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幼儿园 宗秋培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幼儿园延迟开学,这可急坏了一些家长。近来,我们在大班微信群里经常看到家长分享的寒假生活照片和视频,而大部分家长不谋而合地都在教孩子“学拼音”“练习加减法”,孩子们在抽象的世界里似乎学到了不少。而作为幼儿教师,我想对家长提一些真实而客观的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是否提前学习了小学的课程内容就意味着为孩子做好了进入小学的准备?我想家长和老师的初衷是一样的——为了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适应生活”是一个关键词,幼儿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而我们现在做的到底是为了适应“一年级的生活”还是“今后的生活”?
对于“幼小衔接”这个话题,事实上我们必须要做一些入学准备,而这些入学准备的指标是既关键又很敏感的,基本可以预测孩子入学以后的适应状况,但肯定不只是提前学一些拼音、计算知识而已。
儿童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幼儿的注意力方面,而注意力也往往反映了孩子运动能力方面的状况。老话总说“会玩的孩子聪明”,这从深层次意义上讲有一定的道理,而这里的“聪明”是指注意力的问题,因为注意力属于大脑神经系统管控,神经系统的发展往往牵动着我们人体的各个方面,幼儿园常说的感统运动、大肌肉、小肌肉运动就能促进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疫情居家期间,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玩一些提高注意力的亲子小游戏,如“扑克游戏”找数字、“反口令”做动作等;又如网络上比较火的韵律活动“布谷鸟”,孩子需要掌握韵律节拍才能完成,聪明的家长利用盘子里摆放豆子的方法作出具体的图示,摆放一个豆子拍一下,两个豆子拍两下,引导孩子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完成韵律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其实,促进孩子神经系统稳定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时长。小学的作息时间、学习方式和要求与幼儿园明显不同,所以,巩固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建议家长可以从安排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做起,如看书、做手工、玩益智游戏等,时间长度可以从20分钟慢慢延长到30分钟甚至40分钟;同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必要时进行提醒和督促。
我们经常强调孩子的社会性品质,比如合作、坚持、责任感、自控能力等,普通家长经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健康+快乐+好成绩=完美,但事实并不如此!我们要教会孩子礼貌待人;要告诉他们和同伴友好相处;要帮助他们正确客观地对待自己以及别人;提醒他们遵守基本规则……我们常常会发现,每个人的人生大都和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居家生活时我建议家长这样做:
首先,家长要教会孩子必要的生活自理技能,如整理书包及文具盒、按天气增减衣物、打扫卫生、牢记家庭住址和父母的联系方式等;其次,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形成生活自理的责任感,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第二天要穿的衣物、自己根据课程表收拾书包、自行制订简单的学习计划;最后,家长要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引导孩子形成时间概念,感受不同时间的长短,以适应小学的一日作息要求。
进入小学后,孩子有了新老师和新同学,同时会出现“同桌”“班长”“组长”等新名词,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全新的社交关系。因此,家长应营造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尽可能地让孩子对家中大小事有发言权,尤其是与孩子相关的事情,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此外,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人际交往机会,锻炼其交往能力。
幼儿园为孩子与孩子之间提供了充分的交往机会,而家庭和社区就是孩子与成人交往的理想场所——教孩子主动和长辈打招呼,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做客,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都会帮助孩子克服胆怯怕生的心理,培养孩子主动交往的意识和礼貌大方的社交品质。
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的表达,“虽然……但是……”是转折关系的表达,孩子在说的同时,他们的逻辑能力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发展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就像学习写小学作文前,我们会先让孩子口述一些基本问题,这也是在为之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而幼儿园的前阅读能力是怎么培养的呢?我们不是直接教孩子识字,而是在孩子的空间概念、对比不同事物之间的不同方面等有目的性地培养。比如,幼儿在识字的时候发现“王”字没点是王,点在上是“主”,点在右下是“玉”,写好方正的字的前提是幼儿对空间知觉打好基础;再比如我们在“认识小朋友的名字”课程中,有的孩子名字里有“江”“海”“河”等,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之后,他们会发现这些字旁边都有“三个点”的样式,其实这个时候他们对于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就有了基本认知,而这个观察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几乎是孩子必备的技能——了解事物的不同之处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等。
课改后,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是识字在前、拼音在后,我们建议家长在家也要做好前阅读工作,例如,每天晚上为孩子读睡前故事,手指着字为孩子读书,以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进入小学后,课程学习以集体授课为主,形式相对单一,孩子们刚开始肯定会感到疲劳和不适应,所以,家长在陪伴阅读时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表达能力,如孩子听故事时不能边听边玩,家长应随时提问启发幼儿思考和回答。多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认知、训练思维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数学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计算,也包括很多数学的内涵、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所以孩子并不是学会简单的几加几就行。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加法”“减法”等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比如数学在“跳绳”中的运用:我们给幼儿制定了一个表格,引导孩子去填写日期,统计跳绳的次数、个数,形成前天、昨天、今天的对比;再比如在“种植”活动中,我们带领孩子种植蒜苗,大班孩子可以准备一个尺子去学习测量植物的高度,或者给植物浇水的时候使用有刻度的水杯,引导孩子看看今天浇了多少水……
其实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在家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作息时间的同时,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选喜欢的闹铃样式,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作息计划表,在闹铃声响起时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让孩子自己画下来并遵照执行,这时候对他们数学认知的“整时整点”“半时一刻”就有了实际性的认识和运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的科学学习,要求我们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积累经验,并用于新的活动。在我看来,其实每个领域都是这样,孩子的发展必然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关键期,当我们突然发现孩子“捣乱”“不同寻常”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方向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孩子,但最重要的一定是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帮助他们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适应创新理念的变革。
常有人感叹:孩子不懂你,亲子世界应如何相处?可你若不懂孩子,怎会与他为伴!所以,我们只能再次呼吁:幼小衔接绝不仅仅是为小学一年级做准备,而是为孩子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