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花与粤人风情

2021-12-29 21:16周正庆冯浩宸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阳江汤显祖广东

周正庆,冯浩宸

(1.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2.暨南大学 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

一、素馨传入肇自广东

关于素馨花传入的记载,最早见诸文献的为晋人嵇含(263-206)撰《南方草木状》中引汉人陆贾(前240-前170)所著的《南越行纪》一文:“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草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别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1]11陆贾并没有明确指出此花传入之国别。嵇含在《南方草木状》指出:“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1]11,又在“指甲花”条中再次明确素馨花来自大秦国:“(指甲花)其树髙五六尺,枝条柔弱,叶如嫰榆,与耶悉茗、末利花皆雪白,而香不相上下,亦胡人自大秦国移植于南海”[1]29,这是素馨花由国外移至中国第一次有国别的明确记载。

唐人段成式(803-863)有载:“野悉蜜,出拂林国,亦出波斯国。苗长七八尺,叶似梅叶,四时敷荣。其花五出,白色不结子,花若开时,遍野皆香,与岭南詹糖相类。西域人常采其花,压以为油,甚香滑”[2]153。

上述可知,素馨花在国外种植的范围很宽泛,但传入中国的路径指向并不多,仅为中国南海。

有宋一代,是素馨花在中国种植的迅速发展与推广时期。在广东和福建,素馨花的栽种非常普遍,宋人有诗如此描述:“繁盛闽南粤,潜藏霜雪天。素云生宝髻,剩馥借龙涎”[3]101。

当然,除了闽广,南方的其他地域也产素馨花,但以庭院种植为主,范成大作了如此记载:

素馨花:(广西)比番禺所出为少,当由风土差寒,故也。茉莉花亦少如番禺,以淅米浆日溉之,则作花不绝,可耐一夏,花亦大且多叶,倍常花。六月六日,又以治鱼腥水一溉益佳。以米浆和鱼腥水栽种花,是庭院花卉栽培之所为,而非规模化种植之良方[4]114。

宋代,素馨花由南经福建而北传播,宋人髙似孙的记载颇能说明:“耶悉茗花,是西国花,色雪白,胡人携至交广之间,家家爱其香气,皆种植之。”[3]143从髙邮人陈造《长句简诸公县圃酴醾小宴》[5]406、浙江宁海人舒岳祥《赋素馨花》[6]191等文人留下诸多吟哦园林之作可知,素馨花虽然也栽种于长江下游流域,但只是作为园林之观赏花卉。

黄河流域,气候严寒,不适宜素馨花生长,由于皇家与达官贵人、名人雅士对素馨花之喜爱,自宋代以来一直有所栽种,人们对之更为呵护,素馨只是温室中娇花,或是苑圃中作为稀有之观赏植物,宋人孟元老在“琼林苑”诗中对素馨花之富贵珍稀有所说明[7]676。

明代,人们对素馨花的生长规律有更多了解,掌握了更细的种植技术,素馨花栽种范围进一步拓展,自海南岛至东北均可看到其踪迹,但仍以广东的栽种量为大,素馨与茉莉、香橼、乌榄、绿榄一样,成了广东“府县俱出”的传统物产[8]653。清初,广州城郊已经是“十里为花田弥望,皆种素馨花”[9]31的繁荣情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素馨花最迟自西汉由大秦国传入广东南海,其后又持续从拂林(大秦与拂林均指今西亚和南欧地区)和西域(今敦煌市以西地区)地区以更广泛的方向传入我国。宋代,经福建传至黄河流域乃至以北地区,影响全国,至清初,成为具有广东地理标志的名花。

二、素馨花名源于广东

“素馨花”传入中国,称谓有所不同,称“耶悉茗花”,又称“野悉密”等,而变称为“素馨花”者,乃源于以广东、云南等地的民间传说。

流行于广东的传说,最早见诸宋代文献记载。宋人陈景沂曾说道:“素馨,旧名那悉茗,一曰野悉蜜。昔刘王有侍女名素馨,其冢上生此花,因以得名”[10]510。

宋人方信孺“花田”诗也反映了类似的内容:“千年玉骨掩尘沙,空有余妍剩此花。何似原头美人草,樽前犹作舞腰斜。”诗前附文:“在城西十里三角市。平田弥望,皆种素馨,一名那悉茗[11]22。

清人将上述传说进一步具体化:“(南汉)后主(刘伥,公元943-980,在位期间为公元958—971年)贵妃李氏,宦者李托养女也,后主纳托二女于后宫,长者册为贵妃,凡国政禀托以行。美人李氏,亦托养女,后主既立托长女为贵妃,复以其次女充美人之职,一时并宠,宫中称极盛焉。又同时有宫人素馨,以殊色进,性喜插白花,遂名其花曰‘素馨花’。波斯女失其名氏,黑腯而慧,光艳绝人,性善淫,后主甚嬖之,赐名媚猪。后主荒纵无度,益求方士媚药为淫?之戏,又选恶少年配以宫婢,使褫衣露偶,扶波斯女循览为乐,号曰大体双,卒以此亡国”[12]879。

流行于云南的传说在时间上比广东晚了很多。明代《滇略》的记载最为典型与详尽,明人认为素馨花其名来源与宋代云南段氏大理国诸侯王素兴荒政有关:

段氏素兴,以宋庆历中嗣位,性好狎游,广营宫室于春登,堤上多种黄花,名绕道金棱。云津桥上多种白花,名萦城银棱。今二棱河名由此也。每春月必挟妓幸,载酒自玉案三泉,遡为九曲流觞,男女列坐,斗草簪花,以花盘髻上为饰,今花中有素馨者,以素兴最爱,故后人名之也,又有花遇歌则开,有草遇舞则动,素兴令妓歌者傍花,舞者对草[13]84。

清代,素馨花在云南的传说,与明代大同小异,在此基础上稍作修改补充而已:

时仁宗庆历元年也,素兴年幼,好佚游,广营宫室。于东京筑春登、云津二堤,分种黄白花其上,有“绕道金棱”、“萦城银棱”之目,每春月,挟妓载酒,自玉案三泉溯为九曲流觞,男女列坐,斗草簮花以为乐。时有一花,能遇歌则开,遇舞则动,素兴爱之,命美人盘髻为饰,因名素兴花,后又讹为素馨云。素兴立五年,征敛苛急,民不安生,髙国相与诸大臣共废之,后死,伪谥天眀[14]183。

素兴,宋代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即位,在位五年。

至于素馨墓所在之地,宋代已有相关传说,所见最早传说应为宋人黄晔所著之《龟山志》,可惜此书已经佚失,同时代的谢维新在《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素馨》条中有简单的引文:“旧名那悉茗,昔刘王有侍女名素馨,其冢上生此花”[15],内中并没有对墓地具体地址作明晰的交代。

明人陈耀文通过对文献作了考证后认为:“素馨花玉女冢在肇庆府,阳江县玉女名素馨,死葬于此,其墓上生那悉茗花,因名素馨,其花旧名那悉茗因生于素馨冢上,故名”[16]1768。然而,清人梁廷枬则持不同的说法:“素馨,后主司花宫女,以色进御,封美人。性喜簪那悉茗花,因名之素馨。死,葬兴王府(今广州)城西北郊。后主痛之。使人多植那悉茗花于冢上,号其地曰素馨田,坟曰: “素馨斜”[17]36。

溯故事演变之情形,素馨花最早传说为宋人述说南汉之故事,故我们可以认定素馨花之得名最早应为南汉时期,最迟至宋代,至于素馨之墓终归之处,文献显示广东记载为多,清初以后则以“广州城西北郊”说为引用者最。

三、素馨花与岭南风情

广东人将素馨花视作美与爱的象征,普遍用于日常与岁时社交民俗,岭南风情的形成深深打上了素馨花的烙印。

(一)素馨花与海陵风情

阳江是广东中部一个重要的城市,省内地理位置扼南海而居中。

阳江秦时属南海郡,汉归合浦郡。东汉时,孙权将高凉县从汉时的合浦郡分出,设为高凉郡,转由广州管辖。 南北朝,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高凉郡从广州分出 ,升格为州 。隋唐以后,称谓屡有变化,唐时称“恩州”,明至清到民国称阳江县。 可见,阳江政区历史沿革特点,于粤东与粤西归属两边摇摆。地理位置的特点,使阳江地区民俗既具传统的平稳,又具偏远的蛮荒气质。

阳江“倚山濒海,气习颇殊,好勇轻生,不循礼法,侨寓多惠湖之人。”[18]411此地人民能歌善舞,豪迈中不失奔放与深情。作为贞洁淡雅之素馨花在阳江地区深得民间喜爱,成为受民众歌咏的对象,不难理解。

素馨花与阳江的传说,因汤显祖的到来,增加了几许人间风情。

阳江南部的海中,有一岛屿叫海陵岛,又称闸波大角湾。海陵岛因其海水湛蓝,沙质洁净,浪漫的民风,被称为“南方北戴河”和“东方夏威夷”。

贬经此处的汤显祖曾登临此岛,汤翁 “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酸楚的性格,与此岛盛开的素馨花相互映照,增添了些许幽媚的风情。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上书《论辅臣科臣疏》弹劾申时行、杨文举等官员而被贬到徐闻县,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

汤显祖被贬后,于万历十九年(1591)九月初九日“过别从姑诸友”,“经赣州,越梅岭,自保昌(南雄)下船”,“过英德浈阳峡”,“十月中到广州”,“迂道往游罗浮山”,“十一月初七日,自广州舟行到南海”,“经香山、澳门、恩平到阳江,由阳江乘海船(乌艚船)过琼州海峡直抵涠洲岛看珠地。”[19]99-102

汤显祖南下时,经过海陵岛,见到云集在戙船澳的渔船和眉黛一般的青山,如同练一般雾霭锁着海面,听到当地人讲述发生在海陵湾关于素馨花的传说,以及关于双鱼石动人的爱情故事,有感而作《阳江望夫石》一诗:

峰如眉黛翠如环,破镜迷离烟雾间。昨夜双鱼何处去,戙船多在海陵山[20]334。

在阳江期间,汤显祖在闸坡、双鱼、罗琴等地先后写下了《南恩中火诗》《阳江道中》《阳江无底潭》《阳江望夫石》《恩州午火》《莲塘驿》等六首诗。然而,汤显祖的闻名却因《牡丹亭》一书,因此书汤翁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但此书的形成与汤显祖在阳江的游历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受到素馨花传说的启发而写就。

先让我们看一下《牡丹亭》故事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此后,常思念梦中情境。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读到《诗经·关雎》一章,因伤感而至花园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梦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一梦之后,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挖掘,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为情所动,恩准两人阴阳结合,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在阳江,宋代的文人也构建了一个关于素馨花故事,这个故事也与爱情、生死有关,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解读到,宋人认为素馨花最先在阳江种植,其后传播到肇庆的认知过程。

由汤显祖联想到《牡丹亭》,再由相关的爱情故事,联想到素馨花及其爱情故事,形成了当今阳江人的思维联想。故此,阳江人在汤显祖曾经到过的牛塘山上建立一亭以纪念汤显祖,亭上有碑,碑上刻有关于汤显祖与素馨花相关之诗:

绮梦牵梅枊,芳心寄素馨。汤翁留绝唱,争说《牡丹亭》。

可见,在当今阳江人的心目中,汤显祖是受到素馨花传说的影响而写成《牡丹亭》一书。

诚然,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从徐闻归来,改赴浙江遂昌知县,再过阳江。而《牡丹亭》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之间,在时间节点上,绝对不是偶合,相似的花与人的故事情节亦很难说二者没有关联与勾连。可见,素馨花因素的介入,使阳江人的性格增加了妩媚妖娆的风情。

(二)素馨花与羊城风情

“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自汉代素馨花传入广州地区以来,对广州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素馨花被广州人普遍用于制作香品增加体香,以香花洗面,焚香读书等日常生活中。在宋代,广州人受大食等国使用香水习俗的影响,用素馨花与茉莉花一起制作香水,广州“龙涎香”闻名遐迩,其制作方法是:

古龙涎香:沉香半两,檀香、丁香、金颜香、素馨花各半两,木香、黒笃、实麝香各一分,颜脑二钱,苏合油一字许右,各为细末,以皂子白浓煎成膏和匀,任意造作花子佩香及香环之类,如要黒者,入杉木烰炭少许,拌沉檀同研,却以白芨极细作末,少许热汤调得,所将笃耨苏合油同研,香如要作软者,只以败蜡同白胶香少许,熬放冷以手搓成铤,广南有最清奇,煮酒尤妙[21]517。

龙涎香常被广州人用于制作香囊:

广人谓取素馨半开者,囊置卧榻间,终夜有香,用之果然,素馨玉洁小牕前,采采轻花置枕边,髣髴梦回何所似,深灰慢火煮龙涎[22]216。

明代,流行于广州地区的素馨香品很多,番禺人制作的心字香[23]571、情逗香[23]581极为著名。

其次,素馨花对广州地区的精神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于素馨花“香清而体白”[24]419,明代官员通常以花明志,陈白沙的《素馨说》便是代表作,在诗词中陈白沙认为素馨花具有“可已而已,不可已而不已”[25]121的无为随和性格,将之引申为无为治国之道。

复次,素馨花因其与人们的密切联系,成为广州人普遍认可的市花。

汉代,广州人“彩丝贯素馨为餙”[24]418,用素馨花编作花环戴于头上以装饰,至宋,这种习俗在每年六月素馨花盛产之季节,“素馨娇满簮,”[26]27成为妇女佩带时尚之品。

明代广州人依然保持着“贯花绕髻”习俗,“素馨花发暗香飘,一朵斜簮近翠翘,宝马未归新月上,绿杨影里倚红桥”[27]311便是写照。

清代工部尚书杜臻南巡时看到南方妇女“花绕髻之饰至今犹然”,在其著作中加以记载[28]31,如杜臻所载之盛景,在广州民俗中多有反映。

明清时期的广州,在素馨花上市之六七月的夜间,男女均头戴素馨花环以避暑,“入夜满城如雪,触处皆香”[29]609,确是城中一大妙景也。又由于“南人喜以花为饰,无分男女,有云髻之美者,必有素馨之围”[29]610,但因为素馨花“宜夜,乘夜乃开,上人头髻乃开。见月而益光艳,得人气而益馥,竟夕氤氲,至晓萎,犹有余香。怀之辟暑,吸之清肺气”[29]609之习性, 所以人们只能在天未亮之“昧爽往摘”[29]608,并且“覆以湿布毋使见日”[29]608,已开者只能置之不用了,素馨花上市时“花客渉江买以归,一时穿灯者作串与璎珞者数百人,城内外买者万家,富者以斗斛,贫者以升,其量花若量珠”[29]608-609,一派买卖兴旺之景象。

素馨花是广州端阳、七夕二节应节之花, 在“七夕节”,人们制作素馨花灯、素馨花艇,以增加节目之气氛:“花又宜作灯。雕玉镂冰,玲珑四照,游冶者以导车马。故扬用修云:‘粤中素馨灯,天下之至艳者。’”[29]609又说:“广中七七之夕,多为素馨花艇,游泛海珠及西濠、香浦。秋冬作火清醮,则千门万户皆挂素馨灯,结为鸾龙诸形,或作流苏,宝带葳蕤,间以朱槿以供神。”[29]641-642

明清时期素馨花的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配套成熟之产业,形成了产供销运一体化之商品生产体系,成为可以养活人民之一大产业。在广州城郊有规模种植的花田,“珠江南岸有村曰庄头,周里许,悉种素馨亦曰花田”[29]608。有专门运花往广州销售的码头,“花渡头在五羊门南岸,花贩每日分载素馨至城,从此上舟,故名”[29]610。有专门销售之市场,广州之花市,花市“在广州七门”[29]43,“所卖止素馨,无别花,亦犹洛阳但称牡丹曰花也”[29]43。故清初诗人居巢对素馨花于人民生活之作用做出了这样的评介:“珠女至今颜色好,一生衣食素馨花”[30]705,诚不为过。

清代中期以后,素馨花普遍用于广州人的生活与岁时民俗种,逐渐演变成为广州人最喜欢与常用的市花。

素馨花不仅对阳江与广州的人文风情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广东的其他地方也普遍受到民众的欢迎。如清代广东端州府出产含有素馨花的顶湖茶被视为茶中珍品:“端州之白云山顶有湖,僧人于岩际种茶烹之,作素馨花,气味甘淡而滑,然岁收止石许”[31]1617。

近代以来,虽然素馨花仍然是粤人最常用之花,发挥着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作用,但随着外来势力的入侵,素馨花过于娇弱的秉性,不适宜提倡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花卉。另一种有着英雄传说,高大,且有红色基因的树种木棉花,经文人的渲染与政府的提倡,取代了素馨花的精神地位,成了广州城市之花。即使如此,曾经是广州市花的素馨花,也为粤人的精神层面注入了弯而不折,性情洁雅的民间元素,成为广东精神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阳江汤显祖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阳江核电工程建设期间安全管理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汤显祖猜谜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
汤显祖为戏成痴
汤显祖为戏成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