方式和特点,同学之间也会互相纠正语用错误和学习新的语用知识,从而完善语用知识体系,同时也锻炼了语用思维能力。因此,良好的语用互动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规范的语用表达。
(五)动态语用教学
受自身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一位习得者都是特别的,都会形成有差异的、个性的语言能力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将教学寓于实际交际语境,跳出仅有的静态教学和观察,将语用教学场合从课堂走出来,延伸、扩大到二语习得者的生活语境、工作语境等语言环境中。语用教学始于课堂,又不止于课堂,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在实际言语交际中体验和感受语用多样性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六)语境和交际能力
汉语二语习得者因受固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以及自身有着尽早入门语言的需要,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性的学习。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也常把这一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但凡事各有利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习得者的语用能力逐渐落后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与语言能力不同,语言能力强,语用能力不一定强。语言基础强大的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不一定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语言基础。这是由于他们的固化记忆使语言知识停留在记忆和书本之上,难以有效地进行调动和利用,缺乏言语表达的灵活性。久而久之,学生在思维上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迟滞,即在表达之前往往需要“三思”,这是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发展的。
(七)放大法
生活中学生来不及观察到的或者难以观察到的语用特征在课堂环节中可以被夸张和放大。通过教师主动对一些语用现象的有意放大,不明显的语用特征就能得以更加清晰的呈现。在不拘泥于单一教学方式的课堂上,教师辅以情景法和交际法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去开展课堂练习,可以在课堂中实现对多个语用场合的模拟。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之中进行语用训练,既加深学生对语用方法的吸收和内化,也会对学生创新起到激励作用。
结语
文章简要地从语用能力的诠释出发,介绍了语用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可行性;简要介绍了语用教学的主要内容,影响语用能力习得的几个因素,以及课堂教学对习得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了语用学习的意识、动机,语用产出的表现和产出环境;并结合二语教学提出了二语语用教学的教学原则、技巧和方法。最后,祝国内汉语二语习得的语用研究与教学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卢加伟.国外二语语用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13(2)
[3]周婷.跨文化语用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8
[4]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外语界,2005(1)
[5]任伟,李思萦,二语语用习得国际研究热点及趋势门.外语教学,2018(7)
Pragmatic Teach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in Cross-Cultural Classroom Environment
[Abstract]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research on pragmatic acquisition is not as highly valued as the research on phonetics and grammar.There is also relatively litt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This is becaus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hinese,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the accurate use of knowledge,and we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gmatic ability and the self-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ability.Moreover, for the research on ability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diachronic research is more difficult than non-diachronic research,and the cycle is longer, so the proportion issmaller.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pragmatics in a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thenreview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 acquisition,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pragmatic teaching,and then analyzes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ining, it introduces the feasible teaching principles,method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Intercultural;Classroom;Pragmatic competence;Chines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