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洪举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 重庆 40228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才的前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室设置公示栏,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常规、班规、班干部名单及其职责、获奖和好人好事名单、各种违纪名单、各类考核结果都张贴在公示栏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结合实际,制定《中学生一日常规》和《学生操行量化考核细则》等包括中学生生活学习各个方面的要求,同学们无论走到哪儿,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大家的行为,学生行为都有所依。这些制度规范,要求应非常具体细致明确,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要严格要求,务必把养成教育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抓早,通过扎扎实实的抓养成教育,使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常抓不懈,不然就会浮于口头,流于形式。设岗监督是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力度的有力保证,这样不但可以及时表扬好行为、好作风,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经常获得反馈信息,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班上设置班组管理组织和管理系统,如:班委会、团支部、小组长、课代表等,将每个岗位的职责予以公示,学生自愿报名竞职演讲,竞争上岗。监督内容包括:佩戴校牌,衣着打扮,发式,课堂纪律,午休、晚休纪律,卫生情况,安全礼貌等,做到事事有人管,写好班级日记,每天公布,每周一评比,并与操行分挂钩。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监督,既把不良的行为习惯扼杀于萌芽之中,又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良好的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作为教师,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开展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母亲节、父亲节开展感恩活动、开展文明礼貌月、卫生评比周活动,召开主题班会,举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开展精彩激烈的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赛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开展活动要强调“趣味”二字,增加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日常行为规范,具有易波动、易反复、易反弹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中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制度上为行为规范达标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证,实现从打“运动战”向打“持久战”转变。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宣传之后,我制定了“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并建立班级考核制度,对班级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实施每日、每周、每月、学期、学年的全过程考核。把评定奖学金、评定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班干部考核、学生思想品德考核与学生行为规范的达标情况挂起钩来。每月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一月的“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热情之星”“发言之星”等。凡行为规范不达标的学生,不能评各类先进,不能得奖学金,不能担任学生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会是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