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画作不一定值钱! 凭什么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

2021-12-29 00:00:00初阳
东方娱乐周刊 2021年8期

为什么很多品质很高的书画作品无人问津。而一些江湖大师、伪艺术家却在大行其道?2020年7月1日笔者在几个跟艺术相关的微信群里发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抛开那些永远无法达成共识的审美方面的讨论,如何判断艺术作品的好坏以及它的市场价值。到截稿时止,共收到了3位群友回复的6条信息。面对这个问题,笔者能触及到的艺术领域几乎集体失声了。而综合这6条回复得到的结论有两种,1、无法解释,估计在哪里也解释不了。2、文无第一、没有相对的标准。

笔者认为,既然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上有价格、有市场就一定有一个对艺术作品的好、坏、以及市场价值、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否则你无法解释那些名画、名作凭什么明码标价,还卖的那么贵。

好作品不应该是美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漂亮(美)这个标准,太过主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美”大家各取所需罢了!但是如果你拿“信息量”这个标准来衡量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作品千古流传,或者说公认有价值。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信息量呢?

这是一个已经数字化的时代,在发出提问后的几天里,有人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手段得到了一个你没听说过的明确和肯定的答案:评判一件艺术作品(其实,时间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件作品里包含的信息量有多少。

通俗一点说,这个作品是谁作的,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他作品反应了什么内容,记了什么事情?围绕这件作品本身,后来又发生了哪些事情?都有谁对这件作品做出了评价,谁喜欢他推崇他?这件作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些通通构成了这件作品的信息量。

咱们先拿书法举例说明,以王羲之的字为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他的字。颜真卿作品也是一样,有很多人都能找出各种依据来说明他写的不好。但是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字,因为李世民喜欢、推崇,所以有那么多的历代名家来临摹学习他的作品。所有这些都不断丰富着王羲之作品的信息量。

这也回答了,为什么有很多人看到了一幅感觉很漂亮的书法,却有人告诉你,那是江湖体根本不值钱。以此类推,徐悲鸿的油画,画的那么烂,照样值钱,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评判现代人艺术作品的价值?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评判书法作品和其他的绘画艺术品都是一样的难。但是有了信息量这个标准之后,你就有了遵循。你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名声并不太好,甚至是历史上的奸臣反面人物,他的书法作品同样值钱,同样有价值。伪满洲国时期大汉奸张景惠,不是书法家吧,他的书法肯定比当下的大部分书协会员的作品值钱。哈尔滨城史馆里面有一幅张景惠的书法,据馆长杨先生介绍,当时收藏这幅字的时候,花了几万元钱呢。

用信息量的标准来衡量江湖书画,价值自明

那么我们现在用信息量的标准来解读一下江湖书画。什么是江湖书画呢?一般来说就是指那些没有渊源、没有传承的作品。我们暂且抛开审美问题,因为江湖书画里面看不到历史传承关系,看不到过往那些大家的痕迹,没有故事、没有评论等等这些说明没有信息量,导致作品和作者没有名气,结果就是没有价值。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里面的信息含量比较少,价值就比较低。

那些江湖大师能在艺术市场上大行其道,也是遵循了这一点,他们不断的制造信息量,或哗众取宠,或撒泼打滚,虽然没有底线到了令人不齿的地步,却赚取了真金白银。史上最牛逼的画商安伯斯.瓦拉德,炒作塞尚、毕加索、马蒂斯、高更的手段是,办画展、写画评、讲故事。当时埃米尔.佐拉以塞尚为原型写了一部名为《杰作》的畅销小说后,眼光毒辣的瓦拉德立马买下了塞尚的所有作品,经过一番炒作使得塞上成为了现代艺术之父,身价倍增。这一波操作,其实就是在填充艺术家的信息量。

结论:抛开那些永远无法达成共识的审美方面的讨论,信息量这个标准是艺术价值的关键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