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位于东北三省的北端,是老辈人认为的苦寒之地。其实哈尔滨所具备的独特魅力早已令世人叫绝。这种独特的美,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外来文化和东北文化的交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荒寒之美。这种独特的美感,也深深地吸引着黑龙江的艺术家们。
荒寒之美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荒寒之美的荒,所指不是荒芜、而是原生态、远大、包有。寒,不是寒冷,是清寒,是理性的浪漫。荒寒之美是一种高贵的价值观,旨在是放弃奢华、蓬勃自我,放下唯利是图的物欲,独具慧眼地去发现大美,这就是著名艺术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健群先生对此的认知。
黑龙江流域独具特色的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城邦文明及多民族文化、流人文化、冰雪文化、抗联、土改、四野、闯关东、中俄文化交融、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百万知青屯垦戍边、工业遗产等独有卓绝的题材资源也铸就了龙江文化的独异性特征。龙江的油画家们需要秉承本土的文化基因,并积极吸收先进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完善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和独异性的优势。
品味荒寒之美不只是为了表达黑龙江地域风貌,更是为了针对“富而不贵”的普遍现象,明确“外荒内盛、外寒内热”的高品位追求。荒寒之美有四个核心特征是:原真生态之美——克服物欲,尊重自然,避免建设性破坏;期许坚忍之美——梅花香自苦寒来,坚忍淡定,延迟满足感,忍过达半年之久的冬天迎来春夏;遁世崇真之美——脱俗、抱朴、求真、隐士文化;彻悟求缺之美—示弱内强,彻悟人生终极意义,君子求缺、小人求全,随遇而安,独善其乐。
荒寒之美还有“三高”本性:高明:不急于追求强行改变环境,有自知之明,不愚、不弱,坚信“为物所役太愚蠢,娇生惯养太脆弱”;高贵:不唯利是图,反对“富而不贵”,做事秉承符合长远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原则;高雅:不随波逐流,不落俗,能在艰难困苦中深刻体验其独异的美感,有节制、有标准地处理好多个价值点的平衡关系。绘画记录的是一段艰苦的思考抉择和笔耕过程,表达的是别具一格的人生感悟。所以我们还必须深入探究怎样用油画语言充分表达大美龙江的独异性特质,思考为什么会有大美龙江,何为大美之“大”?大美龙江容纳了世上少有的五态之美,即生态之美、文态之美、形态之美、心态之美、常态之美,其中荒寒之美更是独具美学价值的心态之美和形态之美。
荒寒之美有着更深层的文化根脉,那就是黑龙江流域文明。黑龙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古时黑龙江沿线曾盛产沙金,在清朝达到繁荣。在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中,先后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五次入主中原。黑龙江流域的荒寒文明改变了中国历史,由黑龙江流域的三大民族系立的五大王朝国家政权,对1600年以来的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些认为黑龙江流域就是北大荒和苦寒之地的印象,只是当代人认知上的误区。
林建群表示,荒寒味象也是一些优秀的龙江画家常有的作画动机和心态,画家只为钱画,画不出传世之作,保持非功利性、独创性、真诚性,聚精会神才能画出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